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力资源是三大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决定因素。皖江城市带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目前,安徽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000余万人,有大量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平均成本只相当于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可以有效吸引并承接未来来自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在“皖江城市带”九市两县中,安庆人口最多、人力资源最为丰富,如何把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建设皖江城市带过程中需要急切破题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格局的重要因素,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伴随着制造业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消费品制造业区域转移的特征有利于分析产业特性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消费品制造业空间转移总体上呈现先向沿海地区集聚后向内陆地区扩散的特征,并遵循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变化趋势。分行业来看,劳动密集程度高、集聚程度高的行业,其空间转移发生得也较早。  相似文献   

3.
霍杰 《财会月刊》2017,(6):115-123
在对四次全球产业重新布局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产业重新布局的基本规律,重新审视全球产业重新布局背景下的中国产业转移的区域环境,并通过比较探讨了中国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内部和周边各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和单位劳动成本差异明显,多地具备承接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劳动成本优势。但从区位环境综合评价角度看,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某些国外经济体不适合承接中国大规模产业转移,中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进行国内转移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国内外学者围绕劳动力成本上涨及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实证探讨,但鲜有学者利用事件研究的方法探讨劳动力成本上升倒逼的企业产业转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富士康为案例对象,分析因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涨导致的企业内迁决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首先,通过比较内迁前后企业劳动力成本,分析内迁可能有助于企业缓解成本压力。其次,对内迁决策中五次事件进行短期、长期窗口的市场价值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窗口内,市场都能对企业内迁决策做出积极反应。最后,采用DID的方法对企业内迁前、中、后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内迁决策有助于企业进行劳动力成本管理,改善企业业绩。研究将企业劳动力成本与产业转移行为相连接,从微观角度分析产业转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丰富和发展了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研究,为处于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期的中国制造业企业产业转移提供实证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企业面板数据,从微观角度对我国出口产业特别是样本期间沿海地区出口企业向内陆省市迁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迁企业以内资、小型企业为主,但大企业内迁倾向更高;内迁企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行业中的劳动密集性工序;广东和长三角是外迁企业主要的来源地,主要迁移路线是广东至江西、长三角至安徽;大多数企业迁移后出口率和毛利润率上升;中部地区以及西部的广西在承接沿海出口产业转移方面有着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皖江城市带大规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创新产业承接模式,在产业承接中推进自主创新,使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持续动力;否则,仍将难以摆脱单纯地依赖资源及低廉劳动力成本拉动经济不可持续增长的路径依赖,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会持续扩大并固化。一、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自主创新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7.
为淘汰落后产能,优化钢铁产业布局,中国钢铁产业已出现向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文章运用产业转移与承接控制模型、面板数据模型论证了钢铁产业向沿海地区转移的必然性,并提出广东、广西、福建是湖北省钢铁产业转移的最佳区位。希望研究成果对钢铁产业转移起到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其影响从虚拟经济渗透到实体经济,我国经济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我国东部地区的土地、能源、劳动力、环保成本提高,承载能力减弱,很多企业纷纷倒闭。再加上东部地区的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减弱,以劳动密集型、中低技术含量占领市场的空间日益减少。因此迫于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出于对自身生存发展的考虑,客观要求将一些已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我国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大省的河南在能源供应、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基本设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着问题,如产业配套能力不足等,面临着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部其他省份的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9.
促进中部地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崛起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新的区域战略。使中部地区科学高效地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是提高中部经济水平,加速中部崛起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从中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的可能性、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具有的优势、转移存在的障碍等方面作了浅析,并对中部地区如何高效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提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推动国内产业转移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虎 《经济界》2008,(6):46-5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抓住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大量承接和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成,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这种转变有力地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加工业和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11.
加速开发河北沿海地区是释放环渤海资源优势,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打造我国经济新"增长极"的战略举措。文章运用经济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技术解析河北沿海地区的经济空间分异态势,进而根据产业空间分散度以及部门专业化水平分析区域产业的扩散与承接。结果表明,河北沿海地区的经济空间分异态势主要表现为多中心性和"非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产业空间分散指数变动趋势较为复杂,扩散与聚集并存;该地区对京津的产业承接应该以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同时提高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食品制造业等产业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承载力视角,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为例,将生态承载压力、生态承载弹力和产业转移流强度三者相结合,对长三角—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长三角产业大规模地向皖江城市带转移对皖江城市带各承接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皖江城市带各承接区的生态承载压力和生态承载弹力均具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合肥应当有选择地承接资源依赖型的产业入驻,马鞍山应当有选择地承接环境依赖型的产业入驻,皖江城市带其他七个承接区均可以同时承接资源依赖型和环境依赖型的产业入驻,应当通过政策引导成为未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科学地承接产业转移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迫切要求。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集中体现在:自然资源优势、生产要素成本优势、产业基础优势、科研优势及市场优势等。促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包括: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科学规划;优化产业转移的引资环境;加强园区载体建设、重点实施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部地区通过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以及在"干中学",是否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的科技进步,这是一个需要实证检验的命题。本文以河南某市部分县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科技进步的数理模型,确定了承接业转移的判定系数,实证研究表明:不同县市产业承接转移程度与科技进步判定系统大小基本一致。因此,将干中学与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结合起来,是提升中部地区科技进步以及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根据承接产业转移在承接地所带来的影响,从资本聚集、劳动力聚集和产业结构变化三个方面分析承接产业转移,探讨了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出发,采用改进的四阶段DEA方法对中部六省2007-2012年的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进一步分析中部产业转移对效率的影响,定量分析各省产业转移状况,研究表明:第一阶段中部各省的绿色创新效率普遍较低;科技创新环境、环保规制强度、产业结构以及产业转移状况对绿色创新均有显著影响,对投入变量松弛量进行调整后的第四阶段中部各省绿色创新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最后,文章从选择承接转移产业、改善以及创新环境方面为中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佳 《数据》2008,(11):54-55
受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当前我国沿海地区外贸进出口、工业企业增速和效益出现了下行趋势。将产业转移到成本相对低廉的中西部地区,成了不少企业在危机中自救的方式?产业转移,如何把握在危机中蕴藏的机遇,已成为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同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主要由政策因素驱动的沿海地区加工制造业得以迅速发展。这一轮新兴工业化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外生性",即资本、劳动力与产品市场均不是来自本地,地方政府为追求GDP,重资本、抑劳工,使得劳动力与当地的城市相隔离,从而破坏了企业用工的生态环境。这是导致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迫使企业内迁的根本原因。因此,内地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构建新的产业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模式,为企业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的加快,中部地区迎来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文章结合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从东中部产业结构梯度性、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角度分析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同时指出中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年来的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我国中西部地区各省市开始逐步取代传统的东部地区各省市,成为"新常态"下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西部地区拥有土地、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加之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潜力很大,近几年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福利差距已经呈现逐渐缩小的态势。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进程中,在其内在的增收机制作用下,即中西部承接产业转入引致需求增长、居民就业增加,中西部承接产业转入促进财政增长、居民社保增收,中西部劳动力供给下降导致用工成本增加、职工工资增长,在总体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居民就业的较大增加、收入的较快提高,产生了明显的区域收入效应。在"十三五"时期,应进一步促进所需的产业尤其是产业集群,由东部向中西部顺利转移,而后促进区域收入效应的影响因子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在政策层面上发挥合理、有序的引导作用,并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同时坚决避免将损害区域环境福利的产业引入本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