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为指导,分析综合现有理论成果,运用比较分析法尝试解决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问题,并得出结论——两种发展观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因此,我们在借鉴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时,必须做到求同存异、相互启发、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 ,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途径、基本任务 ,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交通财会》2011,(11):1-F0002
<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4.
科尔曼的生态政治观集中体现在《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一书中。在这本书里,科尔曼提出并论证了如下观点:不正确的发展理念、不合理的发展模式是生态危机得以产生的根源。防止和克服生态危机除应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外,还应开展以确定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弘扬社群精神、扩大基层民主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和政治改造运动,还应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生态政治有别于政治生态,生态政治是带有政治色彩的生态化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非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科学社会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的社会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是最具影响力的非科学社会主义流派。非科学社会主义有着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分析、评价为我们正确认识非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通过优化方案、控制污染、降低排放,节约能源等措施的实现,在项目管理中推进生态公路建设,最大限度地避免公路建设对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达到公路建设、营运与自然、人类和谐相容.  相似文献   

7.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与生命力之所在;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正确处理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战略;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8.
浅析工业产品的生态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产品的生态设计将工业生产过程纳入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系统,不只是产品外观上的标新立异;工业产品的生态设计还包括对经济性、功能性、审美性的思考,更把生态环境的优化作为衡量设计质量的指标,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资源消费不断增加、资源和环境容量接近支撑极限的背景下,倡导工业产品的生态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工业产生于上世纪末,它采用生态学和循环经济原理,具有能耗低、资源利用率高的特点。本文以丹麦卡伦堡模式为例介绍生态工业园区运行的基本原理,简述生态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望生态工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11.
对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生态旅游方兴未艾,但与国外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必须加强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规划,发掘潜力,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强化管理,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工作中提出,文化不能脱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文化领域必须多出好的精神产品。他还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如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尊重文化知识和学习文化知识的风气,加强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在文化工作中坚持“双百”方针与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互联网的认知主要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互联网的认知主要由现代化挑战应对理论、先进文化传播渠道理论、同敌对势力阵地争夺理论、网络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与改进理论组成。科学发展观在继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对互联网认识的基础上,主抓网络文化建设,强调网络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两者相比较而言,科学发展观对此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坚持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得到强调,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得以明确,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工作要求得以具体化。  相似文献   

14.
生态政治学是一门用生态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政治问题 ,注重对生态与政治作综合分析 ,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很广的学科。生态政治学通过对影响政治发展诸多因素的分析 ,寻求政治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对策 ,揭示政治与生态循环互动的奥秘。生态政治学研究要讲究方法。生态政治学的方法主要有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生态道德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蕴 ,弘扬生态道德观的价值理念的目的是加强对生产领域的道德规范和加强人们选择生活方式的价值引导 ,从而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与生态道德伦理的价值理论统一起来 ,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要素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成效既取决于社会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也取决于社会系统与外部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之间良性的平衡和多因素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文化生态环境是社会生态环境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软环境。构建精神振奋、公平正义、开放包容、充满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文化生态环境,将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7.
被害人承诺作为正当化行为理论中的问题之一,在各国刑法中都得到普遍认同。但是,我国刑法理论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试从宏观角度对被害人承诺问题加以阐述,从而探求该问题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8.
The article deals with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tourism in Russia. The authors give various approach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tourism in modern science, analyse the reasons of interest in this kind of tourism, consider its types and identify specific features. The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main regions and countries where ecological tourism is developed at a high level and considers some national policy models in the field of ecological tourism. Specific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in Russia and its current status; the examples of different programmes aiming at support of ecological tourism are given. Specific impetus is given to Russia's resou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for example, natural landscapes, national parks and nature heritage sites. The authors explore the main challenges to ecological tourism in Russia, identify factors that hinder its development and sugges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tourism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The authors focus on the projects that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Russia's image as an eco-touristic destination. The authors pay specific attention to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is field. The article discusses various projects carried ou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bilateral cooperation.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role of ecological tourism as a tool for image policy. The article analyses in detail which elements of the Russian image a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cological tourism and what are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ecological tour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