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当前"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新农合取得了成效,但是还处于试点工作阶段,不论是政策的成熟性不是机制的合理性都还存在不足,仍然存在问题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2.
关于农村医疗问题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农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政府颁布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关注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实施情况至关重要,文章从调查新农合医疗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现状出发,针对现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最终从政府、农民、医务人员三个层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龚新燕 《中国外资》2013,(15):23+2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主要用于解决农民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这项制度在缓解农民"因贫致病,因病返贫",保障农民就医基本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资水平还比较的低下,基金还常常出现不安全、不稳定、使用不合理等问题,这会对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进行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胡玲 《财会学习》2015,(7):55-56
一、新农合基金运行基本状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农合基金是指通过参合农民个人缴纳、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筹集的,用于对参合农民医药费用进行补偿的专项资金。  相似文献   

5.
对巴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效果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户个人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组织,自建立以来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新农合参与主体--农民、政府和医疗机构三方角度分析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时期下解决农牧民看病就医问题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陈璐  袁笛  范红丽 《上海保险》2015,(11):35-38
一、引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03年1月10日,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新农合制度,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行。来自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卫计委")发布的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7.
邢俊 《时代金融》2013,(9):255-25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医疗就医问题,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新农合从试点到全面实施,从饱受争议到循序接受,参保率、补贴额、报销比例等逐年上升,这项惠及民生的制度确实解决了农民看病问题。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出现一些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因素。文章基于对武汉市蔡甸区农户和合管办以及武汉市某定点医院新农合管理办公室管理人员的实地调查,总结出关于医疗机构方面存在的两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到大部分地区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原因,以及综合自身知识给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最近,农行贵州分行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金融服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旨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的费用问题,有效避免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目前,贵州省所有行政县基本建立了"新农合"体系,且大多数县在乡镇医疗机构实现了"新农合"的电子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一、民营医院被纳入新农合定点医院的背景民营医院指社会出资办卫生机构,多数以营利性机构为主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是一种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是指在政府组织引导下,农民自愿参加,由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医疗互助制度。新农合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农合制度实施后,极大地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是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新农合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  相似文献   

11.
金鹏 《中国外资》2010,(24):39-39,4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推行、农民自愿参加,以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险制度。经过7年的发展,我国的新农合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新农合医疗基金的筹集、分配以及使用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提高新农合医疗基金财务管理水平,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运行意义重大。文中从当前新农合基金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入手,并对提高新农合医疗基金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推行,农民自愿参加,以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险制度.经过7年的发展,我国的新农合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新农合医疗基金在筹集、分配以及使用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提高新农合医疗基金财务管理水平,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运行意义重大.文中从当前新农合基金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入手,并对提高新农合医疗基金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3.
目前实行的新农合制度,参与主体主要是参合农民、医疗机构和政府.从河南省新农合相关参与主体的现状看,要实现新农合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参合者认知度低、医疗机构硬软件均有待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失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加强政府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前实行的新农合制度,参与主体主要是参合农民、医疗机构和政府。从河南省新农合相关参与主体的现状看,要实现新农合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参合者认知度低、医疗机构硬软件均有待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失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加强政府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5.
李文富 《中国保险》2010,(11):19-2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一项由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建设是关系到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简要回顾了试点以来新农合制度建设理论研究及实践的进展,归纳了理论界在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必要性研究、新农合制度的现状及存的问题、农民认知度研究、农民参合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新农合制度建设的路径研究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研究等六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些研究做了简要的评述,指出农民参合意愿是新农合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新农合制度效率的最好反映.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分析财政投入特点为基础,从农民的主观感受和制度实施的客观效果两个层面,分析新农合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财政投入是新农合快速发展的最大动力,但过于单一的筹资来源也凸显制度的脆弱性;新农合取得了比较好的主观绩效,表现在农民参与意愿较高、福利性得到多数农民认同及满意度较高;新农合的客观绩效多停留在覆盖面、受益人次等广度目标上,而农民实际受益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8.
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背景和方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菲 《中国金融》2005,(23):60-60
2003年我国推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下称新农合)制度,即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等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按照远景规划,2010年全国农村地区要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农合制度。到2005年6月底,全国已有641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农合试点,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21。70,有1.63亿农民参加了试点。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推行这项制度,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能力提高就业水平,有利于扶贫脱困消除农村贫困。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把脉新农合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开展4年,农村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对贵州省赤水市新农合制度运行的调查研究,笔者试图把脉新农合,分析现状,找出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