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要在政治经济制度安排和社会经济活动运行中实现分配正义。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有分配制度无法兼顾效率和公平,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分配正义的补充途径。从微观个体利他、中观经济伦理、宏观国家制度伦理三个伦理维度论证第三次分配的合理性,从而提出将第三次分配纳入国家制度框架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钟海峰 《黑河学刊》2009,(1):12-13,29
第三次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时代背景为我们发展和完善第三次分配提供了有利条件。发展第三次分配,必须厘清第三次分配道德基础、社会基础、经济基础、发展基础等,建立和完善第三次分配的运行机制,即文化、组织、激励、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3.
“第三次”国民收入分配理论揭示了社会捐赠在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分配公平方面发挥着“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无法替代的补充作用。因此,完善我国社会捐赠的法制建设、机构建设、税制建设、项目建设、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强化民众慈善捐赠理念,营造和谐的社会捐赠氛围是实现国民收入公平分配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赵炜 《北方经济》2008,(8):23-24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式及分配方式来实现其所追求的平等、自由和民主等一系列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分配方式是当代市场社会主义中有代表性的分配理论,研究其思想对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了"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论断,"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个政策命题映射到经济生活实践中就转化为"分配制度如何、何以能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实践性命题。实践结果与政策主张之间的巨大落差使我们不得不聚焦分配理论创新这一基础性问题。贫富分化抑或两极分化的历史性、普遍性、必然性以及中国贫富差距持续拉大是分配理论创新的实践需要,从抽象到具体是收入分配理论创新的方法论,科学的逻辑起点(元范畴)是收入分配理论创新的突破口,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分配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是分配理论创新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雷明 《新疆财经》2023,(1):17-2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文章在三次收入分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四次收入分配概念,探讨以初次分配为基础、再分配为重要补充、鼓励发展三次分配及四次分配的收入分配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路径。基于中国脱贫攻坚实践的四次分配是对三次分配的补充和完善,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价值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理论作为分配理论的基础 ,论证了各分配主体参与分配的合理性及提供了分配份额如何确定的标准 ,本文通过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按劳分配及作为其基础的劳动价值理论 ,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及作为其基础的新型价值理论的分析 ,论证了新价值论是我国分配制度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8.
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完善分配制度应从何处寻找突破口,目前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笔者认为,寻找分配领域矛盾产生的根源,建立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分配制度,必须突破传统的就分配论分配、就和谐论和谐的狭隘思维,要在分配与和谐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即从和谐社会的特点及其对分配制度的要求出发,从分配影响和谐的路径入手,寻找以分配促和谐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关于效率与公平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效率与公平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理论与实践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而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政策提法发生了一些变化。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第一次明确强调“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十五大报告指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报告继续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且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注重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0.
贺铿 《科学决策》2006,(2):23-2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对此,学界正在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讨论,中心议题是关于收入分配的原则。在理解“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意义时,引发了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否可以作为收入分配原则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正>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把过去有关文献中“保护合法收入”的规定具体化和明确化了。这一理论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认识的发展。1.分配制度要与时代相适应纵观古今中外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收入分配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与当时特定的生产方式相一致并反映统治阶级利益要求。当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时,分配方式必然发生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要素分配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建立,必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按劳分配论。关于这一点,也正如马克思所说:“…  相似文献   

13.
项立勇 《浙江经济》2006,(12):35-35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会议强调,要“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此次会议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中央政府已把解决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作为未来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主要措施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及其秩序的规范。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这是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它有利于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进行经济建设;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组合和要素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谢慧 《改革与理论》2003,(12):68-70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和分配原则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对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根据各生产要素在商品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基本内涵生产和劳务过程中投入的比例与贡献大小,给予要素所有者相应的报酬。对企事业单位来讲,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五种基本要素:劳动、资本、技术、信息和管理等,每一种基本要素又可细分为多种子要素。生产要…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坚持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下。开展了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改变了原有的计划经济分配模式。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经历了“八五”和“九三”两次改革。作为补充,政府职能部门还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推行了“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并在此基础上过度到实施“工资总额包干”和“工效挂钩”。这些改革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分配领域的矛盾,事业单位分配制度需要进行更新的层次进行创新、完善和改革。  相似文献   

18.
杜奋根 《特区经济》2007,216(1):283-28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分配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有其基本依据。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产品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形式,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十分清楚,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情况下,广大劳动者对分配制度和分配形式更为关注,因为分配问题直接涉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在分配制度和分配形式的改革中,“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正确处理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加强劳动者之间的团结,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的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社会主义废除  相似文献   

20.
李源 《北方经济》2012,(12):10-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同时这一制度也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作出了局部调整和完善。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分配制度的内容不断丰富,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继续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