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测度并探索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促进城市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研究方法:"一步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2009—2016年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提升,但仍处于中低水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在空间上由东向西递减,效率越低的区域其内部不均衡性越明显;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集聚态势显著,集聚程度趋于加强;高效率均质区域集中于东部地区,并出现向中西部延伸的趋势,低—高关联类型主要分布在东、中部交界地区,高—低关联类型在空间上表现为沿交通干线的带状分布,低效率均质区域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研究结论:应注重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的技术效率,通过投入要素优化和技术能力提升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报酬递增,同时要制定区域差别化的效率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路径。研究方法:DEA模型,分组比较法。研究结果:测度了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了效率变化的源泉。研究结论:(1)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不高,具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在空间分布上,各城市效率值大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对应关系。(2)纯技术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强于规模效率。(3)大部分城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不同等级和不同区域的城市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存在明显的差异。(4)城市土地利用中要素投入冗余现象严重,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投入要素方式优化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效率偏低是我国开发区建设中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运用数据包括分析(DEA)方法和Tobit模型对江苏省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并考察了政策因素、区域因素和内部因素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弥补了当前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研究的不足。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开发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平均水平不高,纯技术效率不高是造成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2)开发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发区的区位、级别、类型等区域和政策因素对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有较显著影响;(3)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获得专利数、主导产业产值占比等内部因素都能显著影响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4)严格控制用地规模、积极处置低效闲置土地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城市土地稀缺与土地利用效率的交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揭示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土地稀缺的交互影响。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和经济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研究时段内,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土地稀缺具有负向冲击累积作用,但土地利用效率对土地稀缺的预测方差贡献度较小,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尚未明显缓解土地稀缺;(2)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稀缺对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土地利用效率带来长期显著负向冲击,土地稀缺对土地利用效率的预测方差贡献度超过50%,表明城市土地稀缺增加对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土地利用效率具有负向作用,但土地稀缺对传统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研究结论: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稀缺的缓解,既要强化建设用地面积管控,提高土地利用强度,盘活闲置用地,也要重视土地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副产品"的管制。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土地财政滞后一期和土地管理政策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政府追求土地财政最大化的目标必然导致对土地市场的干预,从而影响土地利用效率;(2)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倒"U"型,超出6.38拐点的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由正转负;(3)作为土地财政的重要运作方式,商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出让的相对价差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倒"U"型;(4)土地财政对不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在二线城市和五线城市最为显著;政府重大经济政策的实施会改变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应正视土地财政的积极作用,并通过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其存在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探索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关系的作用机制及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差异。研究方法:PVAR模型。研究结果:(1)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稳定的正向影响关系且在城镇化减速阶段影响最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随产业结构高级化呈倒“U”型趋势且在城镇化加速阶段出现负向影响。(2)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响应具有正向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城镇化的响应表现为东部为负,中、西部为正的区域差异。(3)城镇化有助于提高东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相互间的正向影响程度;而在中、西部,有助于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正向影响程度。研究结论: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应充分兼顾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区域特点,提高城镇化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北京市县域尺度为研究对象,从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经济产出、财税收入、居民收支5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定量模型方法开展了实证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18个区县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出中心城区较高、近郊区略低、远郊区较低的圈层式特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区域发展现实条件、城市发展功能定位、建设用地管控强度、低效土地开发强度、城市土地市场发育程度等息息相关。为此,科学编制城市和土地利用规划、创新多元化供地模式、构建科学地土地再开发利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应该成为今后政策制定的主要着眼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SBM模型的土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效率分析与低碳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寻找以碳排放作为成本的适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低碳优化策略。研究方法:模型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在空间分布上,东、中部地区具有较高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碳排放效率值;(2)在省际分布上,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其碳排放效率值高低并不一致,仅有14%的省份处于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高碳排放效率的理想状态;(3)技术效率不足是造成东、中部地区总效率低下的原因,技术效率不足和规模效率不足是西部地区总效率低下的原因。研究结论:全国29个省份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效率存在差异,需结合东、中、西地区区域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特点,差别化地构建低碳土地利用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为综合评价西安城市土地经济利用效率情况,本文以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为指导,以模型为基础,研究依据效率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问题,从而对西安近13年来土地利用经济效率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对评价指标的选取、确定及纵向比较表明,西安土地利用经济效率总体水平比较高。此外,通过DEA评价与分析,结合西安的土地利用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杭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与效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杭州市人多地少,经济发达,土地的供需矛盾突出。目前,杭州城市土地最突出的问题是供应紧张与工业利用效率低下并存。比较杭州与国内外主要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从宏观上分析杭州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从微观层面分析城市工业用地效率;提出了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利用江苏省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析江苏省近10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研究方法: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量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研究结果:(1)1997-2006年,江苏省各地市中扬州市的土地利用最为活跃,而连云港市的土地利用最不活跃.(2)全省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强,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存在差异.(3)全省区域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明显.(4)DEA弱有效和DEA非有效区域应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的投入产出水平.研究结论:DEA方法能较好地应用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分析并有效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后工业化城市区域:土地利用需要更精细土地功能是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的核心,土地整治围绕提升土地功能,不断改造利用不当、利用不足的土地,以持续激发区域发展活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那些率先进入后工业化发展时期的典型区域、如北京市海淀区等,其土地利用已经进入为国际大都市服务的新阶段。需要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的效率和品质,土地整治也不能再停留于分散零碎、目标单一的"自发式"整治活动,而是  相似文献   

13.
王斯亮  陈欣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2):117-127
研究目的:揭示撤县设区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为从严把握撤县设区背景下的政策选择提供学理支撑和路径参考。研究方法:以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在2005—2018年发生的撤县设区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检验政策效应,运用逐步回归法识别影响机理。研究结果:(1)撤县设区从平均意义上显著提升了所在市辖区的土地利用效率;(2)撤县设区通过要素集聚和政府扩张两种渠道推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但空间资源约束的放松对二者的正向联系产生遮掩效应;(3)撤县设区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产业发展阶段、行政等级和区域的城市间异质性。研究结论:从城市土地利用角度佐证了对撤县设区持慎重从严态度的合理性,一些已越过工业化阶段、位于西部地区和行政等级高的城市应注重现有市辖区的内涵式发展,其他因土地要素紧缺而发展受限的城市应打破市辖区及周边县域的行政壁垒,推动人才等要素在土地空间的集聚,并通过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反映行政效能的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小城镇土地配置效率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土地配置效率探析赵哲远,胡银根土地收益大小是衡量土地配置效率高低的首要标准.小城镇土地配置应当遵循土地收益曲线模式.小城镇建设的处延扩张犹如"摊煎饼",似乎是越大越有份量,一边是占用大量耕地搞建设,一边是城镇内部土地利用不充分,土地配置的效率问...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主要城市辖区土地综合承载指数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提出土地综合承载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城市土地综合承载指数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土地综合承载指数能够反映土地利用状态,能够符合实际地表达各地土地利用的效率。该指标显示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明显,西部明显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北部明显低于南部地区;利用土地综合承载指数将30个省会和直辖城市的土地利用分成三个承载级,上海等四城市处于高潜力级,东、中、西内部土地利用效率差异也较大。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讨论并检验大规模出让工业用地、限制性供给商住用地情景下土地资源配置如何影响城市经济效率。研究方法: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大规模出让工业用地、限制性供给商住用地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对城市经济效率存在持续抑制作用,并且该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和城市规模异质性;土地资源配置主要通过产业结构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对城市经济效率产生影响,其中生态环境效应发挥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改变用地评价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性对待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下经济结构服务化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DEA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C2R模型对湖南省29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有效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较高;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土地利用效率较差的城市主要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减;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低与城市等级没有必然联系;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主要应采取节约资本投入,或增加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内涵,揭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方法:SBM模型、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结果:2016年全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偏低,优化提升空间较大;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值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递减,其差异主要由省内差异引起;城市土地绿色利用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状态可以分为4种:高值集聚区(东部沿海地区)、高值异质区域(晋蒙、京津冀和东北地区)、低值异质区域(湘鄂以及两广地区)、低值集聚区(陕甘云川贵和中部地区)。研究结论: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土地利用当中,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社会"的耦合,并因地制宜的采取差别化的管理措施,促进不同区域的城市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对湖北省县级单位农地城市流转效率模式进行识别,为差别化土地管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SBMUndesirable模型,决策树算法。研究结果: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效率模式有"土地投入限制"、"综合配比调整"、"资本投入缩减"三种,且与区域条件、城市化发展战略规划较吻合。研究结论:(1)识别出的农地城市流转效率模式与区域条件、城市化发展战略规划较吻合,因此识别不同的效率模式具有可行性,同时体现了差别化管理内涵;(2)可依据决策者的需要在不同尺度上识别效率模式,层层分解农地城市流转规划指标以服务决策;(3)每种流转模式均包括效率提升方式,为对应模式下的区域提供优化农地城市流转效率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在纳入环境负效应所带来的非期望产出的前提下,运用改进的DEA模型对2008—2012年关中城市群5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受限因变量Tobit模型回归分析来揭示各城市存在土地利用效率分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忽视非期望产出会导致效率值的高估;2关中城市群整体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且各城市均存在投入要素冗余及环境产出不足的问题;3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占比是制约宝鸡、咸阳和渭南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因素,而人口聚集导致的环境压力则是西安所需进一步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