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缔造了年均9%以上的经济增长态势,使得综合国力、居民生活水平和国家地位由弱到强,以"高成本、低收益、高污染、低产出"粗放型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此,急需构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策略指导思想,在国家创新体系这一层面来推动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战略思路,具有其历史的、时代的重要性和不可磨灭性。区域创新体系这一新生的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构建,以三明区域为例总结出其当下和未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思路,采用区域分类发展策略中的产业带动型、自然资源导向型相结合的战略思路,逐步扩大建设建成科研与高等教育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反哺三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2.
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包括基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近期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结构、创新环境和体系的效能评价,实证研究在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中占很大的比重.国内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基本上保持了与国外先进研究相一致的步调.尽管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发展很快,但一些基本概念仍存在较多争议,尚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内部一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论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有效的区域创新体系,该体系依赖于外部的紧密知识联系而积极获取知识资源,并通过创新行为主体间交互式学习促使知识资源在区域内转移,从而大幅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交互式学习是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学习机制的核心.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对发展中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4.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强调通过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竞争优势.那么,新疆如何凭借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呢?本文针对新疆区域创新体系构建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新疆区情,提出构建新疆区域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以期增强其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陶晶 《全国商情》2008,(5):25-26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强调通过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竞争优势.那么,新疆如何凭借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呢?本文针对新疆区域创新体系构建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新疆区情,提出构建新疆区域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以期增强其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基本特征、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分析福建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现状。总体而言,福建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仍存在区域创新能力较低下、企业没有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区域创新要素互动不够充分、没有形成支持区域创新的城市群等问题。应加强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之间的互动,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的制度化安排,以城市群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建设具有福建特色的创新体系,实现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构筑区域创新体系能为区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而管理创新体现在各种创新要素、各个创新主体之间,应该作为构筑长沙区域创新体系应该始终贯穿的主线。在探讨了创新与长沙发展的关系后,文章分析了构筑区域创新体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以管理创新促进长沙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区域创新体系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一.区域创新体系结构与特点 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技术创新相关行为主体,以及这些主体之间的联系、运行机制和制度组成的网络系统(如下图).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特征是系统性、经济性、创新性、区域性和开放性;其基本作用是促进、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一般可从结构(完善性与匹配性)、能力(潜力)和能力发挥状况(效率)三个方面评价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打造两型社会,创新机制体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创新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目前,武汉城市圈急需解决的是,以什么样的载体或模式来实现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10.
区域创新系统由创新机构、创新资源、中介服务和管理系统构成,具有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功能.目前,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存在市场环境、投资环境、区域制度环境的障碍,应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市场机制,提高系统自身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根据区域创新体系组织结构的分类和我国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网络应成为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期望的组织结构,要着手培育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12.
在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及其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文章深入分析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思路和6大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3.
技术联盟和区域创新体系形成过程都是特定区域创新要素的整合过程,都是一种创新网络,具有融合共生的趋势,其内涵表现为要素融合共生、模式融合共生和效应融合共生。技术联盟和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共生要素包括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融合共生模式有重叠融合共生模式、交叉融合共生模式和包含融合共生模式;融合共生效应主要有聚合效应、学习效应、协同共生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技术联盟和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共生要素通过融合共生模式实现融合共生效应,两者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从全球创新网络视角阐释了研发全球化对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然后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现状及发展走势,并指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的热土和重点区域,跻身于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和枢纽。最后,基于辩证逻辑思维分别从区域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及创新环境等几个层面,剖析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5.
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测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是研究某区域运用和配置资源、实现技术创新的效率。测度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绩效能够为创新政策的测定、创新资源的分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构建区域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现有研究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试点城市的创新水平并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创新发展,但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研究且缺乏经验证据。本文认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会促使试点城市的创新环境改善、创新要素聚集和创新能力提升,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增加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合作创新需求增长以及合作创新环境改善会进一步促进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创新合作,进而有利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且试点城市的合作创新能力越强、合作创新环境越好则这种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越强。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3—2019年276个地级市的数据,用人均合作专利数来刻画城市间合作创新水平,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合作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对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删除省会城市样本、PSM-DID检验、试点时间滞后处理、控制其他试点政策影响、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表明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试点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可以通过加快试点城市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来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表明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和改善合作创新环境有利于该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相比已有文献,本文从区域协同创新视角拓展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政策效应分析,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从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的作用机制分析以及地区异质性考察则有利于试点政策的完善和区域协同创新的推进。本文研究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加快试点城市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因此,应继续大力推进和推广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构建布局合理的创新型城市网络,并强化创新合作和创新驱动,进而推动形成区域协同的高水平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7.
区域创新体系与创新效率——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0~201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了各区域的创新效率,并且重点考察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新效率在样本期内处在较低的水平,并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产学研合作和政府支持对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有稳健的正向影响,体现出创新体系内部主体要素之间网络关系的积极作用。对不同创新效率水平样本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创新主体的构成和联结关系是造成我国区域创新效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更多是依赖知识的积累,而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是知识生产和积累的有效途径,也是区域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如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广西面临的艰巨任务。文章结合广西的现实,系统地阐述了广西区域创新体系的框架、内容以及特点,指出了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下,广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