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村落的物质结构、土地制度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引入、教育的普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等都成为促使村落文化变革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村落文化的主体——农民在结构上发  相似文献   

2.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启动实施.近年来,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愈发成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广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之一.与此同时,我国开始迈入老龄化社会,而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远远落后于城镇.为此,文章根据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分配失衡的现状,探寻了城乡二元体制与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之间发展失衡的关系,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对于保障城乡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破除二元社会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从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现实的状况看,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城乡发展存在差距影响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主要原因。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大力发展城镇化来打破城乡壁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5.
6.
试谈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解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二元结构作为中国社会最大的结构特征,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长期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如今,它已经成为一种阻碍我国社会发展的结构力量。于是,“二元社会的解构”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但是,我们在分析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提出解构的必要性以及探讨解构的路径的同时,不能忘记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与现实,要将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以及生产方式等社会因素深深地嵌入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去。  相似文献   

7.
辛怡  蒲琨 《发展》2006,(4):58-60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两个相互依存的根本性转变:一是从传统"二元经济"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即所谓的社会发展转型问题;二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即所谓的体制转轨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工业化进程加快促进了经济增长,扩大了就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明显提高;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市场在资源配置时常常会发生严重偏离.此外,某些制度的缺失,导致矛盾主体双方协调成本增加,正式制度效率下降,引发激烈社会冲突,影响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论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峰 《特区经济》2006,(5):91-93
在二元制社会结构下,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在诸如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的地位与城镇居民相比,有着极大的差距,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本文从二元社会结构下城乡社会保障的主要差异着手,分析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简要回顾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由来及主要内容,并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典型特征,最后提出改造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梁温英 《中国经贸》2009,(12):175-175
和谐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中等收入阶层尽快形成;贯彻公平原则,确立公民的平等权利;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有效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随着改革的深化,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在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体系方面有根本性进展,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和经济改革的全局配套深层突破。  相似文献   

12.
13.
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资源配置与发展的特征是: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先市民后农民。以牺牲农民生活来发展市民的生活,以牺牲农村来发展城市,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其结果是农村、农业、农民只能维持简单社会再生产,经济和社会发展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战略目标。和谐作为具有古老东方智慧的哲学命题,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和谐概念的提出表达和反映了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追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强调威权式的政治动员到强调民众主体地位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重大转变。全面贯彻"共建共享"的根本原则,需要对传统制度重新加以检讨审视,厘清传统制度设计中影响社会福利提升的制度性根源,消除或弥合因不合理的制度设计而带来的紧张、冲突,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5.
正建国60多年来,包括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城乡差别为何出现扩大的趋势?2004年至2012年连续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聚焦三农,且主题都是放在如何缩小城乡差别上。在实践上,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也是逐年增加的,即从2003年的2144.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28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随之从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但至今为止,我们还不能轻易说我国已经迈进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轨道上了,或者说已经出现拐点了。究竟  相似文献   

16.
蒋维 《上海改革》2001,(5):45-49
在经历了近二十年奇迹般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陷入了相对的停滞状态。在理论界,总量需求不中产和结构性供给过剩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解释。但这些解释都没有将中国在过渡时期所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纳入分析框架,而二元结构的存在和演变趋势正是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改革前中国的二元经济不仅代表了一般意义上不发达国家的两部门经济,而且有着深刻的制度背景:是计划体制下重工业优先战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最早开始的农村改革就标志着对这一结构的矫正,它表明主同度强化的二元结构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事实上,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这一时期的城乡差距也有了显著改善。但是后来的事实表明,改革并没有进一步缩小两者的差距,甚至扩大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发展水平的差距,我们认为,这正是导致当前经济困境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在实现其历史性变迁的漫长征途中,面临着一系列不容置疑的制约性因素。如何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及其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条件,选择适宜的组织机制,实施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一、传统二元结构理论的缺陷荷兰经济学家博克通过对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状况的长期考察,提出了二元社会结构的概念,从而考虑到具有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国家其经济发展的二元性,但是直到阿瑟·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才被  相似文献   

18.
张希君 《发展》2007,(1):22-23
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民生产生活所依赖的基础.搞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促进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然而,由于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长期是"重城市、轻农村",城乡二元的公共产品供给政策致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农村公共服务长期不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的改革,完善其供给体制,是当务之急的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苏敏 《特区经济》2015,(1):9-13
城市新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其实质是以户籍制度为依附的福利不均,以及由此造成的流动人口城市融合的失败,这必将给城市社会事业发展、城市管理、城市社会保障和社区建设带来危害。本研究提出应当从顶层设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等角度来促进流动人口的融合,破解城市新二元结构困境。  相似文献   

20.
史继红 《特区经济》2007,224(9):278-280
本文在对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相关性,并通过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的测量指标,从而寻求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