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沈天澜 《广告大观》2004,(6):116-123
2004年5月15日上午。众多来自于福建及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们齐集福建武夷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生于六十年代”。六十年代企业家已经成长为中国经济和企业界最中流砥柱的一代,他们身上凝聚着太多的记忆和情感,他们也是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一代。相聚武夷,回忆往昔,共话激情,这次论坛精彩展示了企业家们的个性气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企业家10年成长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界》2004,(1):28-32
1993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国家近30个部属司的支持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历时10年的“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跟踪调查。10年的跟踪调查记录了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环境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中国企业家队伍的成长与发展过程。2003年下半年,这个记录着无数人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报告——《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十年调查总报告》终于出台。  相似文献   

3.
张兵  郑美娟 《商业科技》2010,(32):150-151
党管人才的目的是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企业家人才是党组织与企业保持经常接触、沟通和影响带动的最有效渠道,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厘清企业家和亚企业家的概念,掌握企业家的生成途径,剖析影响企业家成长的宏观因素,最后从“党管人才”视角探讨如何改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助推企业家人才成长。  相似文献   

4.
财气预报     
《光彩》1998,(11)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商学院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11月下旬携手在北京举办“创新、成长与机会:企业在中国多变的环境中成功发展的方法与策略”研讨会。研讨会面向中国新兴的企业家,将用最短的时间,传授和现场实习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如...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企业家是未来世界上企业家里面最辛苦、最劳累的群体,因为基本上是处在整个国家的转型中,是随着国家政治,经济转型在成长的。“转型、拐点”这四个字最能表达中国企业群体的现状。每个人每天都在不停地转变过程中,而这个过程可能是别的国家的企业家在几十年前、上百年前走过的。我们的企业家必须在这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做好准备,以迎接中国企业今后要进行的十大转变。  相似文献   

6.
《浙商》2005,(2):57-57
由香港商报主办的“中国企业家群体成长与中国国力崛起”论坛暨《中国力量》首发式,2004年12月16日在香港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来自浙江、香港及海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企业家群体成长与中国国力崛起”这一主题,从经济、社会、文化和国家竞争力等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家是在一个不规范且不成熟的市场环境成长的,企业家群体良莠不齐。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所掌控的企业不太规范,甚至很难阳光化。因此,PE们在尽职调查中很难不挑出一大堆毛病来  相似文献   

8.
项兵 《光彩》2008,(11):8-10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得益于一批具有创富精神和理想的企业家们的共同努力,他们推动中国经济向市场化转型,并与全球化逐步接轨。目前活跃在中国商界的企业家虽是改革开放后涌现出来,但由于各自成长背景、创业环境及企业性质等的不同,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赵晓 《商界名家》2003,(10):24-25
中国民富企业家生态的深层次问题是中国民企业的经营环境问题。中国民营企业家或富豪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副产品。只要民营企业发展,富豪必然出现。如何对待富豪,本质上是如何对待中国民营企业。随着最近兰州一位富豪的被杀,富豪们的生存环境令人担心。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前途所在。改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就是改造中国。就是打造中国的明天。而改善富豪的生存环境。实际上是关系到中国一代民营企业家成长以及一代民营企业持续成长的问题。所谓环境。其实就是制度的边界。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也就是民营企业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和空间中发展的。不过,一般对于民营企业家生态或民营企业经营环境的讨论都较为狭隘。或者说还不够全面。全面考察民营企业经营环境或者说制度空间。应从微观.中观.宏观以及超宏观(社会)等多维角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党管人才的目的是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企业家人才是党组织与企业保持经常接触、沟通和影响带动的最有效渠道,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厘清企业家和亚企业家的概念,掌握企业家的生成途径,剖析影响企业家成长的宏观因素,最后从"党管人才"视角探讨如何改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助推企业家人才成长。  相似文献   

11.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一定意义 上讲就是由以行政官员为主的“权力经 济”向以企业家为主的“企业家经济”的转变。由于长期的历史积淀和这种转变伴随的利益得失,使这种转变过程艰难而痛苦,因此,强化企业家成长的制度建设,显得尤其重要。 影响企业家成长的因素很多,有些可用制度形式加以规范,如政治环境、企业制度、报酬分配、教育培养、选拔任用等。有些则不能用制度形式加以规范,如个体的性格、心理及价值观念等。可制度性因素对于企业家的成长起着决定性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各行各业的精英们不断涌现出来,就像张瑞敏的名字和海尔集团的崛起密不可分一样,一大批在中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家,在中国特有的国情和政治、经济环境下,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相似文献   

13.
在“分肥”大规模分了10年之后,中国终于出现了一批真正的企业家,他们给富人榜带来了更多的阳光。企业家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想在中国真正成长起来,必须依赖企业家养成模式的转变和社会舆论对企业家形象的看法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在身心疲惫中实现了自己最初人生梦想之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开始重新思考“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以及“什么是幸福”这样最基本而又最本质的哲学“天问”。他们开始将自己的定位逐渐转变为“社会企业家”的角色。能够捐钱的企业家不少,但能够捐钱又捐出自己的企业家却不多。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5位:立志将自身几十年商业打拼经验传播出去的茅理翔、龚天益,给贫寒学子创造改变自己及他人命运机会的王振滔,投身并购公会的王巍,6年如一日寻找为抗战牺牲的英烈英名的汤世生。虽然这肯定挂一漏万,但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们与他们站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吴之洪 《消费导刊》2009,(16):114-115
企业家面对里里外外的经营环境,最困惑的是成天忙于应酬,找不到管理的切入点。从摩托罗拉公司成功的管理经验看,企业家从事企业管理的切入点就是"注意力",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沟通"。本文针对上述论点,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注意力管理"的七个方面问题,既能使企业家感到似曾相识,又使企业家们感到耳目一新,最终将使企业家们感到如释重负。  相似文献   

16.
在唐山调查钢铁富豪群,让《商界名家》惊叹的不是这些民营钢铁企业家们对已经“过去”的“铁本事件”依然铭心刻骨,而是他们对这一事件的“见识”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民企在宏观调控下的可贵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企业家成长的环境障碍的探讨近些年来一直是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以湖北省为例,梳理企业家成长环境的相关文献,在结合我国企业家成长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湖北省企业家成长的环境障碍,以期为我省在今后培育优秀企业家的过程中提供一定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企业正处于改革转轨阶段,具有着“过渡性”的特点,面临着包含新旧理念的“双重价值系统”。在这样的特定时期,渐进式改革必须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但环境的复杂性、利益目标的多元性、企业家群体的不成熟性,束缚着制度创新工作的发展。企业家群体建设对推动中国市场化的进程,促进制度创新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要搞好企业家群体建设,应该有效的解决好激励上、监督上和选人上的问题。同时,促进企业家群体制度创新职能的发挥中,政府应改变自身的运行方式,为企业家群建设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9.
曾几何时,在华尔街,投行被人们称之为“皇冠上的明珠”。彼时,投行的精英们每天接触的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企业家、最具话语权的金融家。然而.金融风暴开始后,世道变了,美国五大投行相继消失.而中国的投行们仍在继续着、坚持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商》2004,(7):21-21
当中国的财富阶层浮出越来越多生于60年代的企业家族群时,人们开始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原罪说在他们身上逐渐淡化.他们捆缚着上一代的传统情结,携带与生俱来的激进因素.手持知本利器游走在珊代商场上。2004年5月13日上午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们齐聚福建武夷山,他们有个共同特征——生于6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已经成长为中国经济和企业界最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