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基于包含非平滑工资调整的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文章考察了非平滑工资调整机制对于经济波动以及货币政策的影响。贝叶斯脉冲响应函数表明,非平滑工资调整机制下,货币政策冲击的效应具有时间依存性;基于贝叶斯冲击分解,发现总需求冲击与货币政策冲击是推动我国失业波动最主要的动力,并且我国存在显著的失业回滞问题。在此基础上,货币政策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包含非平滑工资调整机制的模型中,相对于不对劳动力市场做出反应的政策机制而言,对劳动力市场做出反应的政策机制引起的社会福利损失相对较小。这一发现意味着,在包含非平滑工资调整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应该对劳动力市场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2.
什么都在涨,就是工资没有涨.工资的刚性,意味着通货膨胀的提高可以带来短期内实际工资下降、就业增加和产出水平的增加.如果就业效应占据支配地位,那么适度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改善劳动收入比重.文章借鉴Calvo(1983)的随机定价模型,利用"从一般到特殊"的动态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通货膨胀短期内对劳动收入比重的影响.研究显示:短期内,通货膨胀率每增长1%,可以推动劳动份额平均上升0.05%;长期中这一估计效应下降至0.03%.文章研究表明,劳动力市场工资调整的刚性可能是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的重要短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建立一个包含货币政策、具有自动稳定机制的财政政策、金融中介机构以及粘性价格、粘性工资等特性的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在校准模型结构参数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技术手段分析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贷款、消费偏好等8个外生随机冲击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消费偏好和政府购买支出等冲击均导致我国经济上升,即产出和通货膨胀均上升,贷款和技术冲击导致产出增加而通货膨胀下降,投资调整成本冲击导致产出和通货膨胀均下降,价格加成和工资加成冲击均导致产出下降、通货膨胀上升;货币供应量、技术和投资调整成本冲击是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财政政策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引入劳动力市场摩擦,在假定货币政策遵循拉姆齐规则,以最大化经济人社会福利的前提下,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劳动力市场摩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技术生产率和政府支出水平的增加,能强化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性,从而能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是,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摩擦会引致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关系消失,从而会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并校准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本文研究了刚性价格和刚性工资模型解释产出持续性的能力.结果表明,刚性工资模型能较好地解释持续性,而刚性价格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弱.同时,本文分别引入了前瞻后顾混合制定价格和工资设置,后顾式定价丰富了产出动态,但前瞻后顾混合制定价格设置并不能增强产出的持续性,而前瞻后顾混合制定工资设置则能产生更强的产出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在包含劳动搜寻匹配摩擦的封闭经济中,Thomas (2008)发现货币政策与名义工资黏性有关。存在工资黏性时,央行应增加价格波动,反之则需保持价格稳定。但本文发现:在开放经济中,即使不存在工资黏性,最优货币政策也应增加价格波动。这是因为贸易条件能改变生产厂商的匹配成功价值,内生增加实际工资黏性,减少家庭收入和消费。因此,央行需在稳定价格和平滑消费间权衡。价格波动率上升能够抑制实际工资和消费对其有效路径的偏离,改进福利。  相似文献   

7.
需求拉动型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之争是2007年中国通货膨胀问题争论的焦点,通货膨胀类型的差异隐含着治理通货膨胀的不同政策选择。本文基于2000年之后超额工资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货币供给而非超额工资增长是导致通货膨胀变化的主要因素。基于分部门工资数据的研究结果亦未发现超额工资存在对通货膨胀的显著响应。基于上述结果本文认为,2000—2007年中国尚不存在"工资-通货膨胀"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8.
薛鹤翔 《经济学》2010,9(3):1359-1384
通过构建并校准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本文研究了刚性价格和刚性工资模型解释产出持续性的能力。结果表明,刚性工资模型能较好地解释持续性,而刚性价格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弱。同时,本文分别引入了前瞻后顾混合制定价格和工资设置,后顾式定价丰富了产出动态,但前瞻后顾混合制定价格设置并不能增强产出的持续性,而前瞻后顾混合制定工资设置则能产生更强的产出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陈利锋 《财经研究》2012,(12):95-107
文章通过采用工资加成,将失业变量引入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校准的模型考察了技术冲击、偏好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对失业持续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三种外生冲击均对失业产生影响,相对于技术冲击与偏好冲击,货币政策冲击对失业的持续性具有更强的影响。据此,文章进一步考察了失业的持续性对影响失业的主要参数的敏感度。结果表明,劳动偏好系数和产出对劳动的弹性系数的变化不影响文章的基本结论,但对不同的外生冲击,不同的劳动偏好系数和产出对劳动的弹性系数对失业的持续性及失业超调的幅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对市场物价的宏观调控。当市场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影响价格总水平,甚至出现通货膨胀时,美国首先采用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在财政政策上,主要是通过提高或降低税率、增加或减少政府财政支出、调节社会总需求来影响价格形成;在货币政策上,主要是通过调整银行准备金比例、调整存贷款利率、调整贴现率和参与市场债券买卖,以扩大或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放松银根或紧缩货币的目的,从而影响价格总水平。2、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公平竞争,防止形成价格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相似文献   

11.
1997年中国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后,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矛盾逐步暴露出来。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由1993-1996年的抑制总需求膨胀转为扩大国内需求,调整供给结构。与之相适应,中国货币政策也由坚持适度从紧以治理通货膨胀转变为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防范通货紧缩。  相似文献   

12.
成本渠道与中国短期通货膨胀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引入Schmitt-Grohe和Uribe的假设,即企业的工资支付面临CIA约束来模型化成本渠道,并利用GMM估计量检验该渠道是否有助于解释中国的短期通货膨胀动态。基于中国季度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利率直接进入通货膨胀变动和产出变动的短期权衡,影响短期通货膨胀动态,从而支持成本渠道的存在。本文的研究结论初步表明,货币政策在中国具有不可忽视的供给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上一轮结构性通货膨胀,对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反思,从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两个方面考察了政策当局运用从紧的货币政策治理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效果,并对其中原因作出了分析。认为结构性通货膨胀并非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即有效供给不足的通货膨胀。因此,用紧缩货币供应量的手段来控制,不但达不到抑制价格上涨的效果,反而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也为后来的应对金融危机增加了不小的障碍。另一个重要结论是,可以参考泰勒规则,将短期利率工具与核心物价水平以及失业率挂钩,依据经济状态进行调整。因此,结合核心物价水平和失业率来调整货币政策,在中国当前情况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工资市场定位理论——资本主义市场均衡工资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工资市场定位理论阐明劳动力价值范畴的市场形成机制,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市场运行必然将工资定位在劳动力价值水平,从而保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马克思首先是从资本积累,也就是投资,与市场工资的关系来讨论这个问题的。投资与市场工资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市场均衡工资。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中必然会出现相对人口过剩的现象。相对人口过剩成为工资市场运行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市场均衡工资必然定位在劳动力价格(价值)水平上。  相似文献   

15.
以国际视野调整治理通胀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际经济视角,系统地分析了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与热钱棘轮效应加速通货膨胀,利差和汇差及外汇管理漏洞加剧了棘轮效应,地方政府追求GDP,对棘轮效应推波助澜;人民币供给激增,导致国内流动性丰裕,游资炒作推高物价;投资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拉动通胀;房地产价格上涨和要素成本提高推动通胀。因此,需要以国际视野、疏堵并举、内外并重治理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重点是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6.
研究通货膨胀持续性对中央银行制定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在检验通货膨胀持续性的结构性特征时,传统的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建立在截面之间同质性和独立性假设之上,往往因截面相关性和异质性而导致检验功效偏低。本文考虑了中国不同类别商品通货膨胀的相关性和异质性特征,使用面板估计的SURADF方法,对中国总体、城市和农村八大类商品通货膨胀持续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大类商品通货膨胀持续性的确存在差异,与传统单位根检验方法相比,SURADF能更准确地描述商品间通货膨胀的结构性特征。中央银行应根据各部门通货膨胀持续性程度不同而制定差异化的通货膨胀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7.
刘洋  李明华 《技术经济》2020,39(11):10-18+30
不同区域、不同子类商品往往存在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持续性结构特征问题,在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时是其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由于传统的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无法克服数据之间固有的异质性和截面相关性问题从而导致检验功效偏低。本文使用面板数据SURADF方法,在中国不同类别商品通货膨胀存在相关性和数据异质性的前提之下,分全国、城市和农村三个地区分别对八大类商品通货膨胀持续性的结构特征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大类商品之间的通货膨胀持续性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比较,与传统的检验方法相比,SURADF方法更够更加准确的表现出不同大类商品间通货膨胀持续性的结构特征。并由此提出建议:央行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种类商品间不同的通货膨胀持续性结构特征而制定出更加具有差异化的货币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8.
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与货币政策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桁林 《财经研究》2002,28(6):3-10
宏观调控应该瞄准常态增长率。由于劳动力市场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低工资水平,所以中国可以创造出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货币政策除了具有通货膨胀效应之处,还具有产出效应,从而使得货币政策能够发挥宏观调控的巨大作用,有利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持续性通货膨胀和普遍性通货膨胀等核心通货膨胀的基本理念出发,提出评价核心通货膨胀的关键之处在于检验一个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能否有效、彻底地剔除标题通货膨胀中由暂时性冲击或部门特有冲击导致的价格变化,进而提出从基本统计性质、核心通货膨胀是标题通货膨胀的吸引子、标题通货膨胀不是核心通货膨胀的吸引子等三个角度评价核心通货膨胀。本文采用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其八大分类价格指数的历史数据对十二种常用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进行了有效性检验,发现SVAR方法和加权中位数法是比较有效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其原因在于这两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哪些价格变化应该引起货币政策的反应、哪些价格变化不应该引起货币政策的反应。  相似文献   

20.
王萍 《宏观经济研究》2012,(4):83-87,111
随着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由其引发的失业问题、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随之发生。最低工资制度是否能够真正达到保护低收入劳动者、消除贫困的目的,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争议。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劳动供给变动引起的额外福利损失,将劳动者保留工资的异质性因素纳入到传统模型之中,进而计算出工资规制下劳动供给变动引起的额外福利损失。最低工资制度的的推广以及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需要谨慎进行,应在尊重市场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将政策的重点放在改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上,同时逐步减少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次数,尽量使工资接近市场的均衡水平,从而降低限制劳动价格引起的多重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