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熊玉娟 《特区经济》2009,(10):27-28
本文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梳理,分析其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提出强化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是我国农地产权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农地产权制度演进及其优化配置的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权制度是关于稀缺资源利用的权利行为规则安排。排他性权利界分是产权发挥作用的前提性条件。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呈弱排他性,主要表现为:农地所有权缺少排他性;农地使用权排他性虚弱;农地处分权排他性不强;农地收益权排他性有限。改革和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必须转变指导思想,整体推动农地非排他性产权制度变迁,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构建物权性农地承包经营产权制度,复造民事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结构。  相似文献   

3.
曾斌  秦川 《特区经济》2006,211(8):80-81
在中国渐进式二元制经济改革中,地方金融作为体制外经济增长重要变量,其作用日益凸现。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方金融机构三者的博弈中构建一个有效的制度供给的地方金融变迁制度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分税制实施以后,地方政府获得了明确的地方收益权,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独立事权,并承担相应责任,由此会出现调整制度的需求.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无疑会产生正面效应,但也有负面影响.本文采用政治委托代理关系分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和地方公众利益的不一致性,据此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分税制实施以后,地方政府获得了明确的地方收益权,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独立事权,并承担相应责任,由此会出现调整制度的需求.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无疑会产生正面效应,但也有负面影响.本文采用政治委托代理关系分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和地方公众利益的不一致性,据此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黄伟  江宗德 《特区经济》2009,(12):178-180
本文在我国农地流失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通过对农地保护中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民、农民与土地、农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与农地保护这几对关系进行厘清,以期能够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确保中央政府提出的耕地保有目标,促使农地保护与社会经济能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分税制实施以后,地方政府获得了明确的地方收益权,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独立事权,并承担相应责任,由此会出现调整制度的需求。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无疑会产生正面效应,但也有负面影响。本文采用政治委托代理关系分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和地方公众利益的不一致性,据此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地确权是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农地确权理论上是能促进农地流转的,从而实现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农地确权真的能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吗?构建"产权界定、产权实施和制度环境"的制度效力分析框架,基于农地确权制度和农地产权制度的效力生成逻辑得出,确权颁证后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对农地流转的适度规模效应产生决定性影响,并探究制度效力生成的现实约束以及抑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原因.因此,农地确权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创新农地确权方式、搭建农地流转平台激活农地市场、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农业信息技术专门人才队伍、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兼顾公农"模式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入青木昌彦的制度博弈观,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博弈行为以及引致的制度变迁。进而得出,我国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兼顾公农"模式是在动态博弈中形成的,国家不仅要协调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关系,更要适时固化博弈结果。  相似文献   

10.
农地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和农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农地金融制度对于促进农地流转、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农地金融制度的构建应遵循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及政府支持下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路径选择方面应注意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相契合,次级制度优先、诱导基础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1.
是土地供应量与房地产税赋提高了房价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金霞 《南方经济》2013,31(11):27-37
自分税制实施后,“土地财政”成为我国地方政府获取收入以支撑财政支出的主要选择,而与此同时房价也在不断上涨。中央政府从民生角度要求地方政府对房价实施调控,地方政府则主要通过调整土地供给量和房地产税税赋来施加影响。土地供应量和税赋会影响供需双方从而影响房价,反过来房价又会影响税收收入及开发商对土地的需求,进而影响社会民生。本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住房价格和土地供给量、房地产税税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各地区的住房价格上涨原因。通过构建住房价格和土地供给量、房地产税税赋之间的PVAR模型,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方法来透视地方政府行为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地方政府行为和房价之间存在着联动关系,但在推动住房价格上涨的原因上存在着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土地供应量影响房价;中部地区,二者联合推动了房价上涨。而在西部地区,房地产税税赋对房价的影响明显。在政策建议上,对地价推动房价的地区要从丰富住房来源和数量入手,而税赋影响房价的地区则要完善相关税制改革。  相似文献   

12.
针对经济转型过程中日益拉大的区域差距,从国家战略到地方政府竞争来分析区域差异化,为分析区域路径分岔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即中国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内生出了区域差异化;国家战略的推行并通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过程扩充了国家战略,地方政府实质上是一个异质型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内生出了各地区域差异化的事实。国家战略是这种内生性的“核”,异质型地方政府是区域差异化的实现条件,而伴随的财政税收体制则是内生性区域差异化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但却使地方政府承担了更多的支出责任。虽然分税制改革增强了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财力,增加了民生支出,使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功能不断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民族地区仍然存在财力不足、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合理、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应转变政府和财政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进一步明确各级财政支出职责;建立转移支付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当前"省管县"体制改革为背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既定的分税制框架内,研究省以下政府间税权配置问题。通过对发达国家地方政府间税权配置分析和经验借鉴,确立我国地方政府间税权配置的原则,提出我国地方政府间税权配置优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论文基于政府间博弈竞争的分析框架,分析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同级地方政府间博弈竞争在越界流域水污染治理中的策略性行为,通过对双重博弈竞争模型均衡结果的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对辖区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概率取决于中央政府的监管成本和处罚力度,而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处罚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是不治理,地方政府间的"囚徒困境"导致流域水污染越来越严重。首先,要构建强有力的流域组织协调机构;其次,要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第三,要构建流域水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6.
Data collected from interviews with new landowners in KwaZulu-Natal in 1999 show that households on four government-assisted projects had less tenure security than households that acquired land via private transactions. Households in government-assisted projects also used less agricultural credit and had less liquidity and less wealth. The probability of households using agricultural credit increased with more secure tenure, more household wealth (number of durable goods), higher liquidity and higher levels of household education. It is recommended that more emphasis be placed on redistributing land through the private market and encouraging the creation of management committees or joint enterprises to utilise the land settled by large groups of beneficiaries. This would be a first step towards making tenure more secure, most notably in the government land reform projects. More secure tenure would improve the creditworthiness of emerging farmers, thereby creating incentives for investing in improvements and complementary inputs to raise agricultural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7.
"土地城镇化"模式下城乡土地利益结构失衡问题日趋严重,强制性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目标在短期内较难实现,而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推动下,由农民自发组成、得到政府支持、有限度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是可能的。文章从制度变迁的博弈均衡视角出发,结合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开发商、农村基层政权和农民四组博弈,探讨推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形成的动力机制,为其破除制度障碍和减少改革阻力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矫正土地出让金实际支出中的"重城轻农"倾向,国家相关文件原则性规定了土地出让金的五种支出方向,但并未给出各支出方向的具体比例。基于广州市土地出让金利益相关者对各支出方向相对重要性排序的495份调查问卷,采用相对熵组合赋权方法测算土地出让金各支出方向的具体比例。研究表明,土地出让金用于城市建设、支农、土地开发、征地拆迁补偿、其他支出的合理比例应分别为19.51%、21.35%、18.88%、19.15%、21.11%;其中支农支出比例最高,支农支出与征地拆迁补偿支出比例合计达40.50%,与土地出让金支出"重点向新农村建设倾斜"的政策契合。在土地出让金支出重点向新农村建设倾斜的大前提下,可制定土地出让金各支出方向比例的合理区间给地方政府预留一定的弹性操作空间;建立土地收益基金等措施维护上下届政府间的"代际公平"。要确保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民、农业、农村,还可参照目前土地复垦净收益分配方式,硬性规定土地被征收前的土地所有权人与土地使用权人占土地出让净收益的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19.
黄烈佳  向利 《特区经济》2014,(12):27-29
自土地出让方式改革后,"地王"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高位上扬的房价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地王"的高度关注。"地王"在促进我国土地市场化的同时,也直接推高了房价并使人们对未来房价有上涨的预期。如何理性地看待"地王"这一现象,探索其形成原因,有利于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文章基于博弈论这一独特视角,对引起"地王"这一现象的土地拍卖制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得出: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更加青睐高价拍卖土地。研究认为:"地王"现象必须从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改革财税制度以改善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境、改善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制度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studies Chinese private entrepreneurs' charitable behaviors by exploring the dynamic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vate firms and local governments. By using three waves of a nationwide survey of private firms in 2002, 2004 and 2006 from China, we provide robust evidence that Chinese private entrepreneurs with access to preferential loans from state-owned banks when their businesses first started are more likely to participate in donation and anti-poverty programs organiz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ffects of such loans are more pronounced for small firms and firms in regulated industries. Furthermore, we find that this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s and private entrepreneurs is a personal relationship rather than an institutional relationship, which declines in importance in areas with better legal institutions and in regions with change of local leadership. Finally, there is evidence that Chinese private entrepreneurs' charitable behaviors are also motivated by political returns and other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