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昊 《活力》2009,(10)
党的十七大把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今年,中央宣传工作会议提出: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的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加强宣传舆论监督统一起来.这三个统一起来,使民生成为媒体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民生新闻大量充斥报纸和书刊,广大媒体要提高民生新闻的生命力,摒弃琐碎、低俗,提高民生新闻的品位,增加可读性、趣味性,增加民生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成为引领思潮的媒体,而不是成为报道柴米油盐的"黑板报".  相似文献   

2.
民生问题无小事,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现在各级党委和政府越来越关注民生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积极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等,一项项扎扎实实的民生举措让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积极关注民生、服务百姓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运用百姓语言,报道百姓身边事儿,民生新闻真正实现为民着想,为民服务,为民解忧,为生活添彩。  相似文献   

3.
宣岩 《活力》2012,(14):73-7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生问题不断涌现,国家出台的一些解决民生的问题需要媒体向民众传达,百姓也需要一个平台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为民生新闻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笔者就民生新闻的采访与写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民生新闻的发展十分迅速,虽然迄今为止,人们仍然对民生新闻无法进行确切的定义,但是民生这一理念已经深入新闻行业的每一个角落.在发展民生新闻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以及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应该多种多样性等等.本文通过介绍近年来的民生新闻发展状况,来谈下民生新闻发展当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民生新闻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鲍春笛 《活力》2013,(24):73-73
民生问题无小事,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现在各级党委和政府越来越关注民生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积极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等,一项项扎扎实实的民生举措让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积极关注民生、服务百姓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民生新闻的角度投放重点应在哪里呢?结合当前实际,我认为,民生新闻应重点关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谷胜亮 《活力》2012,(16):121-121
民生新闻在继承“民生、民本”价值理念同时,提升新闻“公共价值本位”,日渐突破发展前期的浅薄性和表象性。引入公共新闻理念和深度报道,注重社会责任和主流价值观导向。围绕“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分配”五大民生领域的攻坚改革进行报道,从民生问题人手,将日常现象上升到公共价值层面。把握国计与民生的关联点。构建公共话语平台。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医疗改革、养老保险、城市开发强拆、住房保障、中小学校车等问题的高度关注都体现了民生新闻公民意识的上升。  相似文献   

7.
"民生新闻"在新闻中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民生新闻的出现,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广大受众,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民生新闻在近几年已经悄悄地走进受众的生活,民生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已经不是以前的柴米油盐和衣食住行,更多的报道的是人们关心的身边的大事.而且民生新闻更强调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报道中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民生新闻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是媒体寻求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在地位上,民生新闻有着主流的地位,已经成为了新闻中的中流砥柱.真正做到服务于民成为民众代言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民生问题是一切文明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根本性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必须承担的第一性责任,其主要内容包括:回应社会民生诉求,建设服务型政府;以人为本求发展,树立绿色GDP理念;解决最主要的民生问题,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以加大财政投入为重点,完善民生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县域经济是中国的"民生经济".中国县域人口9.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3%.这就是说,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县域经济也就是地地道道的"民生经济".县域经济没有大发展,中国的"民生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县域经济是和中国绝大多数国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生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是发展的一个核心主题,而县域集中了中国主要的贫困人口.因此,消除贫困成为县域"民生问题"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10.
邓燕 《活力》2012,(7):59-59
电视民生新闻一度成为全国各地电视台最火的栏且,如何做好电视的民生新闻,民生新闻应该怎样创办自己的风格呢?作为民生新闻的记者、编辑,在报道中应体现出民生态度、民生情怀。  相似文献   

11.
温菲 《活力》2013,(14):92-92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综合性、全面性的提高。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广大群众所关心和喜爱。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贴近性受到了观众和社会的质疑,民生新闻的关注度下降,那么怎么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贴近性呢?本文主要阐述了民生的定义,从明确民生新闻的目标,找准选题方向、新闻媒体采访、传递信息时的换位思考、新闻媒体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等方面来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贴近性。  相似文献   

12.
孙瑞 《中外企业家》2013,(2Z):71-72
近几年来,居民的生活成本日益提高,民生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民生是人民所需,是发展所需,"民生财政"是我国学者基于当前民生问题及支持民生的财政政策的而提出的。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各种社会矛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现,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头等大事,推进和发展民生财政更是我国完善财政体制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马璐璐 《活力》2022,(23):91-93
生态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永续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是世界各国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关注的重点领域。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生态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生态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回应民生诉求作为执政兴国的重要任务,形成了新时代生态民生观。新时代生态民生观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动力,以满足人民的生态诉求为价值追求,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实践指向的新思想,理论内涵丰富,实践路径清晰,为推动生态民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南与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4.
李健宏 《活力》2012,(8):157-157
“民生”,是个涵盖性很强、内容很广泛的词语.“民生问题”也自然成了当前社会背景下.关注度最高的一个词语。随之而产生的“民生新闻”是特定的时代产物.诞生的背景是党和政府倡导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它的出发点是为民众服务,可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新闻实践的深入.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强调了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环节,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千家万户,是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大问题。维护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和完整,促进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不仅是社会保障审计的基本职责,更是改善和解决好民生问题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央企与民生     
何谓民生?如孙中山先生所言,民生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命运休戚相关。民生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十分关注并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作为国民经济的栋梁、共和国"长子"的中央企业,与民生的发展一脉相承,为民生的贡献经年累月。  相似文献   

17.
闫德强 《活力》2014,(6):122-122
近些年,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已经成为电视、报纸等媒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民生新闻关注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彰显服务民生、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受到观众和读者的广泛认同和空前欢迎。所谓民生新闻一般是指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本文认为,民生新闻要想立足,并在新闻市场中占据一定位置,就必须从价值观念、报道题材以及报道形式上不断更新,顺应民意,在新闻价值观上回归至“民生”和“百姓”,强调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日常生活”,要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去选择和解读新闻事实,在为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民生问题,历来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在党委政府落实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把改善民生和促进民生摆在突出的位置,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涉及到人民群众利益的、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作为审计监督重点,把对人民群众负责、让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判审计成果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民生新闻"一词在新闻界十分盛行,各级各类媒体都在创办相应栏目,大力报道民生新闻,大有"无民生新闻不火"之势.  相似文献   

20.
周芳 《活力》2010,(21):136-136
民生,指人民的生计.那么民生新闻就应该是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通俗地讲,民生新闻就是一种广义的社会新闻。实际上就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求下的一种演绎,是当下实践“三贴近”原则的先锋。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民生列为重点建设的问题.这不仅显示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也预示着百姓的生活将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得到改善、发生变化。由此,“民生”这一关键词在我们当今社会出现的频率就越来越高.民生新闻由于其选题、表现形式、主持风格等方面的贴近性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更是得到了众多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关注.迅速地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