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批评性语篇分析认为互文性不仅体现了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特定的话语秩序和社会秩序。本文从转述话语入手对中关媒体的两篇英文新闻报道进行互文性分析,以揭示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2.
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中美政治演讲中。试图通过对中美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相似性和差异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隐喻,从而更好地理解中美两国的政治概念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是存在于广告语篇中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不同体裁、话语或风格在广告语篇中的混合与交融。同一切言语交际活动一样,广告互文性的生成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成功的广告在选择过程中要顺应具体的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是体裁互文性和文化互文性的艺术融合。  相似文献   

4.
《暴风雨之夜》主要映射于经典《伊索寓言》中《吃饱了的狼与羊》。木村裕一运用互文性将文本与社会现实相融,进行新的构建,体现了互文性创作的语言形式外化、图式化的创新。运用互文性框架,解析《暴风雨之夜》的童话隐喻,旨在阐述文本表面烂漫的叙事风格背后隐藏的对人类社会情感问题的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分析将文本与社会语境相联结,是一种考察语言与意识形态互动的有效分析模式。批评话语分析旨在透过语言表面形式,揭示文本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以及话语对社会过程的介入作用。互文性在批评话语分析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6.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来分析新闻报道,其中话语文本互文性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话语表现和杂语在文本中表现各自权力阶级的权势和意识形态。反之,权力和意识形态也影响着话语的产生和形成。  相似文献   

7.
论文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出发,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中美国家领导人面向出访国家的大学生所作演讲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了概念隐喻在两种语料中各自的使用情况和语言使用上的异同之处。论文发现,两种语料中概念隐喻使用上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两国社会文化的不同,即意识形态、历史、风俗和宗教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的今天,作为一种传播媒介,英语新闻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点睛之笔,标题往往是最抢眼的新闻文本,通常情况下都具有很强的互文性特征。本文采用费尔克劳的分类方法,把互文性分为显著互文性与构成互文性,并分别从这两个层面对《经济学人》移动端应用The Economist Espresso的标题进行了互文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出发。探讨广告语的汉英翻译;并运用互文性理论进行实例分析,阐述互文性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的实际运行,正是语言模因以不同方式进行复制和传播的过程。运用模因论分析贺岁片台词的互文现象,探讨这两种理论的关系,可加深对贺岁片台词及其中的模因和互文性现象的认识,对台词的欣赏及创作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