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产品的个人需求及其市场细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个人金融产品的宏观环境,认为个人金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商业银行为了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同时有效利用自身的资源,就需要对金融客户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差别化的金融产品.本文根据我国的经济特点,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个人金融产品市场细分的实践,采用了家庭生命周期和社会收入阶层作为细分变量,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七阶段,将社会收入阶层分为四阶层.  相似文献   

2.
张婷 《财经科学》2004,(3):27-31
信息不对称是消费信贷市场的基本属性,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重复博弈是解决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一条有效途径,具体到消费信贷市场就是银行与客户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此,本文提出创建"主银行"式的消费信贷模式,并从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条件、"主银行"模式所带来的租金效益,以及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最后指出:"主银行"式的融资模式是一种对消费者、对银行、对社会都有益的"帕雷托改进"过程.  相似文献   

3.
信息熵理论提供了解释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行为的基础.信息论中最基本的观点是信息是有成本的.另一个观点是可获得的信息价值就是信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这个量是由信源和接受者之间的相关性决定的.一般地,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接受者的知识背景.由于投资者支付信息的成本不同和知识背景不同,导致投资者处理信息存在差异性,这是金融市场中出现价量模型的主要原因.行为金融学中的许多模型都可以由信息熵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DI)迅速扩张而其效果又存在争议的背景下,研究了ODI效率及其金融性影响因素。在理论层面,从投入-产出角度提出ODI效率测算的原理,并揭示金融市场规模和结构对ODI效率的影响机制。在实证层面,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利用我国31个省份2003—-201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效率测算和影响因素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我国ODI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ODI效率区域间差异较大但呈缩小趋势;第二,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和发展水平提升对ODI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居民储蓄过高和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的金融市场结构特征对ODI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第三,金融性因素对ODI效率的影响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5.
最终取消本项目管制和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将带来金融市场价格框架下的汇率传导机制,在加入央行反应函数后,它便成为与实际相符的动态传导机制.国外的经验表明,对于大的独立开放经济体来说,汇率传导机制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汇率应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以金融市场和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主体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使得基于价值的管理(VBM)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理财理念,本文在介绍VBM理念的基础上,引出了经济增加值(EVA)的相关理论,阐述了EVA在价值管理中的应用并结合我国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财富水平显著提高、居民个人和家庭逐渐成为社会财富的主体,由此带来了居民消费升级和居民金融资产需求多元化,为此,我国多家商业银行纷纷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推行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但在个人金融产品现实营销中存在很多问题.文章介绍了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进程,分析了商业银行在个人金融产品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衍生产品是把"双刃剑",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既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配置效率,又可以扩大金融市场风险的传导.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运用衍生产品管理市场风险的效能,并结合目前经济形势对我国商业银行运用衍生产品必须遵守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严威 《新经济》2014,(4):106-107
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是一种重要的个人综合理财产品,是银行业务创新和我国金融市场综合化发展的结果.作为一种尚未清晰界定法律性质的金融服务产品,其存在相当法律风险,本文试图对其法律性质多角度分析,证明个人综合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是信托关系.  相似文献   

10.
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现代金融市场中,金融工程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宽广,已成为金融业运作的主要趋势.加入WTO后,国内外金融业逐步接轨,对金融工程方面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本文通过对国外三所知名高校相关专业的分析比较,并结合我国财经类高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财经类院校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目标和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