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Jegadeesh和Titman(1993)的研究发现惯性策略可以获得显著的超常收益,这表明股票价格在较短期内存在继续朝同一方向变化的趋势,即存在“惯性现象”。对于这一现象,有效市场理论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本文对1997—2002年我国上海股市342家上市公司发行的A股进行“价格惯性策略”和“盈余惯性策略”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样本股票价格同样也存在短期的惯性现象,因为采用价格惯性策略,即买入前6个月高收益率的股票组合而卖出前6个月低收益率的股票组合,在组合形成后一年内可获得显著的差额收益;采用盈余惯性策略,即买入意外盈利的股票组合而卖出意外亏损的股票组合,在组合形成后半年内可获得显著的差额收益。这些发现验证了行为金融学提出的“反应不足模式”,这可能是因为投资者存在“保守性心理偏差”而对与价格变化和盈余变化相关的“公开信息”反应不足,或是因为与价格变化和盈余变化相关的“私有信息”在投资者中“扩散缓慢”导致反应不足。  相似文献   

2.
通过选取2000到2010十年美国上市公司的股价数据,运用2日事件研究(two-day event study)和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PEAD)分别从短期和长期对盈余公告后股票价格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意外的盈余公告会引起盈余惊喜现象:在短期之内(第0天和第1天),正面的盈余公告会引起正面的盈余惊喜,使得股票价格向正方向漂移,反则反之;但是在长期,不论盈余公告是正面还是负面的,盈余惊喜的均值都有被修复和消除的趋势,使得该股票获得一个相比公告日稍高的价格。这也证实了正面的盈余惊喜比负面的具有更强的效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深圳证券交易所所有投资者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基于财富水平,将个人投资者分为小个人组、中个人组和大个人组三类,在此基础上,研究分类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对股票价格走势的预测能力.结果显示,个人投资者的中个人组和大个人组的预测能力与机构投资者相似,买入股票的预测能力较好,卖出股票的预测能力较差.而小个人组及个人投资者总体的预测能力较为独立,买入股票的预测能力较差,卖出股票的预测能力较好.研究表明,大公司股票和小公司股票对投资者的预测能力没有影响,但是市场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法对1993年~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中的39起举牌事件进行了全面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在[-60,30]的事件窗内,全样本举牌事件的确会引起显著的市场反应,但是,根据举牌公告进行投资,即公告日后买入股票,投资者不能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分类研究发现,投机举牌和战略举牌样本的投资者在公告日后买入股票不能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而价值投资举牌样本的投资者在公告日后买入股票可以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超额收益率大小是3%~6%。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应用Vuong检验研究利润表中列报综合收益是否提高了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实证结果显示:股票收益和价格更多地包含净利润信息,综合收益并未有效提高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进一步研究发现:(1)在大规模以及中、高账面市值比的公司中,股票价格所含净利润和综合收益的信息并不存在显著差异;(2)在小规模公司中,随着账面市值比增大,综合收益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由显著正相关转变为显著负相关,账面市值比发挥调节作用。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进行分类监管,重点降低小规模公司信息的不对称程度;而投资者投资于预期净利润比较高且账面市值比较低的小规模公司能够获得较高投资收益。  相似文献   

6.
探究成熟股票市场的股票收益异象在A股市场的适用性,对于理解A股市场的有效性和股价运行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利用2004—2020年的季度盈余公告样本研究盈余公告溢价现象在A股市场的表现形式及其机制。结果表明,A股市场存在以盈余公告时机为条件的“早公告溢价”现象,即预计早发布盈余公告的公司,其股票在预计披露公告的时间段存在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而晚公告公司不存在这种溢价。机制分析发现,“好消息早”和投资者对此反应不足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市场围绕盈余公告的理性学习行为导致早公告的信息不确定性显著高于晚公告,进而投资者要求正的溢价补偿是该现象的潜在原因。本研究不仅扩宽了盈余公告的研究视角,也对审视资本市场其他周期性重复事件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2010年以来,融资融券制度的变迁及由此带来的市场影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不同于以往机制变迁视角的研究,文章基于盈余公告视角,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融资融券短期交易行为及交易动机.具体来说,文章以上市公司定期公布的年报为对象,研究了盈余公告发布之前投资者是否存在异常的融资融券交易行为,以及该交易行为是知情交易还是投机性交易;此外,文章进一步结合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和账面市值比两个指标,分析了基本面投资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股票市场上盈余公告前存在异常的融资融券交易,且异常融资交易与公告后的股票收益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这种融资交易行为是投机性交易;而异常融券交易与公告后的股票收益显著负相关,特别是当盈余公告为负面消息时,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表明这种融券交易行为是知情交易.此外,融资融券过程中的基本面策略不影响结论的稳健性.文章的结论揭示了中国市场融资融券交易行为的异质性动机,对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规范发展中国市场融资和融券业务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8.
个人投资者交易行为研究——来自台湾股市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台湾股市数据,主要研究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参照Kaniel et al.(2008)构建了个人投资者交易不平衡性指标─净交易,以反映投资者股票交易的强度。采用这种交易不平衡性指标来构建投资组合研究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首先研究个人投资者交易和股票的收益之间的动态关系从而分析投资者的交易策略,然后研究个人投资者净交易的收益预测能力从而分析个人投资者交易的信息含量。本文研究发现:台湾股票市场的个人投资者采用负反馈的交易策略,并且个人投资者在交易中表现出很强的处置效应;个人投资者在交易中的信息含量不足;个人投资者交易中的盈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过度反应和价格冲击。文章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别于国内以股票价格为对象揭示IPO股票特征的研究,文章以投资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IPO股票上市初期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差异。IPO交易研究是目前IPO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文章利用沪深股市2002年IPO股票的账户交易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中国IPO股票上市首日的高成交量与高换手率由投资者逐利行为造成;在上市后3日的交易中,个人投资者由于资金限制和信息获取能力不足等原因,对股票收益的判断能力明显弱于机构投资者,在交易中被机构投资者所利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投资者会过度关注价格,而不是理性人理论认为的收益率,是造成股市过度波动的重要原因。投资者过于看重股价,导致低价股价格波动更为剧烈。借助创业板放宽涨跌幅限制的自然实验,本文发现改革后创业板股票极端波动加剧,主要来自低价股的贡献,且无法被收益率与彩票型偏好解释。利用低价股过度波动的反转策略能实现显著的月度超额收益,证实投资者更看重股价而非收益率,从而产生过度反应。此外,低价股在新闻公告日有更高的异常收益、更弱的盈余公告后漂移,进一步证实投资者过度关注绝对股价。交易软件、宣传榜单只显示价格而非收益率,可能加重了投资者的这一错误。设置灵活的涨跌停制度、注重收益率而非绝对价格的信息披露有助于减缓股市过度波动。  相似文献   

11.
以1997—2008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为研究对象,对年报披露引起的投资者意见分歧与公告后股价飘移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投资者意见分歧与公告后股价飘移呈负相关关系,负相关程度随持有期的延长而逐渐增强。盈余信息内容不会对意见分歧与公告后股价飘移的关系产生影响,两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在好消息和坏消息组中都存在。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流动性水平会对意见分歧与盈余公告后的股价漂移的关系产生影响,随着股票流动性程度的降低,意见分歧对盈余公告后的股价漂移的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股票市场的泡沫一般是指股票价格超出其内在价值的部分。价值投资者认为,股票价格是围绕着股票的内在价值上下波动,因此,应当在股票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入,而在高于内在价值时卖出。但市场却经常表现得不那么理智,价格可能会远远偏离其内在价值。人们发现,股市泡沫在产生以后,  相似文献   

13.
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以及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透明度和利用率提高,会计盈余管理已经成为影响股票价格的重要因素。会计盈余是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投资者关注的核心。只有会计盈余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确认原则的一致性才能保证股票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影响效应国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是否会影响股票价格和收益是现代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争论的焦点。现代金融理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投资者可能并非理性,但由于他们之间的交易是随机进行的,所以他们的非理性会相互抵消,股票价格不会受到影响,即使在某些情况下,非理性的投资者会犯同样的错误。但市场中的理性套利者也会消除他们对价格的影响,因此,股票的价格等于其基础价值,投资者情绪对资产价格没有影响,股票的预期收益由其基础风险大小决定。行为金融理论则认为金融资产价格不仅受基本价值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于铭阳 《经济师》2009,(12):91-92
文章研究了实施股票期权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股票期权实施中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在期权计划公告前一季度,上市公司通过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向下操纵盈余,在期权计划公告后存在盈余的反转;但并没有显著证据表明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操纵了盈余。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08—2017年的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盈余公告信息为研究对象,利用Fama MacBeth横截面回归方法考察了公司高管和机构投资者的内幕交易行为。研究发现:(1)我国股票市场的盈余漂移异象在盈余公告前后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股价倾向于在盈余公告前(后)对“好(坏)消息”反应过度、对“坏(好)消息”反应不足;(2)盈余公告前,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净流入(出)与公司的未预期盈余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盈余漂移异象在不同板块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化效应,在盈余公告前,主板市场对“好消息”的反应程度弱于中小板和创业板,而在盈余公告后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7.
一、理论综述及分析方法(一 )理论综述法 码 (1970 )正式提出了有效市场的概念。该理论认为市场是不可战胜的 ,不会有人获得超额回报。有效市场理论提出了这样一种有关证券价格波动的观点 :(1)证券价格波动遵从随机游走 ,没有人能够从过去的价格波动中预测证券价格的未来走势 ;(2 )造成证券价格波动的唯一因素是股票的相关信息 ,包括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状况、上市公司状况等 ;(3 )股票市场不会出现大幅度的高估或低估 ,证券市场能够完全反映证券市场的信息。行为金融理论是上世纪 80年代才开始兴起的另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 ,证券市场价格波动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行为。人类行为的一些特征将会导致证券市场价格波动。由于投资者心理因素中的表征性和保守性特点 ,在面对新的信息时 ,投资者不能够充分接受信息 ,从而导致价格对信息的反映相对滞后 ;而人们能够对信息充分理解的时候 ,又会导致价格的过度反应。这同有效市场理论中所阐述的价格能够迅速、充分地反映信息是矛盾的。这两种相互矛盾的理论孰对孰错成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此前的实证研究中 ,Bernard (1992 )以美国股票市场为样本 ,考察了在受利好消息冲击时股票价格的反...  相似文献   

18.
异质信念与盈余惯性——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003-2005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意外成交量作为异质信念的代理变量.通过检验异质信念与盈余惯性的关系,发现盈余公告后续的长期收益随着投资者对年报信息意见分歧的增大而严格减小.这一研究支持了Miller (1977)假说;同时也表明在投资者对盈余信息存在异质信念的情形下,中国股市禁止卖空的制度性缺陷将悲观投资者拒之门外,而乐观投资者推动股价高估,导致股票和市场都存在较大的投机性泡沫.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兴起以后,引起了学者和证券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投资者有一系列的心理特征,如代表性直觉、过度自信、锚定、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精神账户、损失厌恶和后悔厌恶、可获得性厌恶、模糊等。在这些心理特征的影响下,证券市场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赢者输者效应、日历效应、股票溢价之谜、股利之谜、规模效应、盈余公告效应等。根据这些异常现象投资者可采取惯性策略、反向策略和盈余启发式等策略获得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20.
市场有效还是功能锁定--来自沪深股市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青军 《经济论坛》2005,(14):87-89
关于股票价格和盈余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广为研究。从Ball and Brown(1968)以来,许多研究发现当期股票回报和当期盈余之间正相关,这通常被归因为盈余是价值相关信息的总和。然而,也有相当数量的研究(Ouand Penman 1989;Bernard and Thomas 1990;Hand 1990;Mainsand Hand 1996)发现,投资者并没有正确地运用可利用的信息预测未来盈余。这些证据产生了这样的可能,盈余和股票回报之间的联系可能部分反映了投资者对报告盈余的简单的功能锁定,而不是盈余是价值相关因素的总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