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少湃 《城市问题》2012,(3):54-57,67
大众旅游的逐步普及和城市游憩的迅猛发展,使城市旅游空间超载问题日益加剧。在分析游客构成和比较不同类型游客空间行为特点的基础上,认为高级别旅游景区应主要承担旅游功能、弱化游憩功能,并提出了城市区域内不同等级的旅游空间合理分工模式。  相似文献   

2.
受资源多样性、差异化特点的影响以及政府对旅游景区的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我国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上出现了体制不清、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经营管理机制落后等诸多问题。面对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与国际旅游业的高度接轨,旅游景区的管理和经营已不能适应当前市场,改革迫在眉睫。建立良好的景区管理体制和景区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对于提高旅游景区管理水平、提升景区运营管理能力、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中存在问题,并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提出了旅游景区管理体制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仅仅体现在吃饱穿暖的要求上了,更多的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人们在旅游方面的消费支出越来越多,城市中的旅游景区是人们主要进行旅游消费的重要场所,因而旅游景区在城市规划整体中的布局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对城市总体规化中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河南省5A级旅游景区的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旅游景区开通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现状,深入分析河南省5A级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运营层面、功能层面和内容层面3个方面的优化对策,以期对其他景区更好地优化微信公众号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人地矛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环境,使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系统走向有序与均衡。据此,动态地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的空间形态,总结其生命周期演变规律,并进一步提出了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的空间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胡静 《企业导报》2014,(20):35-36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景区成为了旅游业最具有开拓意义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在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与经营管理方面,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开发都相对薄弱,如何加强对景区的规划开发和经营管理成为国内外学者新的研究方向。本文以南山旅游景区为例,对其景区的内部规划和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力求为南山旅游乃至我国其他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一些科学、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沈阳城市空间优化与管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空间是城市为各经济要素的流动、配置、整合所提供的裁体和场所,也是从事各项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城市空间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寻求空间优化的过程.除资源空间配置的市场机制外,还必须通过科学的空间管治这一有效途径推进城市空间不断优化,使城市成为人口集聚、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空间.本文从地理学的空间视角出发,对城市空间优...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旅游业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的形势下,旅游景区作为给游客提供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服务的旅游企业,开展标准化建设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内容丰富,其着力点应放在基础设施、人员服务、信息化建设和平安景区建设等方面;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提高认识,全员参与、完善标准,重在落实。  相似文献   

9.
旅游景区应该从景区安全管理、项目开发管理及游客行为管理方面着手,加强旅游景区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实现旅游景区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问题逐渐成为业界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描述性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目前旅游景区存在的环保问题进行分析和调查,论证了旅游景区开发和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且针对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体系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蕾 《城市问题》2005,(5):33-37
利用城市体系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旨在借此透视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代表的中国旅游城市体系的宏观结构;分析得到的有别于一般城市体系的、针对旅游职能的特殊类型城市体系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国旅游城市的宏观结构调整,促进我国城市旅游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2.
LGBTQs in the city, queering urban spac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ince the 1960s,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and queer (LGBTQ) culture has developed in big cities and metropolises everywhere (not only in the West, but also in Asia, Latin America and indeed Africa). This essay examines how cities provide the spatial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the formation of such emancipatory movements based on identity politics and strategies which transcend binary gender dualism.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investigation is my thesis that only urban life enables LGBTQ individuals to live their lives fully, realize their (sexual) identities, and furthermore organize themselves collectively, become publicly visible, and appropriate urban, societal and political spaces.  相似文献   

13.
在对居住空间概念及其特征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从空间视角和公共政策属性两个维度探索了城市规划调控居住空间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大连市城市空间意象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图片辨认和认知地图方法对大连市微观空间情景和宏观空间结构意象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首次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微观空间情景进行了意象偏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市总体可意象性较高;微观空间情景的意象受其功能、区位、使用者、自然环境以及建筑本体的影响;宏观空间结构意象是以道路为主要支撑,以居住区与商业区为背景,人口集散地与特色建筑点缀其中的立体框架结构.意象区域是以中部为主轴向东西两个方向辐射,并且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商业区及风景旅游区.  相似文献   

15.
金杰  张洪 《城市问题》2005,(5):62-65
简要归纳了国内外城市商业中心空间布局模式,提出了"向心"和"离心"两种模式,并围绕新昆明建设,重点研究商务中心空间布局,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提出重点打造中央商务区,重点建设4个二级商务中心,并探讨了其规划范围.  相似文献   

16.
剖析了空港都市区形成的动力机制及其地域圈层结构,研究表明,在经济发达且拥有区域性航空枢纽的地区,临空产业因机场特有的区位优势和要素集聚功能而聚集在机场周边,它们在城市郊区化和交通运输方式变革带来的扩散效应和临空产业集聚的共生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相互依托、具有自我组织能力的临空产业高度集中的经济区域。临空产业聚集同时具备地方化和城市化两种效应,机场周边地区因此演化成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空港都市区。  相似文献   

17.
武夷山与国际旅游城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支军 《城市问题》2004,(5):40-42
分析了武夷山创建国际旅游城市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武夷山创建国际旅游城市,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发展,加强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对遗产地进行保护性开发经营.  相似文献   

18.
李健  宁越敏 《城市问题》2006,(6):84-89,94
回顾了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发展的历程,从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新马克思主义、新韦伯主义,到吉登斯结构理论、后现代主义再到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对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七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就城市社会地理学在中国的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城市旅游与城市设计学科发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对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学科研究进程的分析,提出随着城市旅游的出现,现代城市设计与旅游学科的结合,必将丰富和拓展城市设计学科的内涵,是城市设计理论新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0.
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不仅使森林游憩迅速走向大众化,而且拓宽了城市居民户外游憩空间。基于城市居民职业分异视角,通过市场抽样与数据统计,以上海市为例,揭示城市森林游憩者在消费动机、信息渠道、交通方式、出游伴侣、游憩产品及体验满意度等方面存在的需求差异与规律,旨在为城市森林游憩地的适度开发和有效保护提供参考。研究表明,上海市森林游憩者消费需求的职业分异既存在趋同性也存在差异性,城市森林游憩地的活动项目和服务配置应以游憩者的需求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