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给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机遇,推动农业保险与"三农"问题深度融合.科技赋能带动农业保险行业持续转型升级,农业保险业务线上化成为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2019年10月16日中央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  相似文献   

2.
发展农业保险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支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现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与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密切相关的农业生产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自然灾害、农业生产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等都对农业保险存在客观需求.本文分析了制约农业保险供给的原因,从加快农业保险立法,加大农业保险扶持力度和培植多元化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三方面提出发展农业保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业保险作为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其他预防、赈灾、救济等方式无法替代的。我国是农业大国,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呈现出业务较快发展、作用逐步发挥、服务日益广泛、保障更加全面的良好局面,但是我国的农业保险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与当前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大趋势不相吻合。因此,深入分析国外主要农业保险的模式,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促进我国农业保险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业保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农业保险已有经验,但保费收取难、巨灾保险支持不够、农村保险网络不健全、道德风险大的问题凸现,对策: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大力加强农村保险网络建设,将预防工作放到和理赔工作同样重要的地位,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农业保险是一种有效地分散农户风险和经济损失的风险管理机制。近年来,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在回顾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运用交易费用、外部性以及产权等相关理论剖析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需求诱因和收益,同时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后带来的新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良性发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相似文献   

6.
促进农业保险业务健康发展的几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程。国家应尽快制定和出台《农业保险法》,把农业保险制度纳人保险法律体系,用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农户、保险人等市场主体在农业保险中的职责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农”保险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以陕西省安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使得我国农业风险损失逐年增大,而作为风险保障机制的农业保险业务却不断萎缩.为此,本文拟对陕南山区安康市"三农"保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进一步改进"三农"保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业风险保障的重要性,但是农业保险市场却普遍存在供给主体不足、险种萎缩等问题.因此,建议加快农业保险立法、建立财政支持制度、构建农业再保险体系等强化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9.
自2007年8月份启动能繁母猪保险以来,我国养殖业政策性保险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政府部门角色定位偏差、农户保费收缴难、保险公司操作困难、政策支持和业务范围有一定局限等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了建立养殖业保险政策支持机制的基本思路:加快立法保障,建立健全农业保险组织,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植,逐步扩大承保范围、规模,增强农业保险经办机构的市场运作力度,综合考虑农民保费收缴与其他财政支农补贴政策,加大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0.
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和灾害补偿的有效方式,是WTO框架下的"绿箱"政策之一,已为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农业保险主体(农户、保险机构、政府)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以及农业保险政策对农业保险主体行为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借鉴国外在立法、政府补贴和推动、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的经验,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规范和诱导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朝着有利于农业保险的方向发展:(1)政府推行农业保险的主要作为;(2)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3)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  相似文献   

11.
论农业风险的弱可保性与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风险的弱可保性直接导致农业保险的高费率,在纯商业性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下,农业保险市场必然会呈现"需求不足"和"供给短缺"并存的失灵态势.只有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定位,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实现农业保险供给与需求的价格均衡,才可能实现农业保险的商品化,使农村经济真正地融入到开放的市场经济中.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以来,连续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并不如人意。笔者认为有必要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农业保险运作的成熟经验,从加快立法、完善扶持政策、健全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迅速、健康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3.
解决好农业保险与农民增收问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本文在借鉴和回顾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构建农业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存在问题,进而提出了构建欠发达地区农业保险模式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7年以来,哈密地区逐步开展农业保险试点推广工作,在保险产品种类创新、保险赔付等方面,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防范和减少农业风险损失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农业保险支持与地区"三农"经济发展不能有效对接,未能充分达到互惠共赢。本文就如何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地区农业发展有效对接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持续存在,农村金融体系相对薄弱,融资难问题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从2004年至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三次聚焦"三农"问题。2016年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到,"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当前财政与金融是我国支持农业发展的两大政策工具。本文以宜宾为例,侧重于分析财政与金融共同支持"三农"所产生的效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我国政府必须关注与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农业灾害严重,农业损失不断加大,农业保险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推广国内外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农业保险产品与制度创新,建立适合的农业保险模式.产品与制度创新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路径选择,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存在绝对收入低、增长速度缓、城乡差距大等问题。面对这种状况,政府选择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减少农民数量为目标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提高农村的教育数量与质量、积极创造非农就业岗位、加快城市化建设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等。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国内外关于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研究也有了长足发展.本文基于农村金融和协调效应等理论,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和实践分析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调发展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剖析了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从各自独立发展到协调整合的发展轨迹,并对各地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调发展的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明确了两者在协调发展中所遭遇的障碍.最后,提出了两者协调发展的“农业保险+农村信贷+再保险”新模式,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高伟 《西部金融》2006,(2):21-22
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形成了"安信模式"、"安华模式"、"互助制模式"、"共保体模式"和"安盟模式"等五种模式.从这五种模式运行看,政府补贴是发展农业保险的重要保障.建议政府明确采取补贴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态度,并加大政府补贴的力度.  相似文献   

20.
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提高农业生产保障力度,对我国做好“三农”工作、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本文以陇东地区Q 村及其所在镇为调查对象,从微观视角展开研究,发现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在部分地区的基层实践中存在“供过于求”的现象,尤其是西部贫困农业县区。这种现象和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农业现代化程度低、政府制度性供给不足、保险技术创新不足密切相关。最后,论文从提供优质供给和探索有效需求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