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意义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是提升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基石,加强四川创新生态环境建设能为创新创业实践培植最深厚的土壤,是增强区域竞争力、争创西部创新中心、促进四川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过程从理论上探讨影响创新生态环境的要素构成,从实践上剖析四川创新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与问题,从对策上思考优化四川创新生态环境的对策与路径。结果/结论四川已经具备健全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础,政府应该主导并加强区域创新生态环境建设。按照“统筹规划、需求导向、聚焦主体、遵循规律、全面深改”的原则,通过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科研环境、人才环境、金融环境、产业环境、服务环境、基础环境、人文环境及开放环境,加快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2.
《现代经济》2014,(Z1):133-136
职教城是一个多功能的利益组合体,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协同创新。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职教城的专业设置应该协同区域主导产业;层次设计协同产业结构层次;区域布局协同产业布局。河南扶沟职教城"产业集聚区+职教中心"模式的经验证明了职教城建设协同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未来职教城建设协同创新应注重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协同区域产业发展并积极构建协同创新的载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建设是有效预防自然灾害、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途径。方法/过程对四川省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并对四川省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结论虽然四川省各类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管理协调机制不断完善,但依旧存在预警信息系统覆盖不全面、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发布机制不完善、群众防范意识低等诸多问题。基于此,四川省需要不断加强健全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机制建设,统筹协调、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探索突破“最后一公里”预警信息发布技术,不断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新要求。县域是四川“多点多极”战略的基础,四川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机遇。在此背景下,四川县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就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县域特色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县域经济的发展应从发展特色产业着手,特色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特色资源,县域特色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方法/过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阅发现四川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县域特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资源开发中产品附加值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负外部性。结果/结论必须加强县域特色资源的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条,树立地方特色资源品牌,注重开发利用资源与改善生态环境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加强内控是提高单位风险防控能力的有效工具,内控建设的顺利推进对单位目标实现有着重要影响。方法/过程梳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发展历程及近几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过程中发生频率较高的问题,例如内控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专业人员配备达不到标准要求、内外监督力度不够等,同时对每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结论在分析问题、找出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如:强化各级人员的内控培训工作,明晰内控制度建设的深刻内涵;加强组织保障,明确内控建设职责;借助外脑,协助单位内控建设;强化内外监督机制,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等解决措施。这些措施能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切实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方法/过程近年来,地方政府纷纷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由于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起步相对较晚,且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对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实践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研究结合成都市W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实践,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结果/结论指出在推进地方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中,必须厘清相关主体的职责边界,实现部门协同推进,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与考核办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定量分析地方政府环境责任的履责情况及行为有效性,形成对地方政府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方法/过程从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2006—2016年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宁波市地方政府环境责任进行具体评价。结果/结论分析表明:总体上看,宁波市地方政府环境责任评价得分持续增加。资源能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等三方面的指标均呈稳定上升态势,但在不同年份存在一定的差异; 不同维度指标得分存在差异。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维度的得分较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度的得分次之,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维度得分位居第三。进一步与杭州、台州比较发现,宁波市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在政府环境责任评价中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基于上述结论,从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加强城镇绿化建设及提高绿色防控面积覆盖率等方面提出了环境保护和控制污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科技军民融合是引领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布局发展先发优势技术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发展的必然需求。方法/过程根据军民融合的特性,梳理了科技军民融合平台构建的三个着力点,其分别是军民科技融合工作格局的顶层设计、科技军民融合创新环境的系统优化、军民科技融合创新要素的服务供给。结果/结论构建军民科技融合平台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包括率先设立省级军民科技政策协调委员会与军民科技融合理事会、大力打造“军政产学研金”融合的平台、创新科技军民融合资源要素供给制,以此为承载和推动四川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改革试验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目前,多元供给主体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成为我国践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实现“老有所养”发展愿景的重要发展路径。方法/过程 研究基于当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现状,以成都市武侯区作为个案,对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家庭协作等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路径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多元供给主体在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中存在政府引导力不强、市场发育不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积极性不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且各主体间角色职责不明,缺乏互动机制。基于此,本研究围绕制度机制、供给主体、信息要素、环境资源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多元供给主体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路径提出整合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挖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提出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必将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方法/过程运用田野调查和口述访谈等方法,对彭州桂花镇14个村和2个社区进行实地调研。结果/结论彭州桂花镇旅游文化资源较丰富,但存在着旅游形象定位不清、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不到位、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欠全面、配套设施不完善、经费及人才不足等问题。依据调查分析,提出以“西蜀陶乡,张松故里”为形象定位,在全面普查桂花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保护、科学规划和深度开发,将桂花镇打造成以桂陶文化为特色,包括陶瓷体验、三国文化、禅修文化、三线文创等在内的多业态、多节点的深度体验式的全域健康文创旅游小镇。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构建区域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现有研究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试点城市的创新水平并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创新发展,但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研究且缺乏经验证据。本文认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会促使试点城市的创新环境改善、创新要素聚集和创新能力提升,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增加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合作创新需求增长以及合作创新环境改善会进一步促进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创新合作,进而有利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且试点城市的合作创新能力越强、合作创新环境越好则这种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越强。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3—2019年276个地级市的数据,用人均合作专利数来刻画城市间合作创新水平,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合作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对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删除省会城市样本、PSM-DID检验、试点时间滞后处理、控制其他试点政策影响、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表明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试点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可以通过加快试点城市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来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表明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和改善合作创新环境有利于该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相比已有文献,本文从区域协同创新视角拓展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政策效应分析,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从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的作用机制分析以及地区异质性考察则有利于试点政策的完善和区域协同创新的推进。本文研究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加快试点城市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因此,应继续大力推进和推广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构建布局合理的创新型城市网络,并强化创新合作和创新驱动,进而推动形成区域协同的高水平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及其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文章深入分析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思路和6大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嘉兴市制造业现状及创新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产品创新模式单一、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差、企业知识转化率较低等问题。因此提出,构建分布式知识资源环境下的新型创新模式,必须构建地方产业创新网络以及协同创新平台,扩大企业创新资源的途径,提升企业创新的合作空间;构建企业与科研机构常态化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完善企业软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从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的大规模区域性扶贫开发和"到村到户"扶贫转换到"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扶贫效果.但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和矛盾,如"整村推进"目标要求与资金投入保障不匹配、"真扶贫"与"扶真贫"的关系错位等,因此亟待从创新机制入手完善"整村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的核心角色日益凸显,邻近城市整合发展对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西南地区构建“成都—昆明”城市链就显得非常必要。方法/过程西南地区腹地范围较广,研究中通过对区域内中心地的布局状况,以及相互间的联系状况进行详细调研,并基于区域经济学理论展开分析。结果/结论研究认为,以昭通市为核心构建起的扇叶形城镇团在城镇链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城镇团将北侧的宜宾市和南侧的赫章县、威宁县整合在一起,在城市链的中间区域形成城镇化的增长点。昭通市在构建扇叶形城镇团过程中,需要在昭通市中心地基础上,将盐津县和镇雄县发展成为次级中心地,从而在每个扇叶上都形成与邻近行政单元连接的节点。在“成都—昆明”城镇链上,要强化M区、N区和W区的发展,突破既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软区划”方式构建跨行政区划的城镇体系。“沐川县—泸州市—毕节市—昭通市”组成的四边形区域要成为昭通节点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形成“犍为县—荣县—泸县—叙永县—大方县—纳雍县—六盘水市—会泽县”城市环,在城市链上形成“两端挤压、中间膨胀”的发展格局。这种创新性的城市体系格局具有较好的操作性,能够将不同层级的中心地高效整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快速提升,研究结论在构建区域城市体系实践中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山东半岛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介绍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理论,并从国际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了山东半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内在条件和优势,之后,根据山东半岛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山东半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7.
技术联盟和区域创新体系形成过程都是特定区域创新要素的整合过程,都是一种创新网络,具有融合共生的趋势,其内涵表现为要素融合共生、模式融合共生和效应融合共生。技术联盟和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共生要素包括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融合共生模式有重叠融合共生模式、交叉融合共生模式和包含融合共生模式;融合共生效应主要有聚合效应、学习效应、协同共生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技术联盟和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共生要素通过融合共生模式实现融合共生效应,两者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分析区域创新平台构建的驱动力基础上,指出构建创新平台是化解我国创新领域各种矛盾的必然,考察了平台和创新平台的概念演化,提出并阐述了区域创新平台的内涵,分析了区域创新平台的构成要素,并据此构建了区域创新平台的结构模型,认为区域创新平台是核心价值网络、可控性支持网络和不可控性支持网络上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连接的集成,并运用杭州市区域创新平台的案例验证了区域创新平台的内涵与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