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劳分配原则是崭新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它在过去的私有制社会中是根本不能出现的。按劳分配必须以生产资料属于劳动人民公有为基础,并以生产最后是为了供应劳动人民的需要为前提。所以,按劳分配制度,是随着无产阶级夺得政权和有了公有制经济才诞生的,它随着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推广。按劳分配原则有很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牛习昌  于清华 《经济与管理》2003,19(4):13-14,22
按劳分配是以活动为尺度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着本质区别。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特有实现形式,表征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借助市场竞争实现,以所有实现社会劳动为首要的劳动评价标准,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有效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还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由此触发了一场关于按劳分配原则是存是废的争论。最近有些同志撰文认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阐述的按劳分配,是以产品经济为实现条件的,由此推论,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同商品经济不能两立。要实行按劳分配,就必须是产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必须另择其他分配原则。我认为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的分配原则,它的本质特征即它的内核只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而不以公有制经济是按产品或商品的形式进行组织和运行为转移的。后者只能制约按劳分配的非本质方面,即制约按劳分配原则实现的具体  相似文献   

4.
项启源 《经济纵横》1996,(12):11-15,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项启源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先后提出,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十几年来我们遵循这一方针,在劳动制度和工资制度的改革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新矛...  相似文献   

5.
按劳分配实施的技术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荣善 《经济学家》2002,(6):115-116
有关传统论述只注重实施按劳分配的制度条件,即只将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似乎只要实现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原则就能自然而然地得以实行,并且不存在任何障碍.笔者认为,这种唯所有制论是不全面的.实际上,按劳分配能不能贯彻执行,贯彻执行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计量劳动的技术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作者认为,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种商品经济,是关于社会主义观念的一个根本转变。这一转变的全部涵义,不是将商品经济看成是附在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上的一个中性或外在的东西,而是将商品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和公有制,按劳分配等本质属性隔合在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致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实践,提出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已公开发表。其中,宪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建议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  相似文献   

8.
李伯东 《经济论坛》1999,(10):26-26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目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既定前提条件,这已是勿庸置疑的。笔者认为,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今天,我们不仅仅应该认识这一既定前提条件,更应认识“个别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已经成为实行按劳分配的极...  相似文献   

9.
<正> 劳动计量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非常实际的问题,它关系到按劳分配的可操作性和实现的程度。多年来,经济工作者在贯彻按劳分配过程中,经常遇到劳动量如何计算,不同岗位的劳动如何比较等问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在不断地想方设法,解决矛盾。但是,理论界对这些问题似乎重视不够。我们没有下功夫去总结和概括实践经验,认真研究劳动计量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这应该说是按劳分配讨论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1986年以来,我国理论界出现了几种否定按劳分配的论点。一是,把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建国以来从未实行过按劳分配,今后也不可能实行。二是,主张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仍然是商品,劳动者仍然是按照劳动力价值和价格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自然也就不存在按劳分配。三是,认为在发达的社会分工条件下,劳动是无法计量的,科学技术越发达,劳动越无法计量,按劳分配也就没有实  相似文献   

10.
关于改革方向的误导性观点流传广泛。正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澄清与深化对以所有制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以现代法治市场经济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本质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不是用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判断一种经济形式是否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标准在于财产权利的等同性,即劳动者共同所有、共同劳动、共同管理和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1.
1、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矛盾性我们需要在下面研究的是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在全民所有制范围之内,按劳分配的实现问题。也就是说,从纯粹的公有制条件下,研究按劳分配的特点。理解按劳分配的关键,在于理解按劳分配的劳是什么。当然,我们这里分析的是在物质生产领域范围,这样可以排除一些枝节的干扰。有人认为,必须区分潜在形态的“劳”,流动形态的“劳”,凝结形态的“劳”才能认识按劳分配,其实,这只是对  相似文献   

12.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问题,是关系到如何管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改革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了自觉地加强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充分发挥币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就需要弄清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公有制同以往一切私有制截然不同,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这种公有制由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所构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同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公有制,也不同于未来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单一的完善的社会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首要的最基本的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制度是在资本主义和任何剥  相似文献   

13.
<正> 社会主义之所以为社会主义,就是由于建立起了由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在此前提下实行按劳分配制。我国现行的公有制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它还未能体现出生产资料真正为劳动人民所有,当然也还未能体现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因此,必须通过改革使之日趋完善。不言而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有制水平,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决不是假借改革之名来削弱以至瓦解社会主义公有制。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结构模式的战略目标,我认为应该是以国家所有制为主导,广泛地、普遍地发展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经济。提出这个问题,旨在更新观念,改变:重国有·轻集  相似文献   

14.
<正>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科学论断是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抓住的一条主线。据我体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以计划经济为指导、与按劳分配相联系的商品经济,这种商品经济既不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更不是简单商品经济,而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遵循发达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规律,将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与实际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消灭了一切私有制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非劳动生产要素即生产资料完全掌握在国家或集体手中,每个社会成员不可能再凭非劳动要素获得收入。他们只能向社会提供劳动,以劳动为尺度获得个人收入。这样,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所实行的分配制度就只能是单一的按劳分配。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平均主义分配情况,但在理论上是始终反对的,方针上也是不断批评和纠正的。在理论上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经典作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商品经济理论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我党怎样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时期发展商品经济的客观性是由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兼容性、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性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质的规定性在于:以公有制为基础,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生产是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在劳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平等竞争,以促进生产的发展。文章提出:当前我国发展商品经济的对策是深化改革,加强经济法规体系的建设,认真搞好社会各方面监督,开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意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指以劳动为尺度,对社会总产品中作为个人消费资料的那部分产品的分配。这种观点长期以来被广泛接受。按劳分配是对个人消费品分配的说法目前也仍然被广泛使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现实分配关系进行考察,很清楚的是,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体分配方式的按劳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分配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贯彻按劳分配,而在于如何贯彻按劳分配。要贯彻按劳分配,很重要的一点,是弄清楚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价值总量中,哪一部分是用于按劳分配的。这首先涉及到扣除的理论问题。按照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在对生产者进行消费资料的分配之前,要作六项扣除。  相似文献   

19.
虽然公有制企业可以解决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但这并不是解释建立公有制企业的根本原因。建立公有制企业或者说集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实现劳动的平等,其实质是为了实现按劳分配。然而,集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按劳分配并不会自动实现,因为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直接通过测量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是难以准确衡量的。市场化的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相对有效的间接方法,即通过市场中企业间的有效竞争和劳动力的充分自由流动,来促使劳动者的收入逐渐向其创造的价值量收敛。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促成劳动者收入向其创造的价值量收敛的机制,可以实现企业公有性与效率的统一,并保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企业制度下的宏观经济可持续、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按劳分配的历史演变过程,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的论述只是一种猜想,而明确把按劳分配说成是社会主义原则的是列宁,而斯大林又把按劳分配确认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第一次把名尽所能和按劳分配连在一起,从而走向了教条和僵化。作者认为,按劳分配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而且在实践上也与迅猛发展的商品经济所要求的等价交换所不容。作者认为,改革传统的分配机制迫在眉睫,走出“怪圈”的出路,就在于从商品经济出发,以按劳付酬机制代替按劳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