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我解放能力不仅是人力资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人力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自我解放是人力资源利用、开发、增值的根本途径,也是人力资源利用、开发、增值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从特定意义上可以说,自我解放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人力资源利用、开发、增值的广度和深度,自我解放的效率和效果决定人力资源利用、开发、增值的效率和效益,自我解放的状况和水平决定人力资源利用、开发、增值的状况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煤层气开发利用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效益体系建设,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效益能够符合综合体制的要求,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作用,全面优化煤层气开发利用效益,为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推进煤层气综合改革机制,提高煤层气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煤层气开发利用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提供重要的平台,实现人力资源的全方位管理。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将成为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人力资源会计就是从价值方面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管理的活动,因此研究和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本文对人力资源会计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源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汉水流域在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汉水流域的综合开发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长期以来,受地理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汉水流域人力资源开发缺乏有效的机制,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创新人力资源开发方式,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推动流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人力资源现状问题与开发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亚莉 《商场现代化》2006,(14):236-237
陕西作为人力资源丰富的省区,如何开发、配置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对发展陕西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陕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在分析陕西省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开发陕西人力资源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6.
蔡健钧  项驭宇 《商业科技》2014,(31):111-111
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紧密相连,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人力资源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解决区域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必须正确认识自身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本文就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做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时代,经营主体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人力资本如何计价的问题。对人民银行人力资源进行会计核算有利于为各级管理者和外部相关利益主体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实现人力资源科学配置、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甘肃省75个贫困区县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人力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甘肃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并不均衡,并得出了"人力资源质量因子""人力资源配置因子""农民人力资源投资因子"和"潜在人力资源因子"四个方面各有优劣的结论,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合理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可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从论述了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的作用,分析了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为合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已经对乡镇农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结合人力资源开发乡镇农业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乡镇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并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乡镇农业的发展。通过进一步进行改善,使人力资源在乡镇上得到提高和完善,也能提高乡镇的经济水平,这是目前国家最重视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人力资源开发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区域内生发展成为国外农村、贫困地区区域发展成功模式,对我国农村、西部地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区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区域内生发展目标包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资源科学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区域内生发展内容包括区域内生发展力量、资源科学利用与实现综合效益。区域内生发展单元由当地政府、当地企业和当地居民等组成,文章从利益相关者、产业和城乡视角分析区域内生发展机理,构建区域内生发展机理模型,以促进区域内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与需求协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省际之间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各地区的企业和居民所享受到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服务需求潜力大的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服务需求潜力小的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各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与服务需求基本上是匹配的,其服务业发展状况基本上能够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河南、河北两省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服务潜在需求,应加大服务业发展力度,提升服务业比重;贵州、西藏两省(区)服务业发展水平过多地超越了服务潜在需求,主要是其经济发展水平过低、服务需求不足导致的,贵州省在政策上应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步伐,西藏自治区则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原因不适合大规模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周成仓 《中国市场》2009,(19):90-91
青海的省情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从青海的实际出发,找准发展的优势,选择发展的定位,弄清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发展的思路更具现实性、可行性。故,发展特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黄河流域经济空间二次开发的立足点,黄河流域经济开发的突出问题是开发缺乏整体性、开发轴线实力弱,发展不平衡、缺乏强大的经济增长核心区。促进黄河流域协调发展,应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区域开发模式,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核心区,加快重点开发轴线的建设。只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政绩考核体系;充分利用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契机,提升经济增长核心区的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快经济增长核心区和开发轴线建设步伐,完善并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才能促进人口与产业聚集,加快推进城镇化。  相似文献   

15.
战后西方发展观经过了一维客体论、多维客体论、主客相关论和主体中心论四个阶段。西方发展观演进脉络呈现如下规律:一、由客体中心论转变为主体中心论;二、由关注发展的进度转变为关注发展的代价;三、由线性发展观转变为非线性发展观。借鉴西方发展观及其演进规律,可以更好更深入地贯彻落实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合理规划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驰  胡应得 《商业研究》2004,(23):174-176
农村可持续发展是农村开发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而合理制定农村可持续发展规划是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农村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由来、目的、定义和内容进行了阐述 ,探讨了对可持续发展规划评估方法及其实施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经济与文化的互动融合作用使地域文化也越来越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探讨地域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为例,通过论述齐鲁文化的内涵及齐鲁文化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多方面影响,来印证地域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从而也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借鉴,推动山东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解决贫困问题与民族问题的需要。生态伦理观与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生态伦理观为民族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提供借鉴;生态伦理的"公平原则"是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原则;可持续发展观蕴涵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精神。我国民族地区应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运用生态伦理理念构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铁路跨跃式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弋福林  王林 《中国市场》2007,(45):78-80
论文分析铁路跨跃式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试着构建铁路跨跃式发展的计量模型对铁路运输跨跃式发展阶段特征描述予以量化。结合运输化理论对铁路运输跨跃式发展展开更为详细和具体的论述,从而更好地揭示铁路运输跨跃式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利用耦合评价模型,分析了2010-2018年黑龙江地区的三个自贸试验区口岸与载体城市经济协调发展情况。研究表明:哈尔滨自贸试验区口岸与载体城市经济协调水平不断提升,两系统间综合发展水平的不断上升使得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2018年达到了优质协调发展型;绥芬河自贸试验区口岸与载体城市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表现出先上升后稳定在良好协调发展水平,两系统表现出由载体城市经济带动口岸增长的协调发展态势;黑河自贸试验区口岸与载体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态势,系统间综合发展速度失衡使得口岸与载体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增长较为缓慢。因此,为促进自贸试验区口岸与载体城市经济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口岸经济发展,建立自贸试验区口岸与载体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