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秋季水温适宜,是鱼种生长旺季,秋季鱼种管理应抓好清塘、分养、稀放、投饵、巡池五项工作。1、清塘。经2~3个月培育鱼种的池塘,一般水质老化天然饵料减少,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及病原菌增多,入秋后应将鱼种转入经过清塘消毒的池塘进行培育。如水源和鱼塘周转有困难,可将鱼种全部转出暂养,再对原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75~100kg,并按常  相似文献   

2.
秋季水温适宜,是鱼生长旺季,秋季鱼种管理应抓好清塘、分养、稀放、投饵、巡池五项技术要点。 一、清塘。将鱼种转入经过清塘消毒的池塘进行培育。水源和鱼塘周转有困难的地方。可将鱼种全部转出暂养,再对原塘每亩用生石灰75-100kg消毒.并按常规方法进行水质培肥,待药性消失后再将鱼种转回。  相似文献   

3.
读者信箱     
<正> 湖北省荆门市读者卢耀武来函:“请问秋季培育鱼苗应该注意些什么要点?” 答:秋季为来年培育鱼苗是当前非常普遍的做法。在培育鱼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清塘 培育了2—3个月鱼种的池塘,水质老化,天然饵料减少,有害物及病原菌增多。因此,秋季应将鱼种转入经过清塘消毒的池塘进行培育。在水源和鱼塘相对不足的条件下,可将鱼种全部转出暂养,对原鱼种塘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消毒,按常规方法将水质培肥,待药性消失后再将鱼种转回。②分养 规格大的鱼种食量大,抢食力强,如  相似文献   

4.
<正> 一、清塘消毒 经过2—3个月培育鱼种的池塘,一般水质老化,天然饵料减少,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及病原菌增多。因此,入秋后应将鱼种转入经过清塘消毒的池塘进行培育,以便安全越冬。在水源和鱼塘周转有困难的地方,可先将鱼种全部转出暂养,对原塘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消毒,并按常规方法将水质培肥,待药性消失后再将鱼种转  相似文献   

5.
<正> 秋季水温适宜,是鱼种生长旺季。秋季鱼种管理应抓好清塘、分养、稀放、投饵、巡池五项工作。 清塘 经2—3个月培育鱼种的池塘,一般水质老化,天然饵料减少,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及病原菌增多。入秋后应将鱼种转入经过清塘消毒的池塘进  相似文献   

6.
<正> 秋季水温适宜,是鱼种生长旺季,秋季鱼种管理应抓好清塘、分养、稀放、投饵、巡池五项工作。1.清塘 经2—3个月培育鱼种的池塘,一般水质老化,天然饵料减少,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及病原菌增多。入秋后应将鱼种转入经过清塘消毒的池塘进行培育。水源和鱼塘周围有困难的地方,可将鱼种全部转出暂养,再对原塘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消  相似文献   

7.
一、及时清塘。经过2~3个月培育鱼种的池塘,一般来说水质会老化,天然饵料减少,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及病原菌增多。入秋后应将鱼种转入经过清塘消毒的池塘进行培育。水源和鱼塘周转有困难的地方,可将鱼种全部转出暂养,再对原塘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消毒,并按常规方法进行水培肥,待药性消失后再将鱼种转回,确保生存环境的净化。  相似文献   

8.
鱼种的饲养,即夏花养成1龄鱼种。鱼苗养成夏花后,便进入鱼种生长的旺季,在饲养管理及技术措施上,应抓好下列几个环节:一、改善环境,清塘消毒经过2—3个月培育,池塘一般水质老化,天然饵料减少,底质有机质、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富集,各种病原菌增多,因此,应将鱼种转入经过清塘消毒过的池塘进行培育。在水源和鱼塘周转有困难的地方,可将鱼种全部转出暂养,对原塘进行带水清塘,生石灰用量为每亩池塘水深1m用125—150kg;水源方便的用干法清塘,生石灰用量为每亩60—75kg,按常规方法将水质培肥,待药性消失后再将鱼种转入原池。二、严格筛选,分级…  相似文献   

9.
<正> 秋季水温适宜,是鱼生长旺季,秋季鱼种管理应抓好清塘、分养、稀放、投饵、巡池五项工作。 一、清塘。将鱼种转入经过清塘消毒的池塘进行培育。水源和鱼塘周转有困难的地方。可将鱼种全部转出暂养,再对原塘每亩用生石灰75—100kg消毒,并按常规方法进行水质培肥,待药性消失后再将鱼种转回。 二、分养。将鱼种按不同规格调整分养,做到同池所放鱼种规格一致。由于规格大的鱼种食量大,抢食力强,如同时放有小规格鱼种,则小鱼会因得不到足够饲料而体质下降。16cm以上的鱼种,可投放成鱼池套养,偏小鱼种需专池培育。 三、稀放。秋季育出规格较大鱼种,是提高鱼越冬成活率的重要一环。应根据水面大小、水深等条件合理稀放,促进鱼种生长。水深1.5m的池塘,亩放7—8cm鱼种4000—6000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根据多年养殖经验,对如何抓好冬季的鱼种池管理提以下几点养殖建议,供鱼种养殖户参考:一、转池清塘优化环境鱼种在池塘经过夏秋季高温养殖期,池内底质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的沉积,池内酸性偏高,晚秋后应将鱼种转入经过清塘消毒的池塘进行培育,以便鱼种安全越冬。对原塘每亩用生石灰75~100kg消毒,待药性消失后,按常规方法将水质培肥,5~7天后再将鱼种转回原塘。二、认真筛选大小分类结合鱼种的转池,将鱼种做好大小分选,尽量做到同池同品种鱼种规格一致。  相似文献   

11.
<正> 要想使鱼种安全越冬,秋季科学管理不得放松。重点是抓好以下五招。 一、清塘。进入秋季后,应将鱼种传入经过消毒的池塘进行培育,以便鱼种安全越冬。水源和鱼塘周转有困难的地方,可将鱼种全部转出暂养,对原塘每亩用生石灰75-100  相似文献   

12.
<正> 秋季水温适宜,是鱼生长旺季,秋季鱼种管理应抓好清塘、分养、稀放、投饵、巡池五项工作。 一、清塘。经2—3个月培育鱼种的池塘,一般水质老化天然饵料减少,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及病原菌增多,入秋后应将鱼种  相似文献   

13.
冬季放养鱼种是提高鱼种成活率,获得来年渔业丰收的一个重要举措。因为鱼种经过秋季培育,体质健壮,鳞片紧密,适应能力强,加之冬季水温低,此时鱼的活动力弱,捕捞与放养过程中不易受伤,成活率高,宜早放养早生长。冬季放养鱼种要掌握以下措施:1、清塘消毒经太阳曝晒后,将池塘中过多的淤泥挖去,只保留15—20cm,铲除杂草,加高加固池埂。池塘常用的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枯等。生石灰因为消毒效果好,且能改善池塘底质,是渔民朋友常用的消毒药物。生石灰带水消毒方法是:平均水深1m,每亩用生石灰120—150kg全池泼洒。生石灰干法消毒的方法是:…  相似文献   

14.
一、坚持清淤改造。改善池塘条件应经常休整池塘,清除池底杂草,杂质、平整池塘。1.土法清塘:即冬季排干水,通过池底冻结、干燥和曝晒来清除敌害,改良底质。2.药物清塘:可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3.注水和培育水质:池塘消毒后,待药物毒性消失后,即可注新水,在鱼种放养前7-lOd,投基肥,培育水质。  相似文献   

15.
<正> 鱼种是获得养鱼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为使鱼种长得膘肥体壮,安全越冬必须强化鱼种秋季培育。一、加强水质调节 培育鱼种的池塘,经过几个月的饲养,水质逐渐老化,要加强水质调节,以改善水体环境。调节方法:一是换注新水。即将原池塘水放出1/3—1/2,再加注新水。初秋时7天换水一次,秋分前后10天  相似文献   

16.
<正> 春季是池塘放养的关键季节,春季池塘养鱼的技术要点是: 1、清塘消毒 鱼种放养前要进行清塘消毒。池塘清整包括:清除过多的淤泥、加固塘坝、疏通进排水渠道、搞好进撑水口的防逃设施等。池塘消毒选晴天进行,在放鱼前10—15天每亩用生石灰75公斤加水化开后趁热全池泼洒,可以起到杀灭病原体预防鱼病和改善水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鱼种是渔业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为使鱼种长得膘肥体壮,安全度过漫长的寒冬,必须强化鱼种的秋季培育。经我地渔场和养鱼专业户多年的生产实践,对秋季如何强化培育鱼种,得出以下几点诀窍。一、改善鱼种环境。原培育鱼种的池塘,经过几个月的饲养,其水质逐渐老化,溶氧降低,饵料生物减少,导致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增多,对鱼种生长不利,特别是个体小的鱼种摄食能力差,生长受到抑制。因此,应设法改善鱼种生  相似文献   

18.
正进入冬季,由于温度日渐下降,导致鱼塘养殖管理安全隐患增多,如果越冬池塘条件差,鱼种放养密度过大,或者鱼种体质弱、受伤致病,甚至管理不善,都会带来安全事故。鱼塘冬季养殖管理问题事关来年的渔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必须高度重视,把握以下七个要诀:一、把好清塘消毒关,严防敌害冬季鱼种养殖或过冬,如果越冬池塘选址不当,清塘消毒不彻底,会影响到鱼种的生存和生长。一般应选择背风向阳、水源稳定、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无任何污染的静水池塘,要求池面结冰时间较  相似文献   

19.
为大力发展池塘养鱼,降低养殖成本,增产增收,根据我们发现养鱼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以下有关的技术措施。一、鱼种放养在鱼种放养前后的工作中,我地存在着两个问题:1、大部分池塘不能彻底清塘,容易引起鱼病暴发;2、鱼种搭配不合理,不能充分利用水体,致使养殖成本提高,产量、效益下降。针对这两个问题,先说一下清塘:清塘就是在鱼种放养前,抽干池水,挖去过多的淤泥,对鱼池进行清整、消毒,杀死病菌、水生昆虫、野杂鱼等敌害生物。清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干法清塘,就是抽干池水,按每亩用生石灰100kg计算,溶化后,泼洒石灰水,泼到最高水位线以上;…  相似文献   

20.
<正>一、忌不清塘就放养对于已养过鱼的老池塘,水质老化、天然饵料减少、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及病原菌增多,池底淤泥较多,不仅会影响水质,而且是一些病菌的孳生地,因此鱼种放养前一定要进行清塘消毒。首先,鱼捕出后要抓紧对小塘、浅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