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聚集地,城市的发展与扩张既是产业经济壮大的必然,也是人类活动的直接作用结果,有效、定量地监测城市空间格局能够为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提供理论支撑。文章以马鞍山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2020、2022年3期遥感影像空间基础数据及人口、经济等专题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索构建了马鞍山市城市空间格局监测分析的指标体系,旨在明确和分析空间格局变化与空间扩展的异质性,进一步分析马鞍山市各下辖区县的变化情况。监测结果显示:城市空间形态方面,2018—2020年,马鞍山市下辖各区县建成区形状逐渐变得复杂,而在2020—2022年周期内,城市的形状相对稳定;城市空间扩展方面,第一阶段2018—2020年,马鞍山市建成区发展相对较快,当涂县扩展较为明显,第二阶段2020—2022年,城市整体扩展趋缓。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江苏省县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所获得的2005年、2010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多个时间节点的建成区数据,开展江苏省城市建成区空间扩张分析研究,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全面分析了江苏省城镇空间发展变化。结果显示,近十年城镇空间格局的发展节奏不尽相同。从时间轴上看,2005—2010年城镇空间格局高速增长,2010—2015年城镇空间格局低速增长,近几年理性平稳增长。就发展热点区域而言,2005—2010年以苏南地区为主;2010—2015年以苏北、苏中地区为主;近几年以长江北岸地区为主。  相似文献   

3.
商业中心的配置是否优化决定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其具体的空间分布标志着整个城市的商业业态分布。文章以兴趣点(POI)2017、2019、2021年3期的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扬州市主城区(邗江、广陵、江都)商业中心集聚区,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识别商业中心热点区域。研究表明:2017—2021年,扬州市区形成了“一主多副”的空间格局。其中,“主核”位于邗江区的京华城商圈一带,“副核”位于文昌阁商圈、东区吾悦广场、江都金鹰区域,其他地区的商业中心相对集聚性较差;2017—2021年,扬州主城区的商业中心主要集聚格局变化不明显,城郊部分地区商业中心密度较弱。  相似文献   

4.
商业中心是城市人流聚集的重要场所,也是承载城市发展水平和经济势能的重要载体,其空间格局的分布标志着城市的业态分布与发展重心。文章以商业中心空间格局分析为切入点,依托2018,2020,2022年3期兴趣点数据,研究宿迁市主城区(宿豫区、宿城区)商业中心的空间格局分布特征,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判断并识别城市商业中心的热点区域。研究结果表明:2018—2022年,宿迁市主城区形成了“一主N副”的商业中心空间分布格局,其中,主要核心位于宿城区宝龙广场一带,其他核心位于宿豫区的万达广场、宿城区的吾悦广场等,其他地区的商业中心相对集聚性较差。从时间角度来看,宿迁市主城区的商业中心空间格局分布变化不明显,城郊部分地区的商业中心相对密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作为臭氧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提升对长江经济带臭氧污染的时空变化认知和探寻污染产生的主要驱动因素成为实现协同治理的两大基础性关键问题。基于2015—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地市的臭氧浓度监测数据,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研究长江经济带全域空间臭氧污染的特征与时空变化过程,应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臭氧污染格局变化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并进一步探究其局部空间的驱动差异,进而提升对长江经济带臭氧污染的科学认知。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臭氧污染格局整体呈现东高西低态势,重污染区域由下游向中上游扩展;臭氧污染的空间相关性逐年增强,且呈现集聚与分异并存的空间演进特征;臭氧浓度的时空跃迁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但整体呈现一定的转移惰性;地市空间尺度的臭氧浓度时空跃迁驱动类型存在差异。上海、长沙等中下游城市表现为开放-城镇化驱动型;贵阳、昆明等上游城市表现为科技-绿化制约型。从上游至下游臭氧浓度的时空跃迁呈现出“同向制约—逆向发展—同向发展”的递变格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20多年时间内,常州城市空间的发展轴线出现了根本性转变,一改千年来的沿大运河的东西轴向为南北轴向,而与此同时,近20多年常州经济发展的相对滞缓,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且复杂,常州行政区划长期的不合理设置状况,显然是制约常州市城市空间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行政区划体制的角度,分析了常州城市发展空间发展轴线转变的原因,在通过反思20年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得失的基础上,提出常州城市空间发展新战略。  相似文献   

7.
应用回归分析法和SLEUTH模型,对2010~2016年兰州市城市发展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预测了未来15年城市空间发展新布局。结果表明:SLEUTH模型在预测城市扩展形态一致性程度较好,但对政策干预下导致的"蛙跳式"城市扩展格局无法准确模拟;影响兰州市城市空间分布的因素由主到次依次为人均道路面积、第二产业产值变化、人口密度变化、第三产业产值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变化。  相似文献   

8.
在明确专利资源内涵和价值属性的基础上,分析了1992-2012年间专利资源在东北3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结果显示,东北各城市专利资源存量差异巨大,整体呈“东南强西北弱”的分布格局;增速相对较为均衡,呈现“沿海边界快、内陆慢”的分布格局。同时,东北各城市专利资源的空间布局表现出很强的地域固化性,多数城市专利资源基础薄弱。城市间空间联系松散,尚未形成专利的有效集聚。上述分布格局对东北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新常态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将风险评价应用到城市空间破碎化研究,从干扰度—敏感性—适应能力3个方面构建城市空间破碎化风险评价模型,综合运用函数模型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2016年长沙都市区内84个街道的城市空间破碎化风险水平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沙城市空间破碎化风险水平空间分布格局规律明显,风险水平与距市中心距离呈正相关;(2)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单元城市空间破碎化风险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并存在H-H、L-L及L-H 3类空间集聚模式;(3)建设用地面积占比等8个因子对城市空间破碎化风险水平有重要影响,自然特征和人文因素扰动是产生城市空间破碎化风险的直接原因,而城市空间的敏感性特征进一步加剧该风险,经济社会领域各层面反映的适应能力对其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分析驱动机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对2016—2020年相关数据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各城市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及二者耦合协调程度总体不高但呈不断提升态势,成渝两地发展水平十分突出,各地差异明显,外围的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文旅融合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规制、科技水平及人力资本的驱动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