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物质资本集聚度、人力资本集聚度以及就业密度衡量服务业集聚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服务业物质资本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呈弱化之势,人力资本集聚度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也由正转向负,而服务业就业密度、经济开放水平等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该注重加强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互助,协调发展;同时应提高我国服务业的集聚度,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2011年县域截面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新疆县域经济增长集聚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忽视空间效应将造成模型设定的偏差,与经济发展现实不符;经济增长水平较高的县域集中分布在北疆地区,而经济增长水平较低的县域则分布在南疆地区,南北疆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差异显著;人力资本、资本投入、城市化与工业化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地区之间要素自由流动,加快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大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力度,促进新疆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分工体系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相关,二者在空间中具有协同定位效应,在现实经济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利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结合山东省2004-2010年17地市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效率提高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区制造业效率的提高,而且可以提升周边地区的制造业效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制出发,利用2003~2011年全国230个城市数据,以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并进行了标准化,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及其空间外溢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本地区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而且通过空间外溢效应对周边区域制造业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交通发达程度与信息化水平通过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间接地促进了制造业升级。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考虑空间集聚效应情况下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中国区域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从制度因素、经济因素、创新能力和空间效应方面实证分析了各变量对区域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考虑空间集聚效应后,东部地区技术效率有所提高,中、西部地区技术效率略有降低;中国区域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空间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地域特征;空间溢出效应、市场化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对区域的技术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省际劳动就业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依赖性,而且邻近省域就业的溢出效应和空间依赖性对本省具有正向影响,但各地区经济结构的不断趋同使得空间溢出效应远小于空间依赖性.在影响省域劳动就业的因素中,技术进步、市场化水平和政府财政支出有显著影响,工资水平、工业化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并不是很显著,人口城镇化水平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性对就业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采用2004-2017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服务业集聚对服务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服务业集聚提高了本地及邻近地区的服务业绿色生产率;服务业集聚通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等渠道对服务业绿色生产率发挥正向作用;服务业集聚对服务业绿色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效应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东部地区和...  相似文献   

8.
在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长三角16个城市2000~2011年的Moran’sI指数进行计算和分析,发现长三角16个城市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在时间维度上表现出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用市场潜能作为反映空间溢出效应的指标,通过空间误差模型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市场潜能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这种正向影响与空间距离呈现反相关的关系,空间溢出效应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此基础上得出的启示是:长三角地区未来的经济增长可以把空间溢出效应作为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得益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持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逐渐成长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本文运用区位熵理论、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理论来分析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持续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工业制造业分工细化及服务外置化趋势的不断强化,产业融合度高、辐射强度大及集聚效能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功效及推动效果日益增强。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融合、空间重构演化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驱动力及作用机制为切入点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可以深入探讨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空间地理的影响力及辐射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了中国30个省(市)2000—2010年的工业环境效率,并通过Moran’s I统计量对其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测算。结果表明,总体上,2000—2010年全国大部分省(市)工业环境效率值逐年下降;分区域来看,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工业环境效率普遍较低,且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明显差距;从各省(市)来看,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海南、黑龙江等6地区工业环境效率为1,而山西、四川、重庆、内蒙古等4地区工业环境效率均在0.3以下,工业发展与环境关系严重失衡。同时,本文研究也证实了中国各区域工业环境效率的演化呈现出高度的空间稳定性。因此,政府应根据区域间的空间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推进形成跨区域间良好的环境合作机制,才能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3—2019年山东省16城市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胶东经济圈和省会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显著,而鲁南经济圈不显著;不同城市规模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均显著为正,Ⅰ型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最大;生产性服务多数行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知识溢出的空间有界性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知识溢出的空间效应纳入到空间计量模型中,分析了1993~1995年与2005~2007年生产行为聚集所产生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环境下的知识溢出,以及集聚所产生的竞争与垄断环境下的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产业内知识溢出对二个阶段的创新绩效均存在一致、正面的影响;多样化的集聚结构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在2005~2007年较之初期有显著的提高,且弹性系数也由负数变为正数;竞争性市场结构比垄断性市场结构对创新有着更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京津冀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及其经济效益为研究对象,在提出理论假设后,利用城市级面板数据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知识密集度、人力资本、地方政府保护都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影响,且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形成对不同因素的依赖度与敏感度存在差异。另外,数据显示北京市作为京津冀区域中心,已成为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集聚地,且集聚效应显著。因此,应当继续从几大因素着手促进北京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其高聚集性、高辐射性,推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调整与升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经济新常态下,金融集聚是否有效促进了区域民营经济发展。通过分析金融集聚与区域民营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探究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方法/过程选取2005年至2016年四川省21个市州数据,结合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结果/结论四川省金融集聚和民营经济发展均具有俱乐部效应,但不存在俱乐部收敛;金融集聚状态较高的邻接地区对本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而低水平类型的邻居拖累效应相对突出;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金融深化存在地区竞争效应,金融集聚能有效促进本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但其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不同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正向相关性;动态模型、静态模型在地理邻接矩阵和地理距离矩阵下均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但动态模型在经济距离矩阵下则具有显著负向溢出效应;短期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本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邻近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空间权重矩阵设定不同而有所不同;三大经济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与直接效应大体一致,东、西部地区长期内呈现正向促进效应,中部地区呈现负向抑制效应。应利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期正向效应,发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创新优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均衡发展,以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生态。  相似文献   

17.
集聚化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为了促进集聚的形成,有必要对影响集聚的因素进行分析。文章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Eviews6.0对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知识密集度、城市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呈正相关性,政府规模呈负相关,信息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19.
盛丰 《产业经济研究》2014,(2):32-39,110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制出发,利用2003~2011年全国230个城市数据,以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并进行了标准化,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及其空间外溢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本地区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而且通过空间外溢效应对周边区域制造业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交通发达程度与信息化水平通过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间接地促进了制造业升级。  相似文献   

20.
福建当前正处于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亟需推动金融业的集聚发展。在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得出福建省1997—2013年的金融服务业集聚水平后,进一步探讨了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金融集聚对福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促进作用。为推进福建省金融集聚,应优化宏观经济环境和基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两岸金融合作,增强金融创新力和加快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