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瞄而不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行动的固有弊病.要修正该目标瞄准偏差,需要对民族地区的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进行重构.文章在客观评价民族地区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基础上,依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地理、人文特征,提出从四个方面融合地域特性建构其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提高民族地区的贫困线标准;在穷人识别设计中引入土地指标;在穷人界定与细分标准中引入性别敏感指标;建立容纳穷人参与的穷人识别机制.  相似文献   

2.
周竞红 《水利经济》2004,22(4):22-24
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大型水电工程项目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会产生多方面的正效应,拉动项目实施区经济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文化重构,是完善转型期社会不同利益协调机制的良好契机。同时,大型水电工程开发也给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风险:环境地质变化风险、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发展的风险、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卫生风险。因此,提出西部民族地区开发大型水电工程的相应对策建议:建立良性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设置与开发区社会经济生活相适应的培训机构,强化项目实施区的公共卫生管理,降低公共卫生风险,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目标,协调好少数民族发展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高层次科技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有:机制不够完善,不利于人才培养;政策不配套,不利于人才引进和培养;野外地质调差条件差,有损人才身心健康。借鉴国内相关行业及美国地质调查局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经验,提出建议:建立高层次人才标准体系,完善人才考评制度;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野外一线高层次人才的福利待遇,改善地质勘察一线人员的生产生活条件;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和外培力度。  相似文献   

4.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省情决定了民族工作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当箭摆在我们面前一项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根据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民族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进展和水平,探讨了民族地区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四川民族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对沈阳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现状入手,利用逻辑推理和回归分析评价了这种培养模式的人才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管理质量和给农村经济增长带来的效益,总结了这种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的效果和作用,并提出了促进培养农村科技人才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卢庆芳 《农村经济》2010,(12):56-58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省情决定了民族工作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一项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根据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民族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进展和水平,探讨了民族地区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四川民族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7.
如何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和旅游市场优势,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管理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利益的驱动,致使农业科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上”,难以适应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科研、产业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发展需要,已成为其生存与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峻。加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人才环境,造就一支以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主体,规模宏大、素质优良、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侵袭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聚居于山区、牧区、林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受特定的地理和气象因素影响,农业自然灾害的多样性和频发性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民族聚居地区如果说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家庭具有个别性,则因灾致贫或因灾返贫的家庭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因此,应改变传统的救灾模式,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建立民族地区有效的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与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三次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为基准点,结合凉山州少数民族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民族地区应通过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增加民族劳动者收入,提高民族劳动者的素质,使民族劳动者真正成为各民族经济发展的主体,从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民族众多,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其地理、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自然推进农业产业化也应该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独特创意.西南民族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走特色农业产业化之路,扎根西南地区民族实际,尽力把浓郁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情与农业的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耿秀娟 《山西农经》2022,(8):174-176
专业高素质人才是实现农业经济现代化的根本,既需要攻坚克难、专心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人员,同样离不开扎根一线推广最新农业科研成果的实干人才。随着当前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农业成果层出不穷,但农业基层缺乏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的梯队建设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需求,使成果推广遇到阻碍。文章从建设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角度出发,详细描述了现今农业发展过程中人才工作实际状况和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实用科技人才是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文章探讨了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的内涵与特征,梳理了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的一般流程,结合调研情况,揭示了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地质科技人才是推进地质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直接决定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搞好地质科技人才培养工作,要充分认识地质科技人才专业性质强、实践要求高、培养周期长、开拓创新难等特点,把握好浓厚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地学教育、科学的锻炼平台、国土资源事业支撑等成长环节,启动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奏响新时期地质科技尖兵队伍之歌。  相似文献   

15.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合理使用与协调匹配,如何使科技人才发挥最大的效能更是企业需要关注的核心。本文主要针对企业在科技人才使用原则及机制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人才使用机制的建设性意见,并指出企业应关注到的科技人才使用原则重点。以此帮助与推动企业构建合理化、科学化的科技人才使用原则及机制,对彰显企业科技人才的价值与效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疆民族地区农民教育培训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比较低。加快民族地区农民教百手业发展的步伐,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必须大力实施民族地区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实行民族地区农民教育由国家垂直管理,加快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投资优先发展战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与市场需求、农民增收的需求相结合,继续深化中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农村需求的中高级专门人才,重视强化民族地区农民教育培训的服务意识,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责任制。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是双赢发展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与周边国家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抓紧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国家应尽快制定《区域经济合作开拓法》,与周边国家签订《区域经济合作投资保护协定》,简化境外投资手续,建立多层次合作对话机制,推进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实现区域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特点与金融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由于自然、历史、文化及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金融作为支持经济的重要手段,其运行环境不够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针对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劣势和对金融支持的迫切需要,本文认为,应通过完善农业投融资机制、发展农业保险、谨慎开展金融创新等措施以推动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新基建"为背景,在分析气象科技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基础上,以解决问题为基本导向,提出"产学研训"四位一体的气象科技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论述平台搭建、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大数据平台建设、区块链赋能数据共享等多个方面,最后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等气象院校为例,对气象科技人才培养现状与成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的脱贫成果巩固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促进民族地区脱贫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仅需要政策、内容、主体等方面衔接,更需要机制衔接。湖南民族地区作为脱贫人口多、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在促进脱贫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应通过建立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推进衔接进程,打造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和民族地区团结奋斗共同富裕标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