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杜宝庆 《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3):25-26
我国刑法只规定了贷款诈骗罪,对虚假陈述骗取贷款的行为却未予以关注,仅属于民事不法行为,但其行为的危害性已经远远超出民事不法行为的程度,仅仅追究民事责任已不足以预防和制裁这种严重的贷款欺诈行为。有必要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立法,增设贷款虚假陈述罪。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刑法》有关“贷款诈骗罪”的设计,将“单位”排除在贷款诈骗罪的主体之外,“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要件难以认定,罪状面窄。建议将单位列为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增设贷款虚假陈述罪。 相似文献
3.
陈桂枝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8):94-95
贷款诈骗罪是刑法中新增设的一个罪名,对于打击金融诈骗活动、维护金融秩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对其他方法的界说,对此罪与彼罪的区分均有一定争议,此外,在对该罪规定的完善上也有不同意见,本文即在此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5.
6.
犯罪中止作为故意犯罪过程中的一种未完成形态.是刑法总论部分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问题.犯罪中止的产生是近代刑法科学发展的产物,是在犯罪未遂制度出现后逐步产并发展完善的.在现代刑事立法中,犯罪中止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设立的刑事制度.本文拟从贷款诈骗罪的框架下对犯罪中止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我国犯罪中止制度的逐步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网络诈骗犯罪在我国日益严重,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行为人之所以实施网络诈骗犯罪,根源在于各种利益的驱使。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诈骗犯罪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行为人在进行犯罪活动之前,必然会对将要进行的网络诈骗活动从成本到收益进行全面的衡量,以确定是否实施犯罪。 相似文献
8.
李征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
为保护企业家的人身财产权利,应限缩诈骗类犯罪的认定范围。在实际涉产权案件中,可以充分认识秩序法益观的局限性,从而向利益法益观进行转变;根据教义刑法学的解释以及无意识的自我损害与目的落空理论,在受害人主观不存在“认识错误”的场合,欺诈行为人不能构成诈骗犯罪,司法实践中亦有相关案例;最后,在受害人具有民事救济可能性时,应改变“先刑后民”的诉讼思路,不予刑事处罚,如必须以刑法评价其欺诈行为,则应准予民事调解并减轻处罚。 相似文献
9.
楚双志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利用购销合同犯罪即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与其他单位、经济组织或个人签订虚假、无效的购销合同,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当前,利用购销合同进行诈骗犯罪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急需解决的应对办法:一是重视“资信调查”,二是重视购销合同的合法性,三是在经济交往中严格依法办事。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无卡方式信用卡诈骗是随着网络信用卡业务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类新型信用卡诈骗行为。这种行为由其法益侵害的严重性,与传统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可比性所决定,应当成立为一种信用卡诈骗犯罪,纳入刑法规制的范畴。但我国刑法第196条有关信用卡诈骗罪的规定并不能涵括此种行为,因此,笔者建议通过立法完善的方式,在刑法中增设相关规定,以有效地打击此类犯罪。 相似文献
11.
侯艳芳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8,24(1):117-120
在保险诈骗罪频发的犯罪态势下,司法实践中相关疑难问题的解决对遏制犯罪具有现实意义。鉴于法制完善是遏制保险诈骗犯罪的关键性和基础性因素,应从体制上解决保险诈骗罪的主体、罪数以及相关共同犯罪认定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赵大利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97-100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直接故意犯罪,目前对于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的认识,学界基本上趋于一致,但对于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停止形态的研究尚未展开。本文认为,合同诈骗罪的预备形态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合同诈骗罪的预备形态的研究,无论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在集资诈骗罪认定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存在以存单为表现形式的集资诈骗行为;区分本罪既遂与未遂应以行为人是否实际控制集资款为标准;并具体分析了本罪罪数形态中法条竞合与牵连犯的认定,以及共犯中如何确认犯罪数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秋芳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47-50
我国刑法关于保险诈骗罪的规定采用的是结果犯模式,只有行为人实施了法定的保险诈骗行为,并取得或控制了数额较大的保险金,才构成本罪的既遂。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的行为为保险诈骗罪的实行犯创造条件的,可构成共犯中的帮助犯。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内外勾结骗取保险金的行为,实质上只是各行为人共同利用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而实施的骗取保险公司财产的职务侵占或者贪污行为,只可能构成贪污或者职务侵占罪。 相似文献
15.
钱叶六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2,(6)
区分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应以被害人是否因交付而丧失对财物的控制为标准,而不在于行为人是否已经控制了财物;仅仅确立诈骗罪既遂的一般标准,尚不能解决具体诈骗案件的既遂与未遂问题。因此需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形,具体认定"失控"之涵义,以便准确地认定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 相似文献
16.
非法占有目的是合同诈骗罪成立的必要要件。正确认定非法占有目的,是认定和打击合同诈骗罪的关键。认定非法占有目的应该从非法占有的时间、对象和客观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钱叶六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4):89-93
根据刑法第224条的规定,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合同诈骗罪成立的必备要件。本文拟对“非法占有”的含义、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及其合同诈骗罪的具体认定相关问题作一探讨,以冀对刑法理论和刑事实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作者改进的由马尔科·科拉扎和亚历山德罗·佩龙(Marco Corazza & Alessandro Perrone)提出的垄断市场供给造假的非线性随机动态仿真模型,马尔科·科拉扎和亚历山德罗·佩龙关注的是整个模型的状态空间解以及模型的动态演进过程,本文作者关注的是模型中消费者对垄断厂商信誉投资的不同反应对价格产生的影响.因此从程序的角度作者将单个消费群体扩大到多个消费群体,把一个参数从原来简单输入一个数值扩展到可以输入一种情景,细化了模型,也更逼近市场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9.
论高利转贷罪的特征及其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利转贷罪是新《刑法》增设的罪名。本文从立法角度阐述了高利转贷罪的概念、特征;从司法角度论述了认定该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本罪与贷款诈骗罪的区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