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聊斋志异》中有数量众多的知己故事。在此类故事中所反映出来的"知己之情"集中、迫切,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悲士不遇"情结的集大成者,这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蒲松龄终身不遇的经历以及他对"知己难逢"的切身情感体验,都驱使着他在小说世界中描绘着他所渴望的东西。在《聊斋志异》的"知己"类故事中,蒲松龄大多以花妖狐魅充当故事主人公,突出主人公身上的人性之光,集中、大量地在故事中抒发对"知己之情"的渴求。可以说,在蒲松龄之前,尽管文人学士在现实世界中屡屡碰壁,尽管许多诗人骚客在自己的作品中抒发着"悲士不遇"的感伤,但是,他们的悲哀过多地纠缠于个人的遭际,他们的作品因数量不大而未能构成一种时代集体诉求的回响,因此缺乏对全社会底层文士的震撼力,也难以引发全社会的共鸣。时代呼唤着文学巨匠来完成这一使命,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应运而生。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知己"的大声疾呼,贯穿全书始终,他有意识地在"伯乐难觅"的问题上寻求突破,并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在一切形式的人鬼恋作品中,当异类暴露真实身份的一刹那,无疑是具有爆炸性的突转情节。《聊斋》中的男主人公在这一突转情节中之所以有充足的心理空间将其接纳,主要源于三种机制:一是鬼神实有的思想—文化机制,二是精心设置异类首次登场的时空氛围,使男主人公产生“情未极兮意已深”的心理反应,为日后“不以异类见憎”作铺垫,三是将框直突转情节的杠杆建立在男主角的需求,特别是为满足性爱需求而不惜冒被毁灭的潜在风险以贪求眼前快乐的生理—心理机制上。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对心理治疗本土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咨询来源于西方社会,在中国由于文化差异,西方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心理咨询在国内还没有一种流派可以成为心理咨询的主流,但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心理咨询本土化疗法是必然的趋势.《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的生理心理思想,以情制情的养神观,使《黄帝内经》本身便充满了心理学意义,对心理咨询本土化有着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一部经典之作.自从该部作品发表以来,人们便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解读和研究.我十分欣赏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那充满魅力的形象,而铸就她这一魅力的源泉是她坚守人格尊严.自尊是使美丽成为美丽的支柱,是人生幸福的前提.在一个充斥物欲的时代里,要找到真正的爱情、拥有幸福的婚姻,并非易事.通过对这部作品主人公-伊丽莎白形象的分析,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仿佛是用中国道家文化编制的一幅现代主义的上乘之作,渗透了老子的静观弱用、天道自然无为和返璞归真的观点,反映了主人公在寻找潜在孤独自我本质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李园媛 《全国商情》2009,(24):137-139
盛唐诗人杜甫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体察百姓疾苦,写下了大量反映人民生存权利的篇章,其中《又呈吴郎》是最具人道主义的代表作。诗中描述了杜甫劝吴郎不要阻止西邻老妇扑枣的故事,可见杜甫同情贫苦人民,一份真情打动了吴郎,也感动着天下的仁君志士。杜甫虽未居高官,却拥有一颗仁爱天下的圣洁之心,这种性情彰显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也昭示着华夏中国仁和的主题。正如金圣叹评此诗:“前解,要吴郎原此一妇人之情。后解,为吴郎说普天下一妇人之情。”故我以此为题,让真情传递每颗中国心,传承民族和谐,弘扬中国式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7.
贺鹃 《企业家天地》2006,(11):152-153
近代以来中国画在中西结合上,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由间接到直接的探索阶段。现借吴冠中《笔墨等于零》向美术界发起的质疑,引发悬而未定的问题,提出第四种态度,“情贯中西”。在破除笔墨异化的基础上,唤起主体意识的觉醒,用“一个情字了得”立于情,以情统摄中西艺术,用“风筝不断线”立于生活,以中国现代生活为源泉形成民族特色。在多样中结合,在多样中区别。  相似文献   

8.
言情话语是金庸小说艺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从旧武侠小说中的点缀和附庸的地位进入到作品的中心,成为话语主题。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情爱故事、情爱典型和情爱描写,并且在大部分小说中,男女情爱都和主人公命运紧密关联,言情话语已经上升为了小说的艺术本体。与此同时,也使武侠小说实现了类型超越和综合,可称之为“侠情小说”,由此也引起了读法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我的光辉生涯》讲述了女主人公西比拉在逆境中不畏艰难,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女性主义形象。而在《简·爱》这部小说塑造了女主人公简.爱的女性的经济独立意识、追求自由平等的自我意识和完美的爱情婚姻观。本文通过对两部小说所塑造的女主人公女性主义形象的异同体现出女性主义的重要性及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符号被广泛应用,为主题服务。论文旨在探索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中象征符号的效用。通过对该小说中各类符号的研究学习,试图揭示小说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复杂的性格特征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并指出,霍尔顿.考菲尔德作为战后青少年中的代表人物,表面乖张不羁,实则纯真朴实,有同情心。在小说中,众多象征符号勾勒出了一幅幅文学场景,展示了主人公所处的现实世界以及他所追寻的理想国度。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探讨家族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原则和机制问题.家族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除了人岗匹配并产生人力资源整体绩效之外,还包括促进人力资源的成长与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提出了法为基础、情为辅助;分类使用与合理匹配“贤”与“亲”;以及动态配置等配置原则.在配置机制上,文章分别从静态配置和动态配置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玛丽.索恩是安东尼.特罗洛普小说《索恩医生》中自立、自尊、自强的女性形象的代表。索恩在从想象阶段自我人格的分裂到象征阶段努力建构自我理想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求自我,勇敢、坚强地突破情感困境,完成自己的人生蜕变。而对她寻求"自我"与完美蜕变历程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罗洛普独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3.
从粤闽山区往海外迁移的客家人,坚持传承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因而涌现了一批崇文重教的海外客商,进而对其原乡传统村落文化的复兴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梅州市大埔县蓝氏、丰顺县张氏和兴宁市刘氏宗祠的田野调研,借助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发现海外客商在原乡村落宗族文化复兴的导向上,大抵遵循从经济回馈过渡到文化反哺的模式.海外客商与原乡宗亲的互动,主观上促成了华人华侨与原乡更为密切的情感交往,客观上恢复了原乡客家村落的宗族文化和儒家礼制.海外客商在原乡寻找祖荫所唤醒的集体记忆,不仅推动客家村落传统文化的复兴,而且促成儒家文明在海内外更为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使人类走出为了“活着”即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境地,进入了“为什么活”和“怎么活着”的层面。也就是说,从以工具本体为主导的层面进入了一个更高的、以心理和精神为主导的层面。历史的发展在工具本体之外提出了建立精神(心理)本体的要求。发掘工具本体的诗情画意、实现自由而诗意地生存成为一个现实任务。这种作为未来时代的人生本体的精神(心理)本体便是情感。情的内容是极为复杂的、丰富的,作为未来社会心理本体的情是一种广义的博爱之情。这种博爱,小而言之,是一种同情心,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广而言之,这种博爱之情是一种胸怀天下、以黎民百姓之苦为苦、以百姓之乐为乐的博大深层的普遍之爱。这种爱以中国传统的仁爱为基础,吸收了血缘亲子之情而又超越狭义的亲情,同时它借鉴了西方启蒙学者自由平等博爱之学说。这种爱,在对待自然的关系上,是对自然的一种尊敬、欣赏、感恩与敬畏之情。即对自然化育万物、养育人类的奇迹怀着尊敬,对自然本身气韵流转、生动活泼的勃勃生机予以欣赏,对自然给人类提供裹腹的食物与御寒的衣服等生存资源心存感恩,而对自然造化那井然有序、万物共生共存、相互对立、相生相克而和谐自存的无言之大美予以敬畏。历史就这样从工具本体走到了心理本体。情感,也许就是我们心灵最后栖息的港湾。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拆迁中,由于有形反抗的成本和代价非常高昂,大多数人选择沉默。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因拆迁导致的负向情感有:不知如何维权导致生活的失控感;不敢直面维权导致的愤恨感;变相维权导致的参与冷漠感。严格执行新拆迁条例,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解决拆迁中存在的问题,是消解"沉默的大多数"负向情感,不至于其成为非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论实践美学的自然的人化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的人化"是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是在60年代的《美学三题议》中提出来的,此后这一概念被反复论述,其内涵也不断得到扩展、补充和完善.李泽厚提出的外在和内在自然人化的完整学说,是对马克思自然人化理论的一个深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马克思理论的一个发展.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于美和美感的本质有一种合理的解释,并为进一步研究美和美感的具体形成机制、结构等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自然的人化”是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是在60年代的《美学三题议》中提出来的,此后这一概念被反复论述,其内涵也不断得到扩展、补充和完善。李泽厚提出的外在和内在自然人化的完整学说,是对马克思自然人化理论的一个深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马克思理论的一个发展。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于美和关感的本质有一种合理的解释,并为进一步研究美和美感的具体形成机制、结构等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题画诗凝聚着中国文人画家独有的审美意绪,同时也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倾向,即对趣、情、理的侧重与突显,透趣、显情、辨理正是题画诗突出的审美特质。林声的题画诗笃情隽永、生趣灵动、妙理荡漾,具有独到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9.
林声凝神观照松、竹、梅、菊、牡丹、鹤等多种艺术对象,其自题画诗是对绘画意境的点题与延伸、深化与升华,是审美情感运动的延续与上扬,表现创造主体素心傲骨、气韵留香的书画人生。素心傲骨,是指题画诗在审美内质的静态特征;气韵留香,是题画诗在审美内蕴中的动态特征,是一种动态之美。林声的题画诗是其人格力量与生命情韵的集中显现,是形式美与内蕴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感觉经验与抽象思维、主体性和客体性、肉体与灵魂等方面的二重性是哲学二元论产生的重要根源。作为主体的人,它之所以不同于物,就是它的抽象思维是通过感觉经验加以现实化(或称之为本质化)的,而这一特殊的、本质化的过程就使得同一事物具有了“二元性”的特征。一个是感性、现实的,另一个就是理性、抽象的,它们共存于主体之中,都是同一个主体的“产物”。只有真正把握“对象性存在”的现实性,并以此为基础,才能通向真理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