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文性强调特定文本与其他相关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是理解一切文本的前提。本文将这一概念应用到电影片名的翻译中。通过分析电影片名翻译的互文性现象以及研究一系列中、英电影片名译文,作者探讨了互文性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运作机制及其应用价值,并指出互文性概念开拓了电影片名翻译的新思路,为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电影片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语言,在语言功能方面有其特殊性.美学理论倡导以观众为中心的英文电影片名汉译原则,是为了在英译汉时保持对电影片名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美学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文艺学等学科互相联系。文章从电影语言的角度入手,以色彩、镜头和蒙太奇手法在电影中的运用分析了几种常用电影语言与美学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当代影视作品中包含着的广义美。  相似文献   

4.
受到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的影响,旅游语篇文本特点也各不相同,要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来分析。接受美学理论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新思路,对旅游语篇翻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从译者主体作用、读者中心地位以及跨文化交际目标三个方面探讨旅游语篇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促使译者转换视角,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在旅游文本翻译的活动中只有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水平、审美情趣、语言习惯、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译者才能实现译文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实现该文本的审美追求。对旅游文本进行适度改译、增译和减译正是基于接受美学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认为读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译者的读者,阐释者和作者的三重身份上,在接受美学、解释学、读者反应论等理论的指导下,以电影片名的汉译为例具体分析了译者的这三重身份及其主体性。最后指出在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到文化因素和读者(观众)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以接受美学为基础。本文主要在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期待视野的前提下,探讨译者对科技文的解读及其审美取向。只有译者发挥其主体性。根据读者的需求来处理文本,才能让原作复活,使译作走得更远,从而更好地平衡文本、译者和读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以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明代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刻画了一大批生活常人舞台上的众多人物,在这异彩纷呈的人物画廊中,西门庆、蒋竹山有着特殊的美学意义,尽管这二个人物根本不在一个美学层面上,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均为“药商“.本文以小说文本为依据,较为全西地分析这二个人物形象,认为西门庆是原始资本罪恶积累的奸商,蒋竹山是道德伦理全面崩溃的小商.而正是这样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使《金瓶梅》人如一面多棱镜,全面深刻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作为操控翻译行为的文本外因素,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前提,其中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操控是首位的。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要求译者发挥主体性,更好地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10.
雨花石定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花石是一种形状圆润,质地坚硬、花纹美观、色彩鲜艳的观赏石。为其下定义,判断何样何种卵石可入雨花石类,需从美学、岩矿学、区域、价值表现等多方面考察才能作出结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电影修辞学相关理论,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文本叙事中,对长镜修辞、变格和形变修辞、幻构修辞和喻意修辞的突出运用做出分析,并结合文本内涵对其修辞效果分别做出详细解读。通过对李安运用电影修辞格的独到之处与效果的分析,为我们的电影创作与修辞格的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的是以写实为主与以写意为主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电影,在美学上,体现为王国维“意境说”中提出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本文从电影创作的角度,结合具体的电影作品,阐明两种不同风格的电影在创作中体现为视听语言上的差异,也即无我之“镜”与有我之“镜”在影像表现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唐代美学是中华美学的高峰,其独有的美学本质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意蕴和风骨。而在新时代语境下,由陈凯歌导演的盛唐题材玄幻电影《妖猫传》再次引起新一轮“盛唐气象”的大讨论,也成为当代运用影视戏剧方式对传统美学进行创新和升华的一种方式。文章以“盛唐气象”与《妖猫传》为例,对影视戏剧创作中关于中华美学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传统诗学中,文本只是作为艺术的载体而具有工具性意义,其自身的本性是隐而不现的。英美新批评理论以文本的研究为中心,对传统文艺批评形态起到了颠覆性作用。文本的突显并不是文艺批评理论发展进程中的偶然现象。该文试图从西方美学发展的时代性及其特定的时代主题出发,探讨文艺批评理论中文本突显的必然性,以此来理解英美新批评理论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迟子建的短篇小说《逝川》,以其神秘忧郁的意象、美丽纯净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清新优美、意味绵邈的北国风光图景。其复杂难言的爱的主题,外化为纯净忧伤、诗意萦绕的美学气质,为中国当代文学贡献了一个可以无限阐释的文本,堪称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6.
论《红楼梦》的对话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研究浩如烟海 ,但大都停留在作者、文本、读者的各个中心研究上。本文力图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对话性理论 ,以作者→文本→读者的完整过程为基点 ,从对话性理论的可行性 ,到分析《红楼梦》中的对话性形式 ,最后探讨作者的复调性艺术思维 ,来挖掘《红楼梦》的深层美学意蕴及哲学指归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的是以写实为主与以写意为主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电影,在美学上,体现为王国维"意境说"中提出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本文从电影创作的角度,结合具体的电影作品,阐明两种不同风格的电影在创作中体现为视听语言上的差异,也即无我之"镜"与有我之"镜"在影像表现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翻译电影片名不仅涉及文本的语言因素,还依赖于文本外的社会因素,如:影片的所属类型,影片的故事内容和情节,影片中的意象,影片受众的大众口味。英汉电影片名互译应以源语文本的语篇作为基本的翻译单位。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接受美学思想指导下,汉语散文英译翻译研究的中心应是目的语读者。要使读者成功地欣赏到散文译文的美学效果,译者应该对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审美需求、语言审美和文化审美特征方面进行关照.从而使读者能够能动性地接受译文文本信息。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温情款款、柔情蜜意的文艺爱情电影示人的导演陈可辛,用一个冷酷悲壮的电影<投名状>亮相,实现了从书生到壮士的华丽转身.深谙观众心理需求和观影经验,文艺、商业两不误的陈可辛,彻底地颠覆了吴宇森式的"兄弟概念",也打破了传统电影中一直追求的"暴力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