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宪 《全国商情》2012,(11):65-66
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仰,具有重要意义。可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稳定和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党建,坚定信仰,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带动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信仰集科学性与社会性为一体,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虽然整体来说积极乐观,但其主导地位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增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阵地,肩负着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重任.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以国家建设人才培养的高度责任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国家建设和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进而有效发挥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高校应把培养高校思政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思想素质的任务摆在重要地位。设立国家思政课教师专修学院.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对提高和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独立学院学生党支部作为独立学院党的基层组织,应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在大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6.
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就业压力和思政课教学的乏力,大学生信仰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思政课教学应突破传统模式,转变教育观念,倡导新型教育方式,从而化解大学生信仰缺失,重塑大学生信仰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会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百年党史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厚滋养,要深入推进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促使大学生成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将探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一条主线、两个方面、三个课堂、四个整合和五个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政教育对掌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辅导员主要任务是进行思政教育,因此,其与思政课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优良道德品质。目前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政教育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辅导员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有效策略。本文概述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政教学的意义,分析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辅导员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厘清高校红色社团与高校思政课之间的关系,阐述并说明高校思政课与高校红色社团联系的重要性,针对高校红色社团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充分利用红色社团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有效地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真正贯彻好"党的指导思想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崇高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他们的理想信念状况,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提高民族素质和加强民族凝聚力、对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一步探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并深入探讨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是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政策保障;创新改革思政课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在需求。基于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充分发挥张家口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发掘鲜活的地方教育素材,在张垣大地上开展思政课教学,将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融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完善学生的就业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就业指导课的重要内容。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切实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底气"十足与否,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思政课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目标,关系到能否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接力、忠诚效力的职业生力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的十足底气离不开社会实践,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思政课教学才能接地气,思政课教师才能做到论实结合、以实证论地讲真、讲实,思政课教师教学才能有底气,有了底气的思政课教学才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产生说服力、吸引力、感召力,突显思想政治理论育人塑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精准融合起来,坚持以史育人,与历史进行深入"对话",在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将"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有效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政课改革与创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形势所需,从而真切地达到"四史"的知识传授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5.
岭南地区作为中国最先接受外来思想影响的地域,当地大学生容易产生道德与信仰的生存危机。以广州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系为基础,探索如何将岭南红色文化与其相结合,从而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课程体系、基地建设体系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让思政课更贴近地域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法治篇”,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总抓手。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法治建设的主力军,其法治素养的高低至关重要。高校思政课中的法治教育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在全面梳理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找准问题和瓶颈,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机融入,并在其指导和引领下,从高校思政课中法治教育的保障机制、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实践形式、网络育人、资源建设、考核方式、教学反馈等领域有效探索高校思政课中的法治教育路径,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发挥其对青年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培育作用,促进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更是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遵循。全面梳理总结和深入学习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的教学中,对引领"基础"课教学、不断丰富和完善教材内容、切实提升教学实效、完成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行动之力,是大学生顺利成才、实现青春梦想的精神内核。应通过完善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新媒体教育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对于培养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当代“00后”大学生而言,高校思政课的开设更加重要。但是,思政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不重视甚至是漠视、厌学都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难题。当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社会原因、体制原因,也有教育教学方法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文章认为在工学结合背景下,需要利用社会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加强体验式教学,开展志愿者活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今天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师德、信念、教学效果、创新能力、工作量、待遇、职称晋升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思政课教师坚守科学信仰,不断改革创新,提升科研能力,多参加社会实践,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等因素,是摆脱自身可持续发展困境的内因;同时,高校管理者的政策引导,思政课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政课建设经费的保障等因素是思政课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外因。只有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促进思政课教师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