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好“双加速”下的“三化”协调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双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从工业化进程看,2010年河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611美元,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1.8%,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据对147个国家和地区截面数据的研究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增加值比重大体呈现出"倒U型"变化.当人均GNI(国民总收入)在5000美元以下时,工业化加快推进,工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升;当人均GNI处于5000 ~10000美元时,工业增加值比重大体保持稳定,工业化着重是提升质量;当人均GNI超过10000美元时,进入逆工业化时期,工业增加值比重趋于下降.就河南省而言,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时期.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本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实践为背景,通过对城市化、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等几个相关概念的比较、辨析,研究了城市化的基本内涵;在总结、分析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四种主要动力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嘉岩 《经济管理》2005,(23):10-13
中国多数的城市化研究者认为,同国际上以人均GDP表示的经济发展程度应达到的城市化水平相比,中国的城市化存在滞后。但笔者认为,中国在快速推动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城市化质量的研究。现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出现了人为推进城市化水平而不顾城市化质量的现象。所以,在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城市化质量,才是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从经浇总量上看,GDP总量由2000年的10万亿提高到了现在的40万亿,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出口总额超过了德国,位居世界第一。从人均水平上看,2009年的人均GNI(人均国民总收入)为3600美元,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构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模型,采用动态面板数据的协整技术,利用广义矩估法研究了中国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之间的长期关系,发现城市化水平对人均GDP具有显著的贡献,而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远未达到最优水平。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城市化水平增长是推动人均GDP增长的原因。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户口制度对国内移民限制所致。文章进一步对户口制度进行了经济权衡。  相似文献   

6.
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冀延卿 《经济经纬》2002,25(2):22-25
实施城镇化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大举措,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是比较低的,发展小城镇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山区城市的发展之路--兼谈南平市的城建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国。岱中国国力报告》一书载: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成果表明,人均GDP达1000美元时,城市化进程将进入高峰阶段。2003年我国人均6DP已经达到1000美元,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2005年10月,我国的城市化已达41.6%。未来的15年将是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60%以上。据推算,那时中国人口将达到14.6亿,在这15年里平均每年将有2000万人进入城市。按照这个速度,每年须增建100个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镇化之路将经历三个阶段:异地城市化、回归城市化和本地城镇化。当前,"回归城市化"已经开始显露苗头,在未来十年将会得到充分演绎,成为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不难发现,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城镇化图景中,蕴含着值得长期关注和投资的丰富良机。  相似文献   

9.
中国服务业增长与城市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我国服务业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1978-2006年的时序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对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对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的正向作用明显强于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对城市化的反向影响,城市化是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的格兰杰原因;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此,对中国服务业增长与城市化关系的深入探讨,有利于决策者在推动城市化和促进服务业的过程中采取合理对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十二五”规划将统筹城乡发腱、加快城镇化进程确定为下一阶段改革发展的主导战略之一..如果中国要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78%的城市化率,还需要将城市化水平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11.
西部城镇化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小渝 《发展研究》2003,(10):42-43
一、西部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加快西部城镇化速率对于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冷静分析西部城镇化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认识其后发优势并制定出相应对策的基础。西部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城市化水平低。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较,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与中国城镇化水平相比,西部城镇化水平更低。2000年,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为38.5%,中部为28.1%,西部为23.4%,东西相差15.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道路与对策构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伸小敏 《经济地理》2000,20(3):54-57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本文从城市化内涵 和中国国情出发,以中国城市化现状问题为突破口,借鉴国际经验,结合现代化城市发展趋势,提出中国城市化应该实行农村城市化与城市内涵化共同发展的战略,构建与区域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可持续的多元化城市化道路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中国城镇化历程已进入第二阶段——"回归城市化"。它蕴含着中国经济规模扩张、工业化步伐加快推进、城市功能迅速提高的辉煌历程。那么,在未来数年中国城镇化波澜壮阔的图景中,哪些区域的城镇化进程会得到加速?哪  相似文献   

14.
如果不久的将来,中国能够跨入高收入国家行业,这将改变全球格局,因为目前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加起来大约占全球人口20%,而中国有近14亿人口,也占全球20%,这将意味着占全球40%人口的经济体步入了高收入行列. 如世界银行把人均GNI(国民收入)不低于12616美元作为步入高收入经济体的参考值,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经济体长期超越不了这个数值,则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2012年,中国人均GNI为5740美元,已经属于中上等收入国家,若按PPP(购买力平价,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计算,则为9210美元.  相似文献   

15.
史言信 《当代财经》2007,(10):88-9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时期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城市化发展将发生一些实质性的变化.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城市中的计划经济制度,使我们在起始条件下就偏离了城市化的正常进程,即走了城镇化的道路。尽管城镇化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次历史跨越,但它毕竟还是存在着许多弊端。城镇化只是一种过渡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最终确立,也利用我国现在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契机,应该回复到城市化正常进程的轨道中来。  相似文献   

17.
赵瑛 《经济论坛》2003,(15):1-1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正在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顺时应势,加强领导,促进城市化合理有序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完全正确的决定。这反映了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客观要求。但需要指出,就城市化来说,发展小城镇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农村城镇化不等于城市化,不能用农村城镇化来代替城市化。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整个经济包括城市经济缺乏活力,加以六七十年代国际上对“城市病…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城市化嵌入特定的城乡关系中。把城市化看做是一个过程,则"半城市化"就是农民工还需依靠农村资源进城居住及完成家庭再生产的阶段。通过对中西部地区进城购房农民工群体的分析发现,"半城市化"阶段的农民工家庭通过代际分工形成"农村支持城市"机制,农村社会系统既为农民工进城提供各种资源,又为农民工城市化提供社会保障。"半城市化"是农民工应对城市化的积极适应阶段,对中国城市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启示我们,有序城市化的政策选择是坚持当前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保障农民工在农村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19.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选取13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对成渝经济区城市化水平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是成渝经济区城市化水平相关关系中最强的影响因素,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因素,经济密度、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人口状况和医疗水平是影响城市化水平不可忽略的因素,第三产业在推动城市化中的作用已超过工业化的作用。相对而言,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比率、人均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能力指数对成渝经济区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纵观人类城市化的历史,迁移式城市化与就地城镇化,这两条城市化途径同时进行,并行不悖,中国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当前该地区比较重视迁移式城市化,而对农村人口的就地城镇化,并不那么热衷,而事实上,这种就地城镇化战略对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