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亮 《资本市场》2006,(9):54-55
鼓励上市公司之间合理的并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为并购行为创造宽松的氛围,同时对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进行有效而严格的监管,这样做才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宁智平 《经济管理》2005,(18):27-32
中国已掀动新一轮并购高潮,成为最具潜力跨国并购市场。本文提出,对并购的研究不应该停留在解释并购的动因、争论并购是否创造价值的层面,并购的本质、并购如何创造价值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并购的魅力让无数资本市场人士为之折腰,并且很多人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并购符合条件的目标公司了。然而真正的并购高潮将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后的整合期才会出现,那时候才是多姿多彩的并购年代。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体现“抓大放小”国策的有关国企兼并重组的法律法规,国有企业并购受到法律的规范,国企的并购活动从此才开始真正活跃起来。如今随着我国经济高速成长和大型企业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企并购无疑已是我国国企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并  相似文献   

5.
鼓励上市公司之间合理的并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为并购行为创造宽松的氛围,同时对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进行有效而严格的监管,这样做才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银行跨国并购是世纪之交国际银行业的重要现象。本文在银行跨国并购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银行跨国并购各个阶段的风险, 分析了银行跨国并购的合理性的一面。同时指出: 只有成功地规避银行跨国并购各个阶段的风险, 银行跨国并购才能够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秦喜杰 《现代财经》2007,27(2):72-76
并购与反并购的博弈分析表明,并购前与并购中须制定反并购策略,这是合理利用反并购法律法规构筑反并购第一道防线的关键所在。反并购策略不能滥用,对目标企业设置的并购陷阱要严加防范。  相似文献   

8.
并购中的财务整合是实现并购战略的重要保障。财务整合不应只在并购发生后才开始,整合前的基础工作和财务整合后的财务控制是保证财务整合的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朴素的逻辑分析角度出发,认为并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缺乏并购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企业知识观界定了并购管理能力的概念内涵,即并购管理能力是企业为获取、传播、共享和利用并购相关知识而建立的学习机制;提炼了并购管理能力构成要素,即并购职能部门、并购专职人员和并购知识管理程序。最后,以我国2007年发生并购的49家企业为样本,对上述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并购管理能力越强,并购绩效越好;并购知识管理程序越完善,并购绩效越好;并购专职人员越合适,并购绩效越好。  相似文献   

10.
中小企业的并购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胥朝阳 《经济论坛》2003,(18):38-39
一、中小企业并购策略并购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若并购策略不当,也可能把中小企业拖入泥潭。因此,研究中小企业并购特点,采取恰当的并购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常用的并购策略如下:1.“小鱼吃虾”策略。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通常应选择规模更小、实力更弱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才有可能避免因“消化不良”导致的并购失败。若把作为并购企业的中小企业比成“小鱼”,则作为目标企业的小企业便可称作“虾”。大量事实表明,“小鱼吃虾”策略对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非常有效。山东三联集团是一家以商业、服务业为…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7—2020年中国工业企业上市公司跨境并购数据,实证分析跨境并购与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关系,并整合制度观点,分析产权异质性和东道国(地区)异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跨境并购规模和跨境并购股权对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跨境并购整合对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影响不稳健;第二,基于产权异质性分组检验发现,跨境并购规模对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的正向影响仅在国有企业样本中显著;第三,基于东道国(地区)异质性分组检验发现,当东道国(地区)为发达国家(地区)时,跨境并购规模和跨境并购股权对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当东道国(地区)为发展中国家(地区)时,跨境并购对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影响不显著。结论丰富了现有理论成果,对中国工业企业跨境并购实践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有序的并购     
并购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都不可能是家常便饭,因此,一旦涉及并购问题,难免有点手忙脚乱。笔者在最近参与的一起并购交易中,发现这些公司上上下下都深受其苦,不少部门的负责人甚至多日不得安眠,中介机构也苦不堪言。本文即有感而作,希望能够给准备进行并购的企业老总一点启发。一、并购的战略准备并购不应该是突发奇想,更不应该是在某中介机构煽动下的激情迸发。并购应该服从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企业老总在制定并购战略时,至少应考虑到以下问题:一是我为什么要并购?并购是不是惟一的选择?二是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目标企业?三…  相似文献   

13.
王飞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35):F0003-F0003
一、我国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 1.规模经济效益。该理论认为,由于并购使企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扩大,所以能给优势企业带来规模经济。企业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获得规模效益。规模效益理论主要用来解释和横向并购活动。我国企业如宝钢、青啤都是通过大规模的横向并购来实现其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4.
跨国并购不仅局限于目标方和并购方双方的博弈,并购顾问是交易中重要的第三方,然而现有研究对跨国并购中专业顾问团队的关注较少。以中国企业发起的跨国并购为分析对象,研究并购方顾问团队对跨国并购交易时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并购方顾问团队规模越大,并购交易持续时间越长,且经过工具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此外,当顾问团队东道国经验越丰富或目标方为上市企业时,上述效应减弱。当交易为循序并购或并购方高管团队海外背景丰富时,上述效应增强。以上研究结论补充了并购顾问作用的相关文献,丰富了现有文献对并购交易完成前过程的认识,同时表明跨国企业应当根据交易特征选取匹配的并购顾问团队以提高并购效率,为企业跨国并购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商周刊》2011,(4):61-61
在汽车领域海外并购鲜有成功先例,尤其并购对象是高端品牌的车厂。中国车企在国内并购方面已积累大量经验,并购往往十分顺利。包括并购对象的选择,并购后利税对于地方政府的照顾等,使得中国车企在“内战”方面显得内行而老道。而在“外战”方面,中国车企的手法却仍显稚嫩。于是有这样一个观点——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相似文献   

16.
所有的收购障碍都将在全流通的背景下逐渐消除。昔日钟情于中国内地上市公司的海内外投行力量再度将目光会聚到了这块刚刚解除藩篱的热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挥戈涌向内地资本市场的各路人马早已屯兵四周,枕戈待旦;而今兵临城下,只等收购办法明朗,即可阵前鸣锣。 股改正在接近尾声,并购已经明修栈道。股改之前的一切愤懑也许都将随着并购风潮的兴起而消弭于无形,而眼下的一切兼并收购可能还只是风暴来临前的一场预演。三大收购办法刚刚面世,并购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无论内资还是外资,宏观的政策层面都对并购寄予了乐观的想像,倒是对反并购给予了适当的限定,而且反垄断的审查也已启动。 上市公司无论国有还是私营,都将应对外资的直面硬撼,仅仅关注股市上股指的涨跌已经远远不够,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改善,经营业绩的大幅提升……如此等等才是上市公司高管们必须努力的方向,如果还是沉湎于过去圈钱而造就的虚假繁荣的话,那么,就连并购者都会对其公司不屑一顾。 并购,虽然早已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资本运动的常态,但其给予中国内地上市公司的影响却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7.
并购的博弈     
《财经文摘》2010,(5):90-91
尽管中国政府多次表示中国继续希望吸引外资,并鼓励外资参与中国公司的结构调整、升级、并购及重组,但温总理在3月的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政府要加快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为外资在中国参与并购设立了一道门槛。2008年以来,中国政府就计划建立一套规程以审查关系国家安全问题的并购交易。政府将建立一个部级联席委员会体制来负责调查外资在华并购安全事宜。委员会包括国家发改委与商务部,  相似文献   

18.
在第五轮并购浪潮来临之际,如何避免并购的失败?从分析并购过程中政府的干预入手,谈并购中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从并购方案筹划不足,到并购后的文化冲突、人力资源冲突,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企业并购失败率缘何居高不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水英 《时代经贸》2006,4(7):34-36
由于企业并购可以实现企业超常规发展,因此倍受企业青睐。然而,纵观国内外的并购案例,效果却不令人满意,并购失败率总是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的企业并购失败率高达90%,其原因错综复杂,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企业并购动机不理智;对目标企业不甚了解;政府行政干预过度;企业并购成本过高、并购支付方式不当;并购后未进行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20.
整合:并购成败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自力 《资本市场》2009,(6):120-121
<正>大多数并购并不是因为企业未采取战略和战术方针而导致失败,而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整合而失败。因此,对于并购后整合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共识。什么才是最为恰当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