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湖南省全要素生产率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增长效益对城镇化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第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所代表的质量贡献意味着较少的能源消耗生产更多的产出,同时造成较少的污染排放。第三,全要素生产率代表"绿色工业革命"既能够提高居民经济收入又能实现环境质量改善,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目标,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实中,加速就业增长显得格外重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已经成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从增长因素角度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增长存在正面互动关系,即经济增长带动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同样劳动要素投入增长会推动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劳动力需求,劳动要素投入的增加也加速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集中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本和关注民生以就业为本的主旨。本文主要探讨了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现状和问题,以期通过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二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受自然资源与区位条件影响,我国内陆山地地区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城镇化质量不高,探寻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特色城镇化道路,对构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实现特色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总结以云南、贵州两省为代表的内陆山地地区城镇化典型特征,辨析促进质量提升、坚持就业优先、引导有机集聚、实现诗意栖居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导向,探讨立足内在驱动力、适应地域差异性与匹配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内驱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模式与耦合机制,提出了以特色产业支撑高质量就业、有机集聚塑造高效能空间格局、依山就势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城镇化战略路径,走“人—产—城—环境”要素高效高质耦合的内陆山地地区新型城镇化特色道路。  相似文献   

5.
《企业经济》2016,(2):179-183
在对城镇化、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它们彼此的关系进行文献梳理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1999-2013年31个省区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运用2013年31个省区市代表城镇化水平的数据,对1999-2013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值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0.06%以上,说明城镇化的进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深刻认识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力推动城镇化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特别是市场经济的确立,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活力。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社会的变化,我国的社会从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逐渐发展到今天,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数量相当,这是我国发展历史中一项重大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城市人口涌向城市也会为社会发展带来新的问题,而缓解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农村人口城镇化,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两个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两个核心问题,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同步对于城镇化的稳步进行以及国家建设的协调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城镇化基本概念性问题的基础上对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同步实现问题作了简单研究。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发展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柱,加快实质性的城镇化发展是释放内需潜力、扩大就业、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关键。但加快城镇化发展,不是继续搞以土地扩张为核心、“见房不见人”的旧式城镇化,而需走以资源节约、效率优先“见房见人”,以加快人13城镇化、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为出发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黄竹梅  苏萌 《价值工程》2019,38(21):25-27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大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纷纷涌入城市,他们不断推进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但是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歧视、就业层次低、工作稳定性差、工资收入低等诸多问题,导致频繁失业或跳槽;在现实生活中,"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的现象愈演愈烈。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是实现"四化"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标:探究经济增长动因结构及转换趋势。研究方法:基于中国1980~2014年三次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构造结构指数生产函数,采取指数分析与对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08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缩减是经济增长大幅减速的最主要因素;要素规模增长率下降与产出弹性缩减的双重挤压导致资本和劳动力规模贡献下滑;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双减速是造成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下降的主导因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从以产业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主转向以产业之间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为主。研究创新:从三次产业的要素规模和效率进行考察,三个层次层层推进,为经济增长动力及其变迁轨迹分析创造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变迁的动因结构以及最新转换趋势,为旨在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了新的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就业》2013,(11):14-15
五个核心要素的内涵要素一,就业环境、就业结构与就业机会。此要素关系到就业创业的环境条件,也关系到政策落实和公共服务的实效,是确保就业机会增加和就业质量提高的重要基础。要素二,劳动报酬与就业公平。  相似文献   

11.
应对农民工返乡潮与培育创业主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缓解就业压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代表的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为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不断增加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家门,外出打工已经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对启动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目的,需要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发展权缺失、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失地农民就业难以保障等问题,释放潜在的消费需求。同时,建立有利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稳定进城农民的收入增长预期,在保持城镇化的速度、城镇就业岗位增加、进城农民收入增长以及消费水平提高等方面相对平衡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城镇化,以保障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3.
实现新型"城镇化",光靠这些有形的、物化的载体要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先行或同步培育、营造与着力构建"城镇化"的"软环境"、"软要素"、"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城镇化"是未来中国扩大内需的主要方式,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纲领。  相似文献   

14.
本刊 《中国就业》2013,(8):9-10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增速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不仅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领跑者,也是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者。根据中央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方针,新一届政府坚持稳中有进、稳中有为,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就业形势总体平稳。近期,中国就业促进会邀请相关专家在京召开了2013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分析会,围绕如何判断当前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经济转型、产业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对就业的影响;大学生和农民工两大群体就业的新趋势;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当前应着重解决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本刊现摘编专家们的主要观点予以刊载,以餮读者。有关促进青年就业方面的部分专家建言献策,中国就业促进会编发的《就业工作通讯》和中国就业促进会会网亦已刊登,欢迎查阅。  相似文献   

15.
加快经济发展,营造高质量的就业环境是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当前社会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三者是相互制衡、共同发展的统一体。本文在运用协整理论、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论证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与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走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随着"两不三新"战略的稳步实施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扎实推进,河南省公共就业服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要看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手段相对滞后、信息化水平偏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和制约了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提升,必须下大力气加以完善和破解。  相似文献   

17.
要素市场分割既是传统城镇化中城市偏向型制度安排的结果,同时也已成为阻碍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普遍规律表明,要素市场分割降低了城市生产率,造成城市规模体系扁平化,并对城市居民的福利提升具有异质性影响.集聚经济与消费的"拥挤效应"是要素市场分割影响城市化质量的主要机制.本文聚焦土地、资本与劳动力三类要素市场分割,以结构式估计的研究范式为线索,分析要素市场分割对城市化质量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后续的相关研究可从不同要素市场分割的相互传导、区域的异质性影响等方面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18.
肖瑶  鲍润华 《企业导报》2014,(5):165-165,172
本文首先介绍就业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以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路径为研究对象,分析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就业状况,通过对各状况的综合评价,假想在扩大就业为目标的前提下,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和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农民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民工是城镇化的生力军和人才资源,农民工就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维稳器和助推器。城镇化能有效扩大城乡就业,城镇化是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关键着力点,城镇未来发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实际有效城镇化率低;大中小城市以及城镇化无序发展、粗放型发展等,影响了农民工就业。因此,要提高城镇质量效率,加快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镇化内涵式发展,促进农民工本土化就业。  相似文献   

20.
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从需求端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既有利于劳动力等要素流向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也有利于高端要素回流乡村,激发乡村蛰伏的发展潜能、促进乡村振兴,从而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拓展新的内需空间。从供给端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有利于畅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环节,平衡城乡要素结构,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培植新动能。因此,要发挥“有效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消除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各种体制障碍,打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城乡要素流动的关键堵点。要发挥“有为政府”在乡村基础设施和政策体系制度供给中的作用,深化户籍、土地等制度改革,使城乡人口流动摆脱户籍制约,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出让机制。要加大对要素返乡的支持力度,全面推进城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的要素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