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实现生态旅游创新发展的前提.文章在分析动力主体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构建生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模型,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河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总体构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兴模式,是21世纪保护环境、创造就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朝阳产业.河北作为一处生态资源较丰富的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初期状态,必须遵循一定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依据、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通过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实施精品战略、搞好结构优化、实施生态旅游产品功能分区、推进市场营销建设、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立支撑与保障系统,才能更好的推动河北生态旅游产业稳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丰阁  袁娟 《当代经济》2014,(20):24-25
生态旅游产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文章基于利益相关理论,分析了生产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以及发展的关键条件,取决于旅游资源当地居民的参与、生态承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因为,为了促进该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在制度的设计上,注重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引导生态旅游产业的聚集和跨区域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环郝阳湖经济圈的旅游资源的现状,作为发展环鄱阳湖经济圈旅游产业的研究基础,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环鄱阳湖经济圈旅游产业优势、劣势、机会与风险,提出树立生态旅游理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创鄱阳湖生态旅游品牌,保证江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消费发展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课题组 《财经科学》2001,(4):106-109
在人与自然交互循环圈的可扶持发展中,生态旅游消费不仅是可持续旅游消费“三维结构”的一维,而且也是有效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行为方式之一,大力倡导生态旅游消费明观念、深入开展生态旅游消费理论的系统研究对于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战略意义。本报告首先把生态旅游消费的研究角度定位于它与可持续旅游战略的同一性并对生态旅游消费与传统大众旅游消费加以比较,然后概析生态旅游消费的形式、结构以及“成本-收益”,最后分别讨论生态旅游消费对旅游和旅游厂商以及对政府产业战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态文明要求具有较高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旅游的出现打破了我国传统旅游产业长期以来的“资源掠夺式”经营模式,是适应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最优经营模式,是生态文明理论所体现的重要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现状剖析发现,新形势下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存在无经济发展的生态保护缺失、无生态保护的经济虚增、缺乏有效的产业培育机制等现象,指出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应加强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和产业结构创新,应强化生态旅游产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功能。文章以江西环鄱阳湖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为案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是旅游产业转型的一种创新型产业形态,有利于实现旅游产业规模经济效应,丰富区域旅游品牌,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广东省河源市拥有良好的生态旅游区景色及国家一级地表饮用水源,是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的地接型城市,作为广东水源保护地,生态屏障区,应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学角度,构建生态旅游集聚区经济模式,并采取切实措施,使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四川生态旅游精品线路规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态旅游是在全球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众多高品位、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有效途径。本文围绕四川生态旅游建设重点,结合全省旅游品牌线路,推出了6条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武陵源区域凭借其优质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丰富的原生态资源优势成就了闻名中外的武陵源景区,在生态旅游产品日益盛行的今天,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关乎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以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从旅游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探索武陵源区域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并从技术、产品、市场三个方面来建立产业融合过程模型,实现武陵源区域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柯  祝建军  蒲素 《经济地理》2006,26(6):1047-1050
在产业簇群理论、旅游生态学和旅游地理学等理论基础上提出生态旅游产业簇群理论,包括生态旅游产业簇群的概念、成因、特征和发展动力。根据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就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簇群,对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旅游企业主体三个角度提出发展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簇群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形式,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的旅游,它对旅游目的地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发展生态旅游,可以采用"一村一品"的形式。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的生态旅游产品中,需要有一套合理的旅游区环境管理体系。文章通过分析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规划和环境管理,来探讨"一村一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维余 《财经科学》2008,(2):118-124
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学术界及旅游管理部门关注的热点话题,科学地制定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实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述评了国内外有关生态旅游评价研究的成果.构建了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2005年我国政府把循环经济提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循环型旅游也称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当前旅游界的热点,我们以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通过分析毕节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误区与盲点,初步探讨毕节市喀斯特流域型景区中发展循环型旅游产业的方法与可操作对策。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8,(4)
生态旅游作为一门新兴的旅游产业,迎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我国正在迅速地发展。绥滨两江自然保护区月牙湖景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是黑龙江省重要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文章结合绥滨两江自然保护区月牙湖景区的自身资源和独特优势,通过对月牙湖景区生态旅游现状调查,探讨和分析该景区在运营期间生态旅游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该保护区面临一系列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旅游理论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敏 《生产力研究》2007,(13):148-150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我国专家、学者从事旅游研究也在理论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些成果进行归纳主要有:基础理论研究、旅游产业研究、旅游管理研究、旅游经济增长点问题研究、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旅游热点问题研究等成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重庆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重庆市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并探讨重庆旅游业由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条件,结合重庆市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对其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杨智勇 《经济论坛》2010,(11):103-105
依托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走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锡林郭勒草原旅游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锡林郭勒草原发展生态的旅游条件及现状,提出了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绍兴城市生态旅游开发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城市旅游对城市生态环境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城市生态旅游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促进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对城市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开发意义的阐述,以绍兴市为例,在分析了绍兴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优势和目前绍兴旅游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绍兴城市生态旅游的开发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西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旅游产业,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兼顾自然生态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是生态旅游与文化的有效融合,符合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宗旨。通过对昆明市团结镇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的现有条件,以及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以进一步推动团结镇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广大,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应遵循保护与开发并重、三大效益组合最佳、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开发、协调发展等原则。要研究和制定出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进行合理分区,合理规划生态旅游景区,协调生态旅游自然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的旅游行为。在产品开发中,要努力开发和推广绿色旅游产品。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大旅游管理力度等,以实现对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