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光豪 《现代经济》2007,6(6):225-227
公司治理问题成为21世纪国际性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比英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分析了当前我国公司治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标准、完善公司治理模式对策,指出公司治理选择的基本模式应当是内部控制为主、市场主导为辅的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中家族公司较多,家族经营下的公司暴露出种种治理问题。文章结合以英、美为代表的外部监控型治理模式和以德、日为代表的内部监控型治理模式的优势,探析了创业板上市家族公司治理的主要路径和方法。建议引入机构投资者,优化家族公司的资本结构;建立家族控股股东赔偿制度,设立权责机制;完善公司的监督机制,特别是独立董事制度,强化有效制衡;引导关系治理向合同治理发展,使治理规则化;完善有效的家族公司退市机制,确保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公司治理结构的民族文化根源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对公司治理结构发展的潜在主导性也已被广泛认同。作者从民族文化的根源性角度对美、日、德三种不同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结合中国民族文化对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提出了一些启示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不同融资模式下的公司治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来说,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制衡。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因素有很多,经济、政治、法律、历史、文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具体形式。但是笔者认为,在众多因素中,公司的融资模式(即公司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对它的治理结构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公司融资模式与公司治理结构的选择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关系:①公司融资模式的选择将会引起公司产权结构的变化,而产权结构变动的本身又是通过投资主体的责、权、利的再安排体现的,它表现为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②公司的投资主体一般由国家、企业和个人组成,他们共同决定了企业融资与投资政策的选择趋向,以及各自的利益追求;③公司融资模式的不同选择,自然会形成不同的投资主体关系,对公司的经营者和所有者等行为人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激励和约束。因此,笔者认为,公司融资模式是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因素,不同的融资模式就会产生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关于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即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与此相对应,公司治理结构也流行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一、英美融资模式及其公司治理结构美国的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都比较发达,但由于美国法律对银行的业务范...  相似文献   

5.
由于历史背景、文化、经济发展等因素的不同,各个国家之间的公司治理模式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以各国所处历史背景出发,从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方面来阐述英美、日德、东南亚三种典型模式,并提出了对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日、美、德公司股权结构的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因素。本在讨论了日、美、德公司股权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受日、美、德公司股权结构的启示,有针对性地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美日公司治理类型角度重新审视美、日企业外部和内部治理结构差别,从而看到美国外部和内部治理结构采取退出体制,日本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采取进言体制。同时还看到,美国退出体制是以“强董事会、弱股东会“模式体现出来,而日本进言体制是以“强股东会、弱董事会“模式体现出来。因此,针对中国国有独资与国有控股公司而言,借鉴美国退出体制与日本进言体制的优点,依据现实的经济条件吸纳进言体制和退出体制的各自优势,真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央企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对当前世界上最典型的美英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指出了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模式趋同论是一个模糊的观点.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统一的最佳公司治理模式,但存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通过对美英与日德两种典型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归纳出有效公司治理模式的五个基本特征并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对进一步完善中国公司治理模式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文化、历史传统、法律规则的影响,美国和日本的银行对公司的介入程度是不同的,但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国应借鉴美日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积极为发挥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2002年度沪市所有上市公司为考察样本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应,即除了分析公司业绩外,同时从上市公司被侵占、造假的角度分析,来研究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效应的相关性,以说明股权集中度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公司治理机制内生于公司战略的观点,分别从战略实施所引发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干预性调整与自发性调整两个方面探讨了多元化战略实施对总经理变更机制的影响。通过比较专业化与多元化公司总经理变更机制的差异,发现多元化公司总经理变更的可能性与财务绩效显著负相关。通过进一步比较不同多元战略实施模式对总经理变更机制的影响,我们还发现控股型多元化模式不仅可以保持总经理变更机制的有效性,同时避免了总经理变更对绩效的过度敏感。  相似文献   

13.
我国股份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所有权和控制权的表现形式不同,股份公司治理模式分为英美市场主导型模式、日德银行主导型模式和东南亚家庭控制模式等,由此产生了经营者主导型、出资者主导型和业主主导型的财务治理模式。本文指出了我国股份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了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高管持股等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影响,并就国有上市公司与民营上市公司两组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国有上市公司与民营上市公司不同的公司治理特征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进而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完善这两类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2006-2011年98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和监事会特征这三个方面的变量与公司综合绩效间的回归结果,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了衡量公司治理效率的指标.文章不仅研究了公司治理效率与公司综合绩效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公司治理效率与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公司治理效率与公司的综合绩效、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公司治理文化成本的会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文化作为资源而非要素参与公司发展,因而公司治理文化具有成本特性,所以运用会计学对其成本进行分析具有可行性。但由于公司治理文化成本具有其特殊性,并有合理化的内涵,因此,应通过公司治理文化成本调控主体,运用多种有效的途径对调控对象实施调控。公司治理文化成本会计学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公司治理文化和企业竞争力的研究都是关注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但迄今为止,两者之间的研究是相对独立的。基于我国企业的经验分析,本文研究公司治理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相关性。首先,本文从生成的层面和形成主体的不同,将企业文化分为公司治理文化、管理文化和执行文化。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司治理文化直接影响着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然后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公司治理文化-企业文化-心理契约-组织公民行为-组织绩效-企业竞争力,解释公司治理文化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公司治理文化构成企业竞争力的路径模式。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对于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文化建设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法律渊源理论和约束假说为企业双重上市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中国双重上市公司和仅在境内证券市场上市的同类匹配公司的时比研究,分析了双重上市对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影响.虽然总体上双重上市公司报告的公司治理指标优于同类匹配公司,但是两组公司的绩效差异不显著,双重上市对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投资者应正确认识双重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而政府管理部门应继续完善相关的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9.
比较了公司主要债权人——银行和债券持有人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提出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公司债券可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控制权性质、代理成本与公司治理机制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公司治理机制的效率问题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只是围绕着某一特定的治理机制进行的。鉴于公司治理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因而这些研究总体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而且也很少涉及代理成本的直接计量问题。以经营费用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作为代理成本的直接计量近年来成为学者研究公司治理和代理问题的新动向。本文在少数现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总资产周转率和管理费用率直接计量代理成本,并结合公司控制权性质和成长机会等因素,系统研究了董事会(含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管理层持股、大股东监控和债务融资(包括债务期限结构和债务来源)等治理机制的效率问题。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和治理机制的效率受到公司控制权性质和成长机会的显著影响,表现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或低成长机会公司的代理问题显得较突出;管理层持股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不具有治理效用,而独立董事在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未发挥出治理作用;大股东监控和短期债务融资在低成长机会的公司中具有明显的治理作用。研究还发现,债务期限结构(短期债务融资)的治理效用是显著的,而债务来源(银行借款)的治理作用则是弱化的或恶化的,其存在不仅未缓和公司代理问题,反而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代理冲突,从而为不同性质的债务融资安排的治理效率差异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