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货币定义的争论由来已久,但多数都着重于价值角度的讨论,直到现在货币的定义都没有脱离价值讨论的背景。价值现象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更深层次来讲,商品交换是产权的交换,货币是在产权交换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没有产权界定就不会有货币的出现,因此,可以从产权视角给予货币新的定义。  相似文献   

2.
世界货币美元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成为美国掠夺其他国家的发展成果的重要工具。从本世纪初以来的美元贬值并没有超出美国和美元持有国的承受范围,也并非经济基本面因素所致,美元还有可能回到强势的位置上来。而从欧元、日元和英镑等其他世界货币来看,全球要颠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不现实的。但就长期而言,美元必然会随着美国整体实力的相对衰落而影响减小,但其霸主地位仍难撼动。  相似文献   

3.
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开始提速,这标志着国内、国际金融领域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然而,人民币国际化还面临一些现实障碍:中国经济规模足可支撑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但中国不是经济强国;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现代金融体系业已形成,金融大国初见端倪,但中国也还不是金融强国;中国经济实力逐年增长,但是中国政治军事的全球影响力还有待提升。最终,只要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的繁荣稳定,人民币国际化就能成功。在2020年左右,人民币将取得日元、英镑的国际地位;建国100周年前后,人民币将加入美元、欧元及人民币的三极国际货币大家庭。  相似文献   

4.
从美国开始的金融海啸全球经济影响非常大,而中国也没有幸免于难。国际货币体系失衡是造成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不仅对世界经济也对中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失衡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从而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如何界定电子货币这一新型货币的性质并分析其职能,是个有争议的理论问题。在界定电子货币的货币属性,分析其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以及分析其“内在价值”时,应依据马克思主义货币观。电子货币虽然是一种“竞争性”货币,但它并没有内在价值。电子货币的出现并没有推翻“符号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其本身并不具备内在价值”这一传统理论。  相似文献   

6.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其他商品价值的对等表现。由于大众对货币是一种符号的误解而给了纸币诞生的机会。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不是等价物,纸币与商品的交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等价交换。这种没有价值的纸币对以黄金为代表的货币的替代催化了现在经济社会频繁出现通货膨胀、经济泡沫和经济危机。而重回金本位能够实现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的价值回归,使得当今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社会能够回到正常而自然的价值交换时代。  相似文献   

7.
从1997年开始,在货币政策方面,我国采取了几十项刺激货币需求、扩大内需的政策,但货币需求不但没扩大,反而收缩了。中央银行力图扩大商业银行的贷款,但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政策要求是扩张的,实际运行却是紧缩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大幅上升,政策产生不了预期效果。实际上近几年我国货币供应增长率是大于经济增长率和物价增长率之和,基础货币的供应以每年14%以上的速度递增,出现了高达1.3万亿的巨额存差,这说明仅靠扩大货币供应、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引起热议。关于数字货币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数字货币到底是不是货币;二是数字货币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这里涉及两种数字货币,即自发的数字货币和法定的数字货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前者本身没有价值,只能通过现实货币这一桥梁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间接充当一般等价物;后者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由中央银行发行和调控,只是货币的数字化发展。尽管数字货币的推广和使用已成必然趋势,但两种数字货币的发展均受合法性、社会认可度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国家对两种数字货币的态度和技术水平及其普及度,则给两种数字货币的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补充货币”内涵、性质及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补充货币"是指社区内部使用某种东西(一般以劳动时间)作为支付手段的一项协议.其不能取代国家货币,只能是国家货币的补充形式和附属形式,发挥官方货币没有被设计、没有被完全满足的社会经济功能,但两者可以同时使用.补充货币是社区内根据居民的意愿自发形成的;更多地体现货币供给与需求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与赠与经济相协调,可以更好地促进社区的文明进步与和谐;收付不需支付利息,一般不会引发通货膨胀.从理论上探究,补充货币是劳动价值论的现实体现,是对货币商品本来面目的复归;是社会经济演化的产物;满足了借方、贷方和政府三方的需求,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蕴含道德价值判断,可以消除传统货币存在的货币异化、货币拜物教等弊端.  相似文献   

10.
货币理论的困境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752年休谟的《货币论》发表以来,虽然经济学家在货币理论上进行了长期探索,但是这个领域还存在大量的未解之谜。目前几乎所有的教科书中都是将货币简单地解释为“信用货币”,“货币”与“信用”是近乎等同的概念,这种做法会引起一系列的理论和政策难题,例如货币是不是中性的?或者说,货币对经济有没有“真实影响”?货币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货币政策应该关注货币数量还是关注信贷规模?  相似文献   

11.
Ilian Mihov 《Economic Policy》2001,16(33):369-406
I discuss possible problems engendered by loss of national monetary policies, and study them from three empirical perspectives. First, are business cycles sufficiently synchronized across EMU member countries?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economic activity in those countri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rrelated in the 1990s, and that policy co–ordination has played a role in generating that outcome. Second, are there asymmetries in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policy affects economic activity? The paper documents that policy transmission was indeed heterogeneous in the member countries, and that structural and financial factors were sensibly related to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the response of output to a monetary policy shock. Third, how is policy implemented in an environment of diverse business cycle fundamentals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Estim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reaction functions finds that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is closer to an aggregate of the central banks in Germany, France, and Italy than to the Bundesbank alone.  相似文献   

12.
The authors argue that 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 of the Bankof England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role the UK HM Treasury assumesin this framework are both firmly based on the New Consensusin Macroeconomics (NCM). This is also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upon which the inflation targeting element of monetary policyis firmly bas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se aspects of UK monetarypolicy, and then assesses the policy that has been pursued since1997 (with some reference made to the period between 1992 and1997 when a version of the framework was introduced). The strategyhas been successful in terms of keeping UK inflation rates withinthe targets set by HM Treasury. However, a number of problematicissues are highlight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日元与人民币:区域内货币合作抑或货币竞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沈国兵 《财经研究》2004,30(8):28-39
针对日元与人民币的关系问题,笔者研究发现:(1)日元与人民币现阶段都无法成为区域内锚货币,两者尚未具备区域内货币竞争的条件;(2)中日两国产业结构差异和贸易互补性使得两国货币竞争没有必要;(3)货币危机和中日双边贸易发展内在地推动两国加强区域内货币合作;(4)日本对华贸易与人民币汇率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据此,仅从经济和金融角度考虑,推进日元与人民币区域内货币合作而非货币竞争对中日双方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4.
货币市场与货币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货币市场的建设不能仅仅依赖一、二个子市场,而应该货币市场建成一个子市场多元化的体系,各个子市场之间相互关联、形成统一体。只有这样,中央银行才能在货币上配套利用不同的信用工具实现货币市场的功能,贯彻货币政策的宗旨,体现货币政策的取向。本将在研究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分析货币市场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西方经济学所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即利率渠道基础上的投资效应和财富效应、信贷渠道、汇率渠道等,在积极的或扩张性货币政策方面都是难以奏效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短期效果也难以证实,而且推动通胀、加剧过剩、浪费资源、加剧分化,损害长远经济发展,在长期中是负效应而不是中性。正确的货币政策原则只能是适应性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货币需求的协整分析及其货币政策建议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5  
王少平  李子奈 《经济研究》2004,39(7):9-17,114
本文运用协整以及弱外生和短期因果关系检验 ,对我国货币需求的长期稳定性进行实证 ,由此而产生的主要结论为 :我国货币需求的长期稳定性 (协整 )依赖于时间趋势 ,货币政策目标变量为M1,实际货币政策效应主要体现在促进经济增长。我国货币需求和利率是关于协整向量的弱外生变量。基于上述结论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为 :当前的货币政策重点应转向于防范通胀  相似文献   

17.
欧洲经货联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是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欧洲经货联盟的远行,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欧盟的经济政策协调。本文对经货联盟建立前后有关货币政策协调、财政约束与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动态不一致性等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8.
货币经济学新范式下我国货币政策对信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并对比了传统货币经济学与新范式所持的观点,指出在由货币政策到信贷的传导过程中两者观点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传导方式和影响程度,新范式认为银行行为决定信贷总量并且在货币政策向信贷的传导过程中存在多种效应。其次基于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对信贷量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范式观点在我国现阶段基本正确。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运用上,要把握稳、准、狠的原则;在利率政策的运用上,要着重强调对存贷利差的调节,引导银行的贷款行为。  相似文献   

19.
当前,低碳经济成为了各国追逐的热点,由此引申出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新一轮变更的话题。以碳信用为货币基准的"碳货币"的"碳本位"货币体系,将是未来货币体系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分析碳本位货币体系的含义、碳货币的属性,考察碳本位货币体系所具有的优势,并探讨碳本位货币体系将遇到的潜在问题,同时提出了我国应对碳本位货币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