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瑞平 《商业研究》2003,(10):97-99
“十五”期间是我国进行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时期。基于此 ,即在原有宏观经济调控基础上 ,启动和强化其他财政金融政策工具 ,以期抛砖引玉 ,拓宽决策者的调控架构 ,将宏观经济的调控引导至更为复杂和更为深广的财政金融调整中。  相似文献   

2.
“九五”期间,我国宏观金融应启动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并举,同时适当改革直接调控方式,逐步扩大间接调控力度的双向调控系统。 一、货币政策体系的总体设计 首先给出双向调控系统下货币政策的体系结构(见下表)。 需要预先说明如下两点: 1.由于我国货币层次的扩大,现金所占比重已越来越小,因而通过现金管理来调控全社会货币供应量已不现实。例如1993、1994、1995三年的M_0和M_2分  相似文献   

3.
宏观调控已经不是改变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宏观调控要改变的是调控措施内容的具体组合,改善调控的方式方法,灵活有效地选择调控手段和工具,把握好措施操作的时机、力度和节奏。2007年在坚持“双稳健”政策基本取向的前提下,应当如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应当认真研究解决哪些最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宏观调控的主要着力点有哪些?文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股市宏观调控——调控的必要性及优化政策工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胜通 《商场现代化》2006,(14):280-281
是否需要对股市进行宏观调控以及如何调控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我国具有“新兴+转轨”双重特征的特殊股市中,人们对这一问题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为近年来我国股市大辩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图对近些年来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5.
何胜通 《商场现代化》2006,(5Z):280-281
是否需要对股市进行宏观调控以及如何调控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我国具有“新兴+转轨”双重特征的特殊股市中,人们对这一问题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为近年来我国股市大辩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图对近些年来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6.
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准,当前的宏观调控法在本质、模式和手段方面均存在许多严重的不足。完善宏观调控法应当坚持“科学调控”的理念,以政府与市场的互动为调控本质,以积极适应为调控模式,以多元、系统和连贯为调控手段。在具体制度建设层面,建立健全《宏观调控基本法》和《宏观调控立法法》是完善宏观调控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投资饥渴症”,导致投资膨胀乃至投资失控。大规模的西部经济开发在即,为了提高西部开发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建立完善宏观投资调控机制和微观投资调控机制。 (一)制定西部开发的投资计划 投资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投资调控的中枢。因此,政府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时,必须围绕计划期内西部投资规模、结构、布局、项目、投资效益等方面制定出周密的投资计划,加强对西部投资调控的力度,遏止投资主体投资扩张的内在冲动,防止出现“投资饥渴症”。1、合理确定西…  相似文献   

8.
张立栋 《商界》2007,(8):19-19
目前的种种迹象似乎告诉人们,调控已经到了“矫枉不妨过正”的时候。[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回顾一年多来的经济运行,宏观调控已从经典意义上的宏观调控走向了以产业政策为主导的非经典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产业型调控”。我们认为“产业型调控”对抑制部分行业投资热在短期内是有效的,并在事实上中止了加息的可能,不同产业也呈现出冷暖不均的投资趋势。而从长期来看,市场的调控才是对资源的最根本的调控,市场调控可以导致产业革命,刺激新的技术创新,解决中国增长与资源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国内,国际资本市场对政府宏观调控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目前中国政府有足够的调控工具和调控空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极大。  相似文献   

11.
引言 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操作,无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总是跳不出“经济过热症——全面紧缩——新一轮热症”的这种循环怪圈,所不同的只是程度轻重而已。 宏观经济运行和调控中的问题使改革和发展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至今仍然是我国经济建设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这种现象已成为经济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研究、讨论的热门课题。但在研究方法上,从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市场规范化问题方  相似文献   

12.
宏观调控下一步:回归参数调控和市场化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4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紧绷的市场出现了少有的乐观气氛。确实,2004年上半年的宏观数据对于宏观调控效果是一个很好的印证:GDP增长9.7%,消费价格却控制在3.6%,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1.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6%。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经济目前增长仍然高速,而物价却保持稳定,因此更加严厉的紧缩政策在近期应不会出台。难怪市场因此面露微笑。但是,宏观调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并未远去,随后的宏观调控的走向仍将构成未来中国经济运行与市场变化的最大影响因素。从2004年上半年的情况看,谈论中国经济成功“软着陆”显然为时尚早,最令人担心的增长断裂与崩溃却也未必真的出现,中国经济在激烈的宏观调控后如今正处于最微妙的短暂平衡之中。展望未来宏观经济的变化,宏观经济既有持续下滑并出现经济由热过冷这种令人担忧的可能,也因经济体中蓄积了太多的热量而有值得警惕的迅速反弹的可能,同时最大的一种可能以及最好的一种前景也在向人们招手。那就是经过短暂的激烈波动后,经济在低物价下实现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增长,从而真正实现宏观“软着陆”。中国宏观经济前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看得见的手”何去何从。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宏观调控面临的最大抉择就是,是继续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一路前行,固守目前主要以“管住土地,管紧信贷”为主要着力点、以产业政策为取向的“行政型调控”和“产业型调控”,还是相机抉择。灵活变化,逐步退出行政型调控和产业型调控,转而采用市场化的调控措施,适时转向参数调节和市场化调控。就如同是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死亡”的抉择,行政和市场型调控的抉择亦是当前宏观调控进程中生死抉择。中国经济何去何从,市场如何变化,很大程度上就将取决于今后的宏观政策理念和操作。在2004年6月号的博士咖啡报告中,我们在国内最早预言,由于本轮经济增长的长期性,宏观调控将演变成一场“持久战”。而眼前一段“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时期,不过是宏观调控的间歇期,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本轮经济上行的力量并未消失,诸多隐忧与陷阱仍然存在,各种博弈力量伺机而动,宏观调控还将大大发挥作用。但只有以变应变,以动制动,以最小的成功寻求最高的效率,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最能吸引眼球的两个关键词,非“创新宏观调控”和“差别化政策”莫属。笔者估计,未来这两个词的结合——差别化调控,很可能将是中国经济政策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4.
批发环节作为商品运动的枢纽和联系生产企业与零售企业的桥梁,在整个市场的宏观调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批发环节的这种作用,对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流通秩序,深化企业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保持经济与社会的持续稳定,既是当今世界各国首要的宏观管理目标,也是我国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稳过渡的重要前提条件。为此目的而在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制定与实施中,财政政策始终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和作用。种种迹象表明,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中,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一点,尤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一、财政政策与经济社会稳定的相关性 从理论上讲,财政政策与经济社会稳定的直接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财政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枢纽或主渠道,因而是调节宏观经济总量或社会总需求的基本手段,特别是包括税收政策、融资(国债)政策等在内的财政收入政策的走向及其调节力度,对于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格局的形成与变化,对于投资与消费总量及其增长态势的调控,从而对于社会总需求的适度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四川物价》2007,(8):1-1
继5月央行打出调控组合拳后,如今财政与货币两大调控政策又联手打出“加息+减税”双拳。看来,稳定价格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的重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要预测2005年宏观经济调控怎么走,先要客观地评估和评价过去一年进行的宏观调控。我们采取的是“一致性”评估方法,即宏观调控政策的好坏是否与初期宏观调控目标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去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在发展中调控,在调控中发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政治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9.
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有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加强宏观调控。财政调控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与市场经济对接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在市场价格机制中,国家财政可以通过对社会流转税金的调整直接影响企业产品定价,影响市场总的价格水平。 在我国,工商企业流转税金不是价外税,工商产品价格实行“含税价格”制度。流转税金是企业产品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分析,企业产品价格=销售成本+  相似文献   

20.
王后军 《商展经济》2023,(24):31-35
近年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国际陆港枢纽发展迅猛,达州地处中国西部内陆地区,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区位独特,交通便捷。在这一轮国际陆港枢纽建设大潮中,达州市有条件、有基础建设国际陆港枢纽。基于此,本文立足国省战略、突出区位优势,结合四川达州地区的交通物流港口发展现状,从顶层设计、枢纽通道、智慧平台、产业集群、对外开放五个方面,提出达州建设国际陆港枢纽的战略举措,以助力于实现达州从“区域交通枢纽”到“国际陆港枢纽”的跃升[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