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详细介绍了神东煤炭分公司布尔台煤矿4-2煤层及顶底板状况、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及工作面生产技术条件,通过对大采高工作面上覆岩层运移及破断基本规律的研究及分析工作面上覆岩层运移及破断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确定了采空区上覆岩层冒落高度及裂隙带高度。  相似文献   

2.
某矿大采高长壁工作面及其破碎围岩环境特征在国内6.0m以上的开采高度也处于独特地位,本文基于岩石力学实验与现场工程调查的结果,对该工作面采场破坏运移过程及规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工作面开采对围岩破坏的力学演化和运移特征不同于一般综采工作面,大采高对采场上覆岩层影响大,工作面附近煤岩体失稳可能性大,特别是下端头与回采巷道交汇区域,煤体局部高应力导致片帮可能性增大。该结论为工作面安全开采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木城涧煤矿复杂难采大倾角煤层为研究对象,采用相似材料模拟方法,对该煤层开采过程中采场沿煤层走向、倾向上覆岩层破坏、运移规律、位移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上覆岩层垂直位移随层位下降而逐渐增大,并沿开采反方向离开工作面一定距离开始发生显著增加,给回采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基于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初次来压期间坚硬顶板应力演化与破断规律,当坚硬顶板发生初次破断后,顶板破断冒落的矸石逐渐充填压实采空区,重新改变顶板应力场的分布,影响顶板周期破断规律。为进一步探讨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周期来压期间坚硬顶板应力演化及破断规律,本文考虑在工作面初次来压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采用充填采空区的方法近似地模拟顶板的初次破断垮落后对采空区压实作用的影响。依据现场矿压监测数据、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取坚硬顶板初次来压步距为70m,工作面累计推进距离达到顶板初期垮落步距时,充填该推进段采用弱材料以模拟采场顶板的初次垮落压实情况。假设采空区充填弱材料为弹性材料,定义采空区压实率η为采空区充填弱材料弹性常数与顶板覆岩层弹性常数的比值,根据工程经验取采空区压实率为η=10%。  相似文献   

5.
大采高综放开采上覆岩层的运动规律和支承压力分布变化规律等必将发生显著的变化,特别是煤壁片帮、支架可靠性(稳定性)、顺槽超前支护及通风等问题更加突出,给工作面安全生产带来了新的困难,本文从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路,以推动该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保护层初采期间,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地应力发生变化、岩层顶板发生破断,引发采煤工作面瓦斯频繁高值超限等一系列问题。瓦斯长时高值超限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通常发生在初次顶板来压期间,顶板承载扭矩或切向应力达到极限时出现断裂、垮落,邻近煤层因开采卸压而解析大量瓦斯,并通过裂隙涌入采煤工作面。初采期间顶板垮落不充分,采空区封闭性较差,低负压瓦斯抽采难以发挥作用。采煤工作面风流受通风阻力及漏风的影响将采空区瓦斯带出。初采期间还有大面积突如其来的顶板垮落,导致压缩采空区挤出大量瓦斯等。上述种种因素均可导致采煤工作面瓦斯出现超限。本文结合实践分析采煤工作面瓦斯来源,运用分源治理理论,从保护层开采的前期瓦斯治理、开采过程中的瓦斯管理等角度探讨保护层初采期间的瓦斯防治。  相似文献   

7.
根据常村煤矿煤层上覆岩层结构特性,结合岩移观测成果,分析影响覆岩破坏及地表移动与变形大小的主要因素,在覆岩下半部发育有岩性相对软弱的砂岩与泥岩互层及上半部发育的硬度高、厚度大、整体性好的巨厚砾岩层,和在巨厚砾岩主关键层控制下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8.
导水裂隙带的发育规律及其高度测定对矿井安全开采有重要意义。为掌握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的覆岩垮落规律与裂隙发育规律,以彬长文家坡煤矿410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用“井—地”联合微震监测手段,得到文家坡煤矿4103工作面采厚3.8m条件下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180m,裂采比达47.7倍,上覆基岩破坏高度发育至洛河组含水层底部。对彬长矿区导水裂隙带实测资料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得到导水裂隙带高度与工作面采厚、工作面宽度两个因素的相关关系,拟合出研究区不同采厚、不同工作面宽度条件下裂采比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浅埋煤大采高工作面矿压规律国内研究状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后,并针对大柳地区的煤矿20602工作面、20605工作面、新疆榆树湾的煤矿20103工作面、大连祁连地区的煤矿32207工作面等地区的工作面进行系统的介绍,最后对浅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矿压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希望找出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取敏东一矿地表岩层移动和变形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参数,特在敏东一矿16-3上煤层13S1101首采综放工作面上方地表岩层移动范围内布设地表岩层移动观测站并定期进行观测,该岩移观测站观测线走向布设一条且与工作面走向平行,布设两条倾向线,在布设前,根据大雁矿区地表岩移观测资料综合分析对该综放工作面上方移动范围进行圈定,在不受该回采工作面采动影响范围外布设观测站测量控制点,其工作测点布设于沉陷范围之内,以采动前全面观测为基础数据进行沉降观测,根据各个时期的观测数据进行内业计算并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确定敏东一矿地表岩层移动和变形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11.
对隆泰公司矿压进行了实际观测,包括放顶煤初次垮落步距、直接顶岩层初次垮落步距、基本顶岩层初次垮落步距及其来压强度。对炮采工作面进行了观测,分析工作面支架受力状况,研究回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为安全生产提供依据,对同类条件炮采放顶煤开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内蒙古鄂尔多斯某煤矿为例,在确定回采工作面岩层位置的基础上,研究膏状巷道回采过程中上覆岩层的整体变形破坏规律。通过利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根据工作面实际地质参数,模拟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的整体变形和位移。结果显示,工作面内煤柱与上覆关键层起主要支承作用,巷道回填采矿法可以有效减缓地表下沉速度,同时沉陷率仅为40%。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泰安煤矿实际地质采矿条件,运用相似模拟实验,并结合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经验公式,分析得出浅埋煤层水体下导水裂隙带高度及其发育规律。主要表现为:①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上覆岩层周期性出现跨冒,先前出现的裂缝产生闭合,跨落岩层的碎胀率较小;②在移动边界一侧,上覆岩层的裂隙边界与煤层成45°左右的裂隙角。而在永久边界一侧,上覆岩层的裂隙边界与煤层成60°左右的裂隙角;③未达到充分采动,则永久边界一侧的裂隙发育角度要减小,裂隙发育程度也要减小,甚至会减小到移动边界(回采工作面)一侧裂隙的发育角度45°。  相似文献   

14.
综采工作面顶板冒落失稳严重制约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面周期来压规律及超前应力分布特征的提前掌握,可以提前对巷道失稳区域进行针对支护,减少事故损失。本文以草塔煤矿22105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科学构建物理模型,对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矿压显现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实验得出顶板岩层在开采过程中"破坏-稳定-再破坏-再稳定"的失稳规律及周期来压规律和超前应力分布特征,为现场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深井回采工作面中的覆岩应力规律进行模型试验研究,能够对煤岩深层的具体力学变化规律和高温、压力性质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有利于深层煤矿采挖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通过实验模型的方式对深采覆岩应力变化数值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其顶层和底层的工作面推进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钻孔彩色电视观测、瞬变电磁物探观测3种不同的探测手段分别对M煤矿的开采工作面进行了探测,通过对M煤矿所研究工作面采空区覆岩层"两带"高度探测结果进行综合考虑后表明:导水裂缝带高度和跨落带高度分别为62.53m和42.73m,裂采比及垮采比分别为12.51倍和8.55倍。对比三种探测手段,钻孔彩色电视探测方法是最佳的探测方法。由于受到覆岩层以及施工因素的影响,钻孔冲洗液漏失量探测技术得到的结果存在一定误差,但是作为传统的研究方法,还是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参考性的,相比之下由于受到井下复杂条件的影响,瞬变电磁探测则误差更大一些,往往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围绕浅埋深超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从多角度展开探究。首先,对工作面煤层顶底板的特征以及设备的选型与配套进行概述;其次,设计了矿压监测方案,包括矿压监测设备的布置、选择以及观测要求;最后,阐述了工作面的矿压显示规律,并着重表述了工作面顶板控制岩层、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的确定以及矿压监测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贯通回撤过程中矿压显现剧烈,顶板难以控制,影响工作面搬家速度.本文以神东煤炭集团补连塔矿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贯通回撤为工程背景,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分析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贯通回撤巷道矿压显现规律,为类似条件下的工作面贯通回撤过程中巷道支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冯家塔煤矿大采高1203综采工作面回采巷道联巷的具体地质特征,为实现大采高1203综采工作面支架的快速、安全回撤,本文对1203综采工作面回撤工艺进行分析,为今后综放工作面设备及支架回撤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补连塔煤矿采用大采高综采开采方法,采高大、矿压显现剧烈的现象,利用数值计算分析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采场围岩内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变化,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分析,总结了浅埋深大采高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为同样条件下的生产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