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金融危机是一场深刻的大银行大机构危机,危机暴露出欧美金融体系在大型机构监管方面存在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等大机构的监管是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本文提出,我国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应注重发挥资本的约束机制,促进风险有效处置,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公共部门风险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2.
2021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正式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和首批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名单,标志着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框架基本确立和落地,有助于促进与国际金融监管接轨,增强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周茂华 《金融博览》2021,(22):20-21
2021年10月15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重磅出炉《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和首批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这标志着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落地.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稳健程度关系到我国经济金融安全,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核心部分.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的发布和差异化监管政策的施行,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带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佳  陆静 《金融论坛》2011,(9):30-37
系统重要性银行作为国际银行监管机构提出的新概念,其评估方法还未达成一致。本文根据巴塞尔委员会、金融稳定理事会和中国银监会等部门的监管理念,从规模、关联性和复杂性出发,对附带破坏指数CDI做出改进,采用多变量极值模型和规模加权的稳定尾部相依函数,评估中国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上市银行股票收...  相似文献   

5.
任涛 《金融博览》2022,(1):8-11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基于2020年数据,评估认定并公布了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同时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标志着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规则正式落地,意味着市场影响力与重要性被金融管理部门确认的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将在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及金融稳定中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多的担当,也将面临更...  相似文献   

6.
全球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会通过风险溢出效应对其他金融机构进行风险传染,并在整个金融体系内不断传播和扩散,由此风险溢出效应开始作为评估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本文采用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并运用CoVaR方法,对我国上市银行的风险溢出进行评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农、中、建四大行对银行体系整体的风险贡献度较高;城商银行,如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虽然规模较小,但风险贡献程度却超过了部分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超过了交通银行。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和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次贷危机之后,为了应对系统性风险,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根据《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指引》(2009年),确定了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在内的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通过实践普遍认为,为了应对系统性风险,针对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来制订特殊的监管措施是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介绍了系统性风险和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概念,阐述了保险机构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在此基础上说明了IAIS对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评估方法和监管措施,以及IAIS的评估方法和监管措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9.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这一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它被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定义为由于规模、复杂度与系统相关度,其无序破产将对更广范围内金融体系与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干扰的金融机构。根据2009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  相似文献   

10.
王飞  郑弘 《国际金融》2012,(10):63-66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不得不对花旗、AIG等大型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产生的损失进行大规模的救助,形成了巨大的金融和财政成本。这引起了各国监管者对应如何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以防止出现"大而不能倒"、"大而不能管"问题的关注和相关探讨。系统重要性银行也因其具有的组织和业务结构复杂、负外部性、不可替代性、道德风险等问题,成为本轮国际监管改  相似文献   

11.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改革,是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防控全球范围内的系统性风险,避免"大而不能倒"问题的再次发生。当前,系统重要性银行(SIBs)的安全与稳健运营已经成为一国有效金融监管的核心与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国际及主要国家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和其本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的监管要求与实践,提出对SIBs的监管,应执行国际统一规则,并在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监管重点、监管工具、监管资源等方面与中小银行有所区别。本文还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以"银行练好内功、监管内外兼修、市场加快改革"为基本思路,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以期推动银行、监管、市场三方协同推进下一阶段的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改革。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了MES、SRISK和CES三种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评估了中国上市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研究表明在均使用公开市场数据进行分析的条件下,MES和CES指标时效性较好;SRISK对于综合规模、杠杆率等信息的评估结果更可靠,时效性略差;SRISK和CES样本外预测效果较好。本文以SRISK指数为基础,参考MES和CES指标,按系统重要性将中国金融机构分为三大类,商业银行贡献了系统性风险的绝大部分,保险公司系统重要性有上升趋势。本文还发现样本期内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是动态变化的,具有明显周期性特征,系统性风险集中在少数金融机构。监管机构需要保持动态监测,加强金融机构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13.
2008年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认识到强化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系统重要性银行”概念应运面生.本文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评定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标准,采用客观赋权法——熵权法,在确定规模、关联性、复杂度、不可替代性四大类指标权重基础上,分别计算了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指数,并就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银行业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其稳健运行与否关乎了一国经济的好坏与进程,尤其是"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稳健运行是金融监管当局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及考验。瑞士银行业高度发达,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本文通过阐述瑞士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实践以及银行业采取的具体措施,为我国银行业应对"大而不倒"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20年1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以下简称《评估办法》),对于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符合市场预期,顺应金融监管趋势.《评估办法》中的建立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评估机制,是完善金融监管框架的重要内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  相似文献   

17.
<正>根据FSB和G20的要求,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于2012年完成了《金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评估方法(征求意见稿)》和《对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经过几轮征求意见,近期,IAIS正式发布了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G-SIIs)评估方法和政策措施,FSB公布了首批9家G-SIIs名单。  相似文献   

18.
林斌 《金融会计》2016,(4):55-61
为解决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大而不能倒"问题,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会同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了更高损失吸收能力要求。本文在对更高损失吸收能力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更高损失吸收能力的基本原则、资本要求和与其他资本要求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其对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影响,最后就完善我国偿付能力监管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王珏 《中国传媒科技》2013,(Z2):165-166
本文应用GARCH回归的计量方法构造协同风险模型对我国上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了阶梯分析,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监管提供了实证依据,对于构建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体系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