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俄狄浦斯情结使母亲成为儿子的情人,儿子在感情上畸形的依恋母亲,他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全身心地爱一个杷所爱的女人,不能使两性关系达到精神和肉体自然、和谐的结合,而只能在不同的女人身上得真爱的全部内容:情爱和性爱。他与另一个女人之间,总站立着他的母亲。这种畸形依恋注定是一个悲剧。  相似文献   

2.
在《儿子与情人》这部作品中,保罗的自恋情结是其中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因而古往今来的学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自恋情结上。本文将通过自恋理论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保罗的自恋情结进行分析,并对保罗与作品中几位女性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对他的自恋情结进行总结、阐述。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作品中不乏“孤儿寡母”的形象群,作品中缺少父亲形象,家庭关系、父子关系不和是主要叙事核心。鲁迅以文学的方式揭示了人类真实的欲望,跨越了从医学到文学鸿沟,将“俄狄浦斯情结”渗透的原欲的转化为爱与生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杨振喜 《黑河学刊》2010,(11):40-42
《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十全十美的悲剧",其主人公俄狄浦斯的悲剧根源一直是古希腊悲剧研究领域一个有争议的美学问题,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归纳起来,最有影响的是以下四种观点:"个人意志与命运之间的冲突、自身的过失、俄狄浦斯情结、替罪羊仪式和弑君仪式"。  相似文献   

5.
6.
关于“容貌歧视”的政治经济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文忠 《特区经济》2003,(12):54-56
"容貌歧视",这是一个由"悦目情结"所引出的理论--实践问题. (一) 笔者之所以撰写这样一个易于引起遐想的题目,是由<上海经济报>上的一条新闻话题所引发的.这则话题讲:张静是天津市一位25岁的未婚姑娘,父亲多年前患脑溢血、脑中风,母亲患有尿毒症,张静是家中唯一劳动力.但是因为容貌有点欠缺,张静去用人单位面试千次竟无一成功.她最近向社会呼吁"给个生存的机会".张静的遭遇,可以说是"悦目情结"和"容貌歧视"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极致表现范例.有过这种遭遇的并不止她一个人.英文里有一个词叫look lsm,意思是"容貌歧视",我们这个社会如何看待look lsm?  相似文献   

7.
王姣 《理论观察》2014,(5):101-102
《情人》的主人公"我"在年幼时便失去父亲,加上其成长于缺乏爱且不幸福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她孤独与反抗的性格。这些都造就了其内心深刻的恋父情结,她对大龄男人爱慕,对母亲怀有憎恨心理。本文将从恋父情结的形成、父亲般的"情人"和"我"对母亲的态度三个方面来解读主人公"我"的恋父情结。  相似文献   

8.
"清官情结"一直深深地凝聚在中国人心中,透过这种情结我们又能看到社会的黑暗、制度的缺失和法治的不健全.而这种情结的产生、发展和消失应该说和社会民主程度的高低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描写了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保罗与三位女人之间的情爱纠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保罗的精神之恋与肉欲的压抑,以及作者在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最后所选择的灵魂的解脱,这也是劳伦斯一直在内心深处所追求的精神与肉体的统一,因为这才是现代文明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0.
谈《儿子与情人》中象征手法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佰明 《理论观察》2009,(1):143-144
在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以此揭示了人物的复杂情感和内心深处的各种心理活动,使这部小说成为了劳伦斯的成名作,可以说象征手法是劳伦斯作品的重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DH·劳伦斯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的写作背景;对父亲莫雷尔的堕落进行了分析:首先,与妻子身份地位的不同是莫雷尔悲剧人生的根源之一;其次,莫雷尔所从事的工作是他悲剧人生的另一个根源;最后,莫雷尔自甘堕落的性格是他悲剧人生的最后一个原因.这就导致本文女主人公的性格开始逐步将感情全部倾注于自己的儿子,在这样的背景下,女主人的小儿子就在母亲的溺爱和父亲的暴力之下形成了扭曲的性格无法自拔.在这篇文章之中,劳伦斯用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以文字来探究人类的灵魂与情感,以宗教信仰那般的热情来细致的描述人类的肉体与感情.  相似文献   

12.
泛性欲说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一个基本理论,严歌苓的《无非男女》 以书写畸形之恋为主,是对泛性欲说的继承与改写、 扩大,大胆描写埃勒克特拉情结、 反俄狄浦斯情结、 洛丽塔情结,借此展示人性的荒诞存在,批判社会真实现状,反思东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在他的名著《儿子与情人》中充分运用了佛罗伊德的心理学学说。不和谐的两性关系导致了保罗和他母亲的悲剧性命运妻子与丈夫,儿子之间不和谐,儿子与两个女朋友不和谐。只有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灵与肉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爱情。劳伦斯的作品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对现代社会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J.D.塞林格的成名小说《麦田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著名的文学形象,人们对他的性格特点各持己见无法达成一致。在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的自卑情结理论观照下,霍尔顿的真实内心得以展现,他是一个典型的具备自卑情结的人物,他缺乏对他人的兴趣,躲避现实世界,追求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优越感。导致霍尔顿产生"自卑情结"的原因在于他威权式的父亲,软弱不可依赖的母亲以及父母对另外两个孩子的偏爱。  相似文献   

15.
在州十届人大七次会议期间,由州文联主办的<瀚海艺报>发送到出席会议的代表手中.在此之前,州文联主席乔永福先生向我说起此事,意思是这是一份新创办的彩报,请大会秘书处负责分发各代表团.我当即同意,宣传海西嘛,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报,当时我并没有在意.而当我见到这份报纸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瀚海"两个字,它是那样的鲜红、苍劲,充满动感.此时的心情,不是出于书法艺术的欣赏,而是源于原<瀚海潮>杂志那份特殊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对"知青英雄"形象的塑造纵贯梁晓声知青文学创作的整个历程,对这一形象的偏爱体现了作家内在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而这一形象在文坛的经久不衰也与读者的接受有很大关系."知青英雄"形象的塑造是对知青一代"青春岁月"的文学观照,是对历史记忆的人文关怀,而其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诠释,同时也是对后人的精神洗礼.  相似文献   

17.
朱云 《黑河学刊》2010,(1):45-47
当代苏州小巷风情小说文本中大量融入对苏州秀美山水风物、历史人文的描绘,凝结着作家们的乡恋情结。在苏州地域特征的各种意象中,“水”与“巷”这两个符号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赵文华 《新西部(上)》2009,(7):114-114,99
本文分析了唐朝杰出的诗人李白的布衣情结,气骨高举,为民鸣不平、说真话、深切反映百姓的愿望,表达平民政治的理想.李白具有出身于布衣阶级意识中最鲜明的活力,一种要求平等自由的平民情结与解放情操,就成为李白的骄傲和信念.李白既生在唐代,继承了前代思想中民主的成分,结合着当代的精神风貌,就形成为一个布衣的平等自由的斗争信念,也就代表了那个时代中解放的情操与高涨的民主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太多的娱乐人物与热点问题扰乱我们视线,成为时代的焦点。透过一片尘嚣,文章借助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通过对"山寨文化"和"超级女生"两种近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娱乐现象的精神分析,审视浮躁社会中我们行为的精神本质和缘由,试图从经典理论中,为当今社会的疯狂和沦陷找到注解。  相似文献   

20.
房栋  袁爱荣 《改革与开放》2012,(20):130-131
宗教对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宗教文化在民族发展中有的逐渐演变为民族心理与风俗习惯的认同.高校应该正确看待民族大学生的宗教情结与民族文化的认同,及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引导民族大学生正确处理民族宗教情结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使其自觉拥护支持国家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