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力量作为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主体,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政府对乡村治理的有效补充。社会力量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生态效益、促进文化传承与融合、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丰富农民增收途径等作用于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乡村治理和乡村人才等多个方面,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对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进行了实践探索,并且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政策法规迟滞、主体意识不强、乡村融入困难、监督激励缺位等突出问题,需要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主体意识、探索融合路径和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举措,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公司社会创业通过参与第三次分配,重构公益与社会问题解决的生态系统,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价值共创视角出发,基于万达集团扶贫丹寨县的案例考察,探索政府、企业和农民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研究发现,公司社会创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二者协调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共同富裕战略的深入实施。通过借鉴价值共创三阶段过程模型,构建了多元主体价值共创机制。研究进一步发现,社会创业主导角色经历了“中央政府—大型企业—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参与”的转变,社会创业网络日益复杂。在公司社会创业促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国家—市场—社群协同治理相互嵌入机制和多元主体地方文化认同机制在多元主体价值共创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立足于“国家—市场—社会”的合作互动,为大型企业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财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构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现代财政制度时,财政要通过支持和引导行为的作用,发挥社会整合和价值引导作用,构建利益协调和稳定机制,最终形成包含政府、市场、社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和村委会等多元主体参与、良性互动的乡村治理制度框架,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要构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财力保障机制。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  相似文献   

4.
王梦茜 《农业经济》2023,(10):103-104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条件和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人才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人才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农村职业教育结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提出加强政府顶层设计与政策协同,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成为当务之急。基于内外因视角,通过对中国25个村庄的实地调查发现,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产业扶贫、民生保障、组织引领、“尖兵”带头等衔接基础,但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着产业发展升级困难、组织缺乏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特惠政策减弱易返贫等衔接缝隙。提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机制:从产业扶贫到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发展衔接;坚持培植村干部能力与驻村“梯度退出”相统一,实现组织保障衔接;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统一,实现动力机制衔接;从外力动员到内嵌式普惠制度发展,实现制度建设衔接。  相似文献   

6.
建设“零污染村庄”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宜居乡村的新方法,也是促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新途径。本文应用协同治理分析框架,以浙江省源头村为典型案例发现,当前源头村建设“零污染村庄”的实践逻辑是以污染预防控制为前提、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关键、以清洁能源推广为重点、以环境教育传播为核心、以环保公众参与为保障,从而打造了一个环境优美、生态经济、社会凝聚的乡村振兴样板村。源头村在建设“零污染村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治理主体、高效率的治理机制、多类型的治理资源以及共识性的治理目标的创新模式,并且通过学习机制、行政机制以及社会机制来保障“零污染村庄”创新模式的发展。为进一步发挥“零污染村庄”治理优势,提升乡村振兴绩效,未来需要从明确各主体角色定位、塑造合理性治理结构、合理配置多类型资源以及达成共识性集体行动,从而更好地推进农村环境善治目标。  相似文献   

7.
森林小镇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升级转型,对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改变乡村传统生活和乡村治理方式都具有积极意义,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当前森林小镇建设和发展面临政府部门协同联动不足、土地供给矛盾突出、市场积极性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专业运作人才缺失等问题和难题,提出要从加强政府部门联动、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扩大对外引资与宣传、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赋予先行先试权限等措施,加快推进森林小镇建设,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张海洋 《农村经济》2023,(1):95-105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乡村现有内生力量的积极作用,而再小农化则是当前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内容。再小农化作为农村生产要素能动适应现代化的自主形态,具有相对去过密化的生产组织形式、相对去市场化的产出目标指向、相对去分层化的劳动实践联结三个维度的辨识标准。从国家—社会—个体的角度看,再小农化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体系韧性、重塑乡村社会有机团结方式、弥合乡村家庭内部紧张关系的治理价值,但也存在着服务性保障不充分、综合性嵌入不够、持续性动力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全面释放再小农化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可以把从制度供给上释放自主发展空间、从社区建设上强化文化服务融入、从人才培育上助推实地化教育发展作为重要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治理有效"的发展目标,2018年10月27-28日,《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主办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云南大学、重庆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国家行政学院、甘肃省委党校等40多个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就如何推进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以下对与会专家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相似文献   

11.
现如今,在政府一元主导、市场缺位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着诸多矛盾和挑战,迫切要求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完善社会治理举措。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应对乡村工作提出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的重要思想,探索合适的社区治理路径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以社区治理的有关理论为指导,借鉴我国社区治理的相关经验,在了解安康农村社区治理现状和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探寻出具有安康当地特色的农村社区治理路径,以期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夯实乡村发展基础,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以福建省晋江市8个村庄为案例研究区,构建宅基地退出推动乡村振兴的理论模型与影响路径,探究经济发达地区宅基地退出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实地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地方政府、村集体、农户等不同主体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有不同的行动逻辑,宅基地退出从产业发展、乡村规划、基层治理、分类推进、文化彰显5个方面形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而土地要素激活、人地关系协调、交易费用降低与差异化退出模式的运行机理形成的“内生推力—外源拉力—系统突变力”的作用力,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不过,基层政策执行中的偏差与机会主义也会导致治理效能不足。研究结论:未来应从基层治理和乡村规划两方面设计出宅基地盘活利用的整体制度,以更好地激活乡村振兴内在动力,协同推进农村宅基地科学有序退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鉴于农业农村的基础性地位,政府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借助公共政策及制度设计发挥了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有效激发了乡村发展的活力。但是单靠政府效能推动乡村振兴缺乏可持续性,难以解决根本性问题。乡村产业的兴旺、要素资源的激活、生态环境的宜居、农民的增收等除了靠政府的大力扶持外还必须遵循市场逻辑,发挥市场创造财富的力量,只有在有限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良性互动中才能真正建立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强调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有助于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树立新型的城乡关系。而在乡村振兴中农村的基层治理尤其重要,有助于解决基层和农民的矛盾,和谐基层关系,是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瓶颈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强调乡村振兴中基层治理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发展力量、平衡机制、保障体系几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基层治理体制改革的现实基础,提出了优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制度体系在强调政府职责的同时,激发社会各类主体广泛参与,鼓励高职院校利用社会多元主体的合作关系服务乡村振兴,弥补自身服务行为单一的短板,达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融合、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文章针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困境,指出了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协同机制创新路径,以期改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校地、校企、校政合作效果,为实现乡村振兴实施“善治”的目标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将社会资源集中,把分散的帮扶主体凝聚一起协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受到广泛关注。文章以重庆三峡库区(主要为渝东北地区)为例,从三峡库区多主体协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要求出发,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探讨三峡库区多主体协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对于深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落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政府、高等院校、企业、村、农户等多主体协同联动,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村民致富,有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7.
围绕乡村社会三个时段中出现的内卷化问题,本文构建"中央政府—基层政府—村庄社会"三维分析框架,分析并比较不同时段中内卷化的形塑机制。国家代理人监控不足、基层政府压力与自利表达以及村庄社会规则功能发挥缺失共同构成乡村治理领域中内卷化问题得以延续的基本原因。三者在不同时段中差异化的表现,带来不同时段内卷化问题在形塑机制上的不同。在资源下乡过程中克服内卷化困境,需要以村庄社会公共性重建和村庄社会主体性发挥为着力点构建国家、基层政权与村庄社会之间的关联机制和制衡机制,以村庄社会规则的积极培育和有效利用克服技术治理的单向度推进。  相似文献   

18.
郭磊 《农业经济》2020,(5):80-82
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针对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着村民自治水平不高、政府越位干涉、乡村文化异化、村干部工作能力亟待提升等诸多困境这一现状,应该从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理顺乡镇与村委的关系、完善乡村文化繁荣机制、提升村干部乡村自治能力四个方面入手,推动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农业经济问题》2021,(10):4-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更好发挥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公共性事务的主导作用,而且也体现在政府为充分发挥市场制度的作用奠定基础。当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仅需要政府转变职能,而且需要政府主导建构与市场制度相匹配的产权制度。既要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政策引导、示范带动以及在公共投入和推动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主体激活、产业竞争、效率增进等方面的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市场不仅要在产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且也可在生态转化与环境治理,以及乡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顶层设计和政府主导是其发挥有效性的保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则是基本方式。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着定位不明、功能实现不到位和推广主体凝聚力不够等深层次问题,因而需要创新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对不同类型农业科技,构建分类推广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组织的作用,公共科技需要政府的主导以实现其公益性,经营性科技则以市场化机制进行推广,而中介性科技则需要在市场化的基础上结合政府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