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生命周期的物流产业集群演进机制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兰冰 《物流技术》2007,26(1):6-10
首先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归纳,然后试图阐释物流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形成机理,进而得到“纯集聚阶段”、“结网阶段”、“创新阶段”和“衰退与转化阶段”共同构成物流产化集群生命周期的结论,并对阶段性她刑特征进行剖析;最后,将一般性的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与物流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典型特征相结合,对物流产业集群各周期阶段的演进机制予以识别。  相似文献   

2.
黄勇  邱婷 《集团经济研究》2007,(17):114-116
作为产业发展的组织方式之一,产业集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并非所有的集群都能成功地保持长期的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集群失败的案例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3.
珠三角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表明:产业集群在成熟后期,如果不进行升级通常会出现衰退的迹象。产业集群升级是维持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文章通过阐释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分别从产业的转入和转出两个角度探讨珠三角产业集群升级问题,指出产业集群进行合理的产业转移"腾笼换鸟"是产业集群升级的有效途径,产业集群层级的提高能使产业集群具有持久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陈雪松 《经济界》2010,(1):86-88
本文研究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在不存在创新的前提下,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同样存在形成、发展、成熟及衰退4个过程;但是,由于集群自身具有竞争与协作的优势,导致竞争更容易发生,从而使得集群可以通过创新机制不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进行研究,给出了不同阶段的划分方法。本文主要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集群演化、集群内部关系、支持集群发展的要素和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等角度,对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研究的各种观点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产业集群这样一种制度安排从产生、发展、成熟、衰落的生命周期进行了分析。要避免产业集群的衰落,必须客服集群发展存在的一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强大竞争优势,同时不可避免的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文章在讨论产业集群及其生命周期的基础上,研究产业集群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风险,并针对各个阶段面临的风险特征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为产业集群最大限度规避风险提供一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的负效应及其规避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但产业集群在发挥集聚效应的同时还存在负效应。本文分析了产业集群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负效应,并提出规避产业集群负效应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中,集群发展阶段研究成为一个基础的研究内容。国内外学者比较认可是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集群发展阶段划分。将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成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金融海啸中我国产业集群缺陷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次贷泡沫破裂引发的金融海啸,使我国不少地区的产业集群遭受重创。本文分析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集群的关联,我国现有产业集群存在的价值链低端化、创新能力不足、集群恶性竞争以及缺乏价值链核心伙伴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产业集群在面对国际金融海啸时应对能力不足。提出了我国产业集群应对金融海啸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产业联盟是建立在开拓市场、标准制定和共担风险等基础之上的一种有效集群模式,集群内企业能够共享联盟带来的核心竞争力。从网络和价值链两个方面实现机制创新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必经之路。基于山东产业区位和中国工业化现状考虑,在齐鲁软件园区内部形成纵向和横向的类矩阵制组织结构和临时组织单元,利于外包等国际业务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企业财务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务竞争力是当前财务管理理论中新的研究方向,作为现代财务学科体系中一个新的领域,为人们认识和发展财务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出发,对财务竞争力的含义、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企业财务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白杨敏  李炎 《物流技术》2020,(3):48-54,156
首先基于生态学理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理论,界定物流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从产业核心层、技术核心层、辅助创新层和创新环境层构建物流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分析其创新协同进化机制;然后构建物流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TOPSIS方法对天津物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天津物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水平处于规模递增阶段,但存在规模效率过低、创新要素投入不足等问题;最后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提升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模糊聚类算法的虚拟物流组织核心能力定量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贻生  王丰  姜大立 《价值工程》2004,23(1):119-122
本文探讨了虚拟物流组织核心能力的概念、含义和特征;对基于模糊聚类算法的核心能力定量识别方法中模糊相似关系矩阵的建立、相似关系系数的确定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对虚拟物流组织核心能力的评价和对虚拟物流组织伙伴的选择;最后,结合仿真案例对该方法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徐剑  王中颖  鲁卓  牟燕妮 《物流科技》2006,29(3):110-112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空展的重要组织模式。本文主要研究产业集群如何运行,集群内企业间如何协调,才能表现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能力。首先分析阐述产业集群的基本组织结构以及该组织结构得以运行的基础平台,而后从组织角度出发,构建一种新的产业集群的组织运行模式。从而以更高效率来发挥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产业簇群的创新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簇群(industrial cluster)是当今世界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形式之一。创新能力是簇群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产业簇群的案例研究,分析总结出产业簇群在创新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李婧  李霞 《价值工程》2010,29(7):162-163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成果,结合高职教育自身特点发展而成的。本文重点分析了高职院校的特征和核心竞争力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产业集群理论为依据,研究了湖南省宁乡县产业园区的现状并提出了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加兰 《价值工程》2012,31(1):145-146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产业集群不仅能够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而且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从产业集群的效应入手,在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基础上,探讨了产业集群融资所具备的优势,并提出适合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security analysts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popular management concepts, drawing on neo‐institutional and management fashion theory. Focusing on the core competence concept, we investigate whether security analysts swing with the popularity of a management concept or serve as a corrective that secures the rationality of managerial actions. Through our analysis, which uses data for US‐based firms spanning the period 1990–2002, we show that during the 1990s analysts systematically overvalued the future earnings of refocusing firms that incorporated principles derived from the core competence concept. Moreover, we present evidence that their valuations were positively influenced by the popularity of the core competence discourse and exhibited a systematic bias. Our results suggest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s underlying the popularization processes of management concepts. In addition to the classical bandwagon‐effects discussed in neo‐institutional theory, we argue that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curity analysts and their impact on stock‐market prices promote the diffusion of new management concep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