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地勘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提质增效是当前地勘企业的紧迫任务。地勘企业要提质增效,须注重战略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其方法路径是:(1)从降本增效抓起,强化系统成本控制意识;(2)重视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3)构建内部市场化经营机制;(4)加快推动创业创新;(5)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2.
从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出发,分析地勘单位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方向、目标,并对现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地勘单位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1)建立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2)建立更加完善有效的薪酬制度;(3)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与员工培训力度;(4)建立优良的企业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做好地勘单位公益性职能的顶层设计,需要从政府层面建立完善地勘单位履行公益服务职能的长效机制。地勘单位的公益性职能除了体现在国家和省级政府层面外,还要体现在地市级政府层面,主要体现在工作任务和财政资金安排两个方面。对公益二类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建议:(1)做好地勘单位公益性职能的顶层设计;(2)争取地勘单位分类改革地方配套政策支持;(3)创新优化地质工作,形成服务特色;(4)坚持企业化方向,做强地勘延伸产业;(5)坚持事企分开,创新内部管理,激发发展活力;(6)坚持人才强队,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地勘单位的压力日渐增大,各种问题和矛盾凸显,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也迫在眉睫。基于地勘单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以及自身情况,提出国有地勘单位改制的应对建议:(1)分步骤、分段施行改革;(2)要明确划分地质工作的范围;(3)允许省内各地勘单位兼并重组;(4)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5)给予地勘单位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培育地质勘查企业文化,对于地勘单位顺利推进改革、提升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地质勘查企业文化,需要树立"领导者的积极倡导、和谐的中性思维和主动的创新发展"的文化建设理念;通过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基础性制度和整饬执行力,夯实文化管控的基础治理,"自下而上"催生健康积极的地勘企业文化;通过战略引领、科学设计、系统贯彻和自我强化,系统推进先进地勘企业文化建设,"自上而下"地激发地勘企业文化活力。  相似文献   

6.
高水平人才队伍是构建地勘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地勘单位要想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人才的合理运用。当前中小型地勘单位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问题有:缺乏科研鼓励机制和人才培养平台,人才定位、使用不合理,考核、评优制度存在弊端等。建议:(1)重视培育科研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用好现有人才;(3)细化激励措施,优化考核机制;(4)营造重视技术质量和成果转化的企业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当前地勘业面临着传统发展模式遭遇严峻困境、勘查资金投入下降、资质取消以及地质工作退出自然保护区等新形势和新问题;地勘业未来应树立"大地质"理念,增强生态环保和绿色勘查意识,向"三深一土"战略高地迈进。地勘单位转型升级发展建议:(1)调结构——巩固和拓展地质勘查服务领域;(2)强功能——增强核心竞争力;(3)讲诚信——树立品牌意识;(4)"走出去"——积极参与境外地质勘查。  相似文献   

8.
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的体现 ,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提升企业的形象 ,文章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勘单位的实际 ,就地勘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对地勘单位发展的积极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的层次 ,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地勘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一些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国企改革的热点。对于国有地勘单位而言,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在保持国有控股地位的前提下,增强地勘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进而建立新机制的有力推手。地勘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建议:(1)推进地勘单位的分类改革,部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全国统一的地勘单位分类改革指导意见;(2)加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建设,探索投资融资、股权运作、资本整合、价值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与方式;(3)推进地勘单位下属企业的改革,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性地参考国企混改的道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10.
管理会计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在地勘单位中处于价值管理的核心地位。当前地勘单位存在对管理会计认识不够深刻、管理会计人才匾乏、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滞后等问题。地勘单位推进管理会计应用的建议:(1)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素质;(2)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体系;(3)构建合理的管理会计应用框架;(4)大力推进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从一些省份已经实施或者即将实施的国有地勘单位改革方案来看,部分国有地勘单位未来将朝着整体或者部分企业化改革方向来推进。但目前这些国有地勘单位存在的内外部问题滞缓了改革进程,为使企业化改革顺利推进,建议:(1)加强统筹规划,指导改革方向;(2)出台配套政策,保障改革成效;(3)加强资源整合,夯实改革基础;(4)完善治理机制,规范改革运行;(5)拓展业务领域,增添改革后劲;(6)实施科技创新,增强改革动力;(7)优化用人机制,凝聚改革力量;(8)创新资本市场,打造改革平台;(9)培育企业文化,激发改革精神。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地勘单位由事业性质转变为企业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1)国家对地勘单位的企业化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扶持;(2)地矿部对企业化之后地勘单位的领导和管理应当作重大改变;(3)地勘单位本身必须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彻底克服等、靠、要思想。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地勘系统测绘单位增强市场竞争力所面临的诸如改革创新推动力减弱、整体经济实力薄弱、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等问题 ,提出六项对策 ,主要是深化改革、建立技术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倡导品牌经营、强化内部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4.
从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的经营实践看,地勘单位施工合同中债权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企业内控机制不健全,合同审查把关不严;市场动作不规范,无序竞争;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判断不足,盲目投入。风险防控措施:(1)强化地方政府对地质项目的监督管理作用;(2)强化内部管理能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3)运用法治思维和手段推进地勘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强化依法办事,从严要求,提高执行力。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资源开发"走出去"的浪潮中,地勘单位起步最早但进展较为缓慢.地勘单位"走出去"面临诸多障碍,主要有:地勘单位软实力不够,资金获取能力不强,欠缺合作共赢的商业运作模式,缺少相应资质,应对隐性风险的能力不强.对国家促进地勘单位"走出去"的政策建议:(1)完善对地勘单位海外投资的政策扶持体系;(2)鼓励营造新的战略合作模式;(3)引导企业化,整合地勘实力;(4)完善地质勘查市场中介组织建设;(5)鼓励国际化人才培养;(6)促进地勘单位境外发展与国家境外援助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地勘单位改革的真正难题在于难以找到地勘单位改革的有力规制支持、难以准确区分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难以把握地勘单位改革的时机、难以弥补文化大革命后三十年的地勘工作滞后损失、难以统筹地勘单位改革的声音等.对地勘单位改革的走向判断及政策建议:(1)地勘单位改革不能是全部企业化;(2)地勘单位改革需要循序渐进进行,不宜下猛药;(3)地勘单位改革要有明确的时间表;(4)地勘单位的优惠政策要具有可操作性;(5)允许大型矿山企业和地勘单位互相购并,允许资本入股地勘单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地勘经济持续下滑,地勘单位生存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安徽省地勘单位存在的事业职能定位不清、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思想观念未有转变、事企分离不完全等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安徽省地勘单位转型发展建议:(1)主动适应地勘行业新形势,创新项目管理和人才培养机制;(2)加快推进事企分离,以资产为纽带,变隶属关系为投资关系,使地勘单位真正成为市场主体;(3)不断拓展公益地质服务职能,争取政府经常性财政支出;(4)做好城市地质工作,积极主动服务政府;(5)走"绿色勘查"之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城市地质工作与地勘单位转型发展有机结合,引导地勘单位按照市场规则,积极参与城市地质工作",第一次将城市地质工作与传统地勘单位业务转型升级联系起来,为地勘单位未来发展指明了一条道路。面对地下管廊建设经济热潮,地勘单位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决策层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2)找准自身定位,制定发展规划;(3)进行技术更新升级;(4)做好PPP模式在地下管廊项目中的应用研究;(5)利用体制机制转变契机,引进战略投资者。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十年来地勘行业改革的实践,认为目前地勘管理体制改革应重点抓好:(1)多方开辟资金渠道,除国家预算内地勘费逐步增加外,要建立勘查基金、增加地方财政对本地区地勘项目的投资和由银行协助吸收社会资金;(2)加强多种资金的宏观调控;(3)促使地质成果商品化的发展;(4)适应地勘单位具有事业和企业性双重性质的特点,实事求是地制订各项政策;(5)进一步完善地质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6)搞好地勘队伍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其发展目标在于文化传承与效益追求的有机结合。为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品牌建设是必然选择。随着旅游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出路在于个性化乡土特色的开发以及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然而,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品牌建设面临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定位不准、品牌营销不到位、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为强化品牌意识,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乡村旅游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