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方瑞峰 《福建金融》2013,(10):24-27
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根据贷款损失程度计提的、用于冲抵贷款风险的准备金。本文介绍我国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监管和会计政策沿革,分析现行拨备监管政策与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其影响,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西班牙动态拨备机制的协调经验,提出协调我国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政策与会计准则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美国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发展的历程,以及美国会计界、银行监管部门和税务部门在贷款损失准备金政策上曾经存在的冲突和协调完善的进展情况,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同样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贷款损失准备对银行抵御风险、真实反映资产和经营业绩都具有重要作用。会计界、银行监管部门和税务部门应该加强协调,完善法规,指导银行合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尽快健全我国银行的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的产生过程表明: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及其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这导致商业银行在经济繁荣期减少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在经济萧条期反而不得不大量计提拨备,从而大大增加了其在经济衰退期的风险水平.巴塞尔协议下的风险管理机制只是一种微观风险管理机制.要降低银行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就要建立起反周期的着眼于规避宏观经济周期性风险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  相似文献   

4.
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及其监管带来了很大影响。新会计准则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的主要影响有:(1)新会计准则关于贷款损失准备的规定与监管审慎性要求相矛盾;(2)新会计准则规定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与监管要求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有分歧。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主要有:(1)降低了商业银行利用贷款损失准备操纵利润的可能性;(2)使得贷款损失准备具有更大的波动性;(3)引入时间价值,可能导致准备水平的提高;(4)可能导致利息收入和减值准备同步增加,并将影响各会计期间的利润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本文对以上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作为商业银行调节会计利润的手段,是否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有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7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贷款损失准备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有正向信号传递作用。其中,基于经理自主权计提的自由裁量部分能缓释经营风险,非自由裁量部分对经营风险产生加速放大效应,从而证明了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能增强银行风险承担能力,为商业银行经理人员和监管者合理规范计提准备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贾建军 《新金融》2012,(5):34-39
贷款损失准备会计是商业银行会计和监管中的重要问题,不同的会计处理会影响到资本充足和拨备充足监管的有效性,但是会计准则和监管标准缺乏协调使得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监管有效性降低。本文研究国际监管机构和相关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银行业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政策的协调,研究我国贷款损失准备会计和监管的协调,提出完善我国贷款减值会计和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贷款损失准备会计处理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监管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一资本比率的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的主要措施之一。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做出了重大改革。新制度给予商业银行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更大的自主权,对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不同会计和税务处理将会影响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计量,从而影响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统一资本比率的监管。本文以模拟的方法来探讨不同处理方案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为中央银行资本充足比率监管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细则的制定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贷款损失准备是银行应对贷款损失的第一道防线,是保障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基石。2011年7月,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自2012年起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进行综合考核,其中前者以2.5%为基本标准,后者以150%为基本标准,两者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这是中国银行业贯彻落实"巴塞尔协议"的重要举措,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动态拨备  相似文献   

9.
谢敬 《征信》2017,35(1)
介绍赣州市小微企业信贷指数的编制方法,总结指数运行两年多的成效.该指数的构建与应用搭建了一个小微企业信贷满足度的“前沿观察哨”,客观反映了小微企业贷款难易、贵贱程度,为金融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其重要启示如下:指标的前瞻性确保了创新性,公益性确保了客观性,普遍性确保了推广性.  相似文献   

10.
段军山 《上海金融》2012,(5):36-40,117
本文利用动态面板模型的经验估计结果发现,在考虑宏观变量M2的稳健模型下,贷款损失准备金LLP与贷款总量、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国商业银行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行为与宏观环境、经济周期以及央行货币政策调整有关,今后在准确界定行业景气、行业风险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按预计损失而非实际损失计提特种准备,可在一定程度上做到逆经济周期和提前防范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政策性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信贷项目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银保合作的新思路。2014年以来,福建小贷险项目大致经历了探索酝酿、推广试点、多项目并行阶段,逐步在全省范围铺开。在各级政府引导和推动下,银行与保险公司尝试了省级项目为主、部门或县域项目为辅的结构性服务框架。受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银行和保险公司开展小贷险项目偏好谨慎经营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增量扩面。在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历史节点,以缓解城乡信贷资源供给不平衡问题为切入点,可考虑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福建小贷险项目实现商业可持续的重要方向,采取措施强化其乡村振兴服务能力及融资增信功能基础,同时推动保险公司风险管控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王继升 《时代金融》2013,(21):276+280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在于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配给。本文从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现状出发,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配给及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并提出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3.
2014年4月,银监会核准了工、农、中、建、交、招商等六家银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标志着我国银行业风险治理能力建设开始迈上新台阶。值得注意的是,按照高级方法的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贷款损失准备和预期损失密切相关。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二级资本,同时,并行期有关资本底线的要求,使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4.
15.
新会计准则下的贷款减值准备监管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法发生了变化,从五级分类方法改成现金流量折现法,计提方法的改变不仅影响了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数量,而且对贷款减值准备的监管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对新旧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了减值准备计提方法改变对银行监管工作的影响,并对今后如何加强贷款减值准备监管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演化博弈为视角,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对小微企业与银行间信贷行为的动态演化博弈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长期演化均衡结果为:双方同时选择"合作"或"不合作"两种策略,并且均衡结果是由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及最初策略选择决定的。在排除一切制度安排因素条件下,动态演化博弈结果将倾向于双方同时选择"不合作"策略,故提出了使演化结果向双方同时选择"合作"策略收敛的对策,以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  相似文献   

17.
银行的贷款减值;住备与监管资本存在紧密关系,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系统的顺周期性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金融监管部门、国际会计;住则机构都对贷款减值准备的逆周期计提提出了监管要求和改革设想。本文根据国内上市银行数据,研究发现国内银行贷款减值;住备的计提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性,以及发现了银行通过贷款减值准备计提进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农村信用社2005年度会计决算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未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农村信用社,可按照正常贷款1%、逾期贷款2%、呆滞贷款25%、呆账贷款100%的比例提取贷款损失准备;已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08~2020年我国105家城商行的样本数据,对城商行股权结构与小微企业信贷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股权结构是影响城商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重要因素: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控股能力越强,其小微企业信贷占比越低;股权制衡则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可有效缓解信贷投向的大股东控制;民营股东话语权增强有助于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进一步分析发现,城商行上市可明显弱化股权结构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影响;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城商行股权结构对小微企业信贷的影响更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从整体看,银行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效应冲动,无论是在自身贷款增长率较高的时候,还是在宏观经济繁荣的时候,都会减少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出于避税考虑,银行会在自身收益比较好的时候增加准备金计提,熨平收入的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