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这期杂志,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奥运专刊。在举国为奥运加油的时刻,中国经济正面临30年来“最困难的”考验。奥运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改革开放30年积累起来的中国商业力量的整体检阅,“公司中国”这次能否经受住考验?  相似文献   

2.
未来,管理者将成为一个平台提供者,以为创业的员工提供平台为己任,但平台提供者所需的领导力,与传统企业的领导,完全是两回事!最近,最火热的电影非《超能陆战队》莫属。有趣的是,这部迪斯尼的动画电影,其实没有所谓绝对的主角,如果非要找出一个,可能就是其中的机器人大白了,更多的时候,需要整个团队携手作战才能打败掌握核心技术的强敌。有影评家指出,这正是皮克斯融入迪斯尼之后,再现的极客精神中的平等理念,没有所谓的孤胆英雄,也没有所谓的绝对强手。  相似文献   

3.
《中国企业家》第24期封面故事《宋卫平毁与悔》从宋卫平公开宣布"回归"的那一刻起,他注定成为被嘲笑的失败者。理想主义者常常以理想的名义,向他人做出高于自身能力的、难以兑现的承诺,当一再以承诺为由打破另一份承诺,只能视之为糊涂。老宋为自己的反复找了很多的理由:产品的瑕疵、业主的投诉、合约的不严谨、监管当局的质疑、被忽视与背叛的意见……这些其实更像是在  相似文献   

4.
他专门见了传奇CEO杰克·韦尔奇、郭士纳.他研判了德鲁克、托夫勒、纳什等的趋势引导,他扫描了《长尾理论》、《基业长青》、《圣经》.甚至云计算……经历了一系列的中外交锋、新旧激荡、自我颠覆,中国第一CEO张瑞敏再次以自己独一无二的格局和思考,直击中国企业家的管理软肋:如何做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信息化时代如何管理创新?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5.
辉哥 《中国企业家》2015,(24):14-14
《中国企业家》第23期封面故事《巨婴诞生》从滴滴与快的合并、赶集与58整合,到苏宁和阿里结盟,一次次大合并凸显了其背后的资本逻辑,与各个生态系统时不我待的竞争态势。在商业历史上,当整个市场增长放缓,成本高企时,曾经的对手走到一起,是自然的逻辑。当规模经济的逻辑占据了上风,似乎一切皆大欢喜,股东不再烧钱了,企业的竞争压力小了。但是用户呢?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家》第2期封面故事《沈国军冲浪》过去的2014年,沈国军和马云经常被看到在各种场合“出双入对”,被调侃像是“连体婴儿”,不管沈是否有意为师,都让我学习了如何跨(dang)界(hao)合(xiao)作(di)。像影视小明星那样巴巴地去赞猫?这姿态也太Low了,整不好还会被打脸。来看看“高大上”的做法。首先,同乡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4期封面故事《王雪红:逐鹿终端》话说贵刊对于王雪红的描述,同对本时期其他成功企业家(特别是IT产业)的描述如出一辙:有魄力,有胆识,善于交际公关,总之就是极具个人魅力、能够力挽狂澜的IT精英。  相似文献   

8.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3期封面故事《海航赌局》海航故事,可以有三个层面的考量。第一个是宏观经济层面的,"大而不倒"和"小而美",究竟哪种路径应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流?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到了追求质量的阶段了。但就像海航的发展所揭示的,"大而不倒"是一个被动的生存路径,这里有围资对民资的倾轧、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既得利益对挑战者的封杀等背景,海航只有通过迅速的扩张,才能冲破壁垒,走到今天。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3期封面故事《海航迷雾》前段时间,在贵刊看到一篇质疑海航的长篇大论,看了也就笑笑而已,当成了又一次媒体对海航的炮轰。因为身在海南,又经常享受海航服务的我,总感觉海航或许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还不至于像众多媒体描述的那么不堪,直到最近,一次亲身体验才让我不得不产生怀疑:海航是不是真的出问题了?  相似文献   

10.
读当一面     
《中国企业家》2012,(11):15
张化冰男现居北京职业生涯:8年职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读龄:5年《中国企业家》读后感:贵刊第9期封面故事《中国藏家》是一篇另辟蹊径观察中国商界的文章。这些年,收藏成为越来越多有钱人的选择,而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8期封面故事《杜鹃救美》在一场跌宕起伏的宫斗戏落幕后,皇室贵胄终于保住了帝王的血统。这正是过去两年国美所经历的。江山保住了,叛乱平息了,国美的影子女一号杜鹃也浮出水面。从血统论而言,黄氏家族的血统依然在,而杜鹃正努  相似文献   

12.
秦姗 《中国企业家》2012,(10):48-61,8
"坐二望一",联想可以站在行业最顶端俯瞰对手、挥斥方遒了吗?没有。这是身处IT行业的困境,从来没有任何一刻可以丢弃危机感。但是,联想在国际化深水区——文化磨合上的跋涉摸索,值得所有有国际化梦想的中国企业镜鉴  相似文献   

13.
采访黎瑞刚的策划是从去年开始的,历时整整一年。最开始,除了在媒体中偶尔看到的黎瑞刚的名字,我对他几乎一无所知,直到我写完了整个封面故事,还有不少同事问我:黎瑞刚是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业内黎瑞刚的名字几乎是一张通行证。采访湖南卫视吕焕斌时,屡攻不破,后来其秘书突然打电话给我,说吕焕斌同意接受采访,整个采访过程很顺利,后来才知道其秘书看过我之前写黎瑞刚的一篇报道,误以为我已经采访过黎瑞刚。后来过了一段时间,采访江南春,也因为提到黎瑞刚,很快敲定了专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蒋婧 《中国企业家》2012,(13):16-17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12期封面故事《买卖宝:农民工路线》还是有很多公司悄幺声儿地就把钱挣了,有规模,有大牛资本注入(还不只一轮),有良好的政府关系,有足够聚焦的定力。看完封面故事,特意搜索了一下买卖宝,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公司真是低调得可以。这其实是改变世界的事儿,让二三线城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11期封面故事《百度围城》先说一个让我自己都震惊了的变化。我原本是个不愿意用百度、只愿意用Google的人,但由于Google在中国的各种不正常,在我真正习惯微软Bing之前,现在搜索的首选竟然已经不知不觉地变成了百度,是的,我变成了一枚女屌丝。还有一个故事,曾经打车去金山。出租车司机说,我儿子来金山面试过,金山钱太少,后来去百度了,百度钱多!在这个爸爸为儿子自豪的背后,是一个普通人对百度的最朴素认知。说百度是中国本土最富有的互联网公司并不为过。封面中  相似文献   

16.
一直跑下去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17期封面故事《阿甘正传》我一直坚信坚持的力量,人一旦有了目标,并且能够坚持下来,一年、两年,乃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是很可怕的,也注定会成功。当然在这个坚持信仰与梦想的过程中,人的抗压能力,即他的心态是很关键的。他能否忍受折磨,能否在失败挫折中愈挫愈强,这是一个磨练的过程,也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修炼内心,让心强大,一切才会随之强大。这是我从万向的故事中读到的。  相似文献   

17.
@我们     
, 《中国企业家》2012,(23):19
#封面故事#【为中国创新】@马丁的爷爷:如果不片面追求高额的超额利润,如果真心实意办企业并遵守法律,就会客观面对现实,认识到中国是最佳投资办实业的地区。不知有些新买办为什么不能公正看待国企和民企这些民族企业?  相似文献   

18.
政府的角色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21期封面故事《等待未来》在中国,大家都说国企是"亲儿子",民营和私营企业是"干儿子"。"亲儿子"拿到了各种政策倾斜、税收优惠、渠道资源,而作为真正纳税主体的"干儿子"却在税收和日益高企的人力成本、原料成本中挣扎着。温室的花朵不长久,这样的环境下国企的竞争力之弱是有目共睹的。而稍有规模的民企,大家可能腿上都会沾点泥。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7期封面故事《马蔚华之惑》马蔚华为什么值得关注?首先肯定与坊间传闻已久的退有关。当然,媒体一定喜欢类似人物:北方爷们儿,上过山下过乡,当过农民也当过工人;恢复高考后改变自己命运;懂得在投资者面前谈论企业发展战略,在客户面前倾听客户需求,在公众面前谈论金融改革及利率市场化,毫无疑问,他就是充满话题的人物—马蔚华。  相似文献   

20.
十多年来,许多管理大师在中国引发流行,从彼得·德鲁克到杰克·韦尔奇,从迈尔克·波特到菲利普·科特勒,从彼得·圣吉到C·哈默,各种管理理念被广泛传播;从学习"三字经"式的ERP、CRM到没有接口,基业长青、执行,从探讨"实用性"型的物本管理到"理性"中心的人本管理,各种管理潮流被推上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