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众包式知识交易模式与运行机制匹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众包式知识交易模式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其运行机制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众包模式与运行机制之间的匹配关系,研究发现:在众包模式与定价机制匹配方面,选择型众包可与需方定价进行匹配,整合型众包可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匹配3种定价机制;在众包模式与交易机制匹配方面,选择型众包可与悬赏制、招标制进行匹配,整合型众包可与雇佣制、计件制进行匹配;在众包模式与欺诈行为防范机制匹配方面,选择型众包可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匹配3种防范机制,整合型众包可与网络社区监督机制进行匹配。  相似文献   

2.
以参与众包社区的社会大众为调查对象,构建了社会大众参与众包社区动机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利用SPSS和AMOS进行实证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得出结论如下:在外因方面,形象与感知有用性的关系不显著,感知有用性与满意度的关系不显著;在内因方面,娱乐动机与沉浸的关系不显著,除此之外,其他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社会大众的参与动机。提出建议:企业应重视并应用众包模式进行开放式创新,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社会大众高效地参与任务;众包平台应持续优化自身,提升服务水平,加强社区的安全性、系统性和信息性,注重知识和信息共享,满足社会大众的参与需求;企业与众包平台应加强合作,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职能岗位,增加社会大众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3.
如何实现知识、创意等资源共享是目前社会价值创新网络体系构建的瓶颈问题。尽管众包社区作为创意资源共享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得到了学界广泛认可,但关于作为网络节点嵌入众包社区之中的创客个体如何参与共享经济的探讨较少。围绕创客如何参与众创的过程“黑箱”,从众包社区嵌入性视角出发,基于S(刺激)-O(有机体)-R(反应)研究范式,探索众包创客创意领地性分配行为产生机制,以诠释共享经济中的“嵌入理性”。结果显示:①众包社区嵌入性(结构嵌入、关系嵌入、认知嵌入)对心理所有权有负向作用;②心理所有权对创意领地行为有正向作用;③心理所有权在众包社区结构嵌入、认知嵌入对创意领地行为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关系嵌入对创意领地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游齐俊  马永斌 《生产力研究》2022,(12):125-128+144
旨在帮助企业理解创意众包社区用户的异质性和有效管理不同用户角色,文章基于RFM模型,以某典型创意众包社区的用户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选取最后发帖日期、每小时平均发帖量和积分三项指标构建特定社区的用户分类模型,通过K-means聚类方法对该社区用户进行用户角色识别与分类,发现了明星型用户、天才型用户、忠诚型用户、普通型用户和沉没型用户五种用户角色,进一步分析得出这五种用户角色在创意众包社区中的行为特征和分布情况,以期丰富虚拟社区用户分类研究并为企业提供针对不同用户角色的引导和激励建议。  相似文献   

5.
研究众包模式中发包方参与众包的动机,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探索文化创意类众包社区构成要素及其影响机制。通过对质性分析资料进行扎根分析,对相关内容进行概念化、范畴化和编码化处理,构建了基于众包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获得开放式创新驱动、互联网模式特征驱动、行业特征驱动3个主轴编码,并结合选择编码进行了模型理论饱和度检验,分析了参与动机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价值导向,对众包有别于传统服务外包的特征范畴进行了归纳,研究结论和相关管理启示可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开展专业服务众包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化产品的迅速发展,企业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其中众包创新模式凭借大众的智慧和独特的创新能力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首先,通过对众包定义、分类及典型案列的分析,探讨了众包创新模式适合何种类型的创新任务,明确了众包创新模式潜在的商业价值;其次,通过对众包创新模式现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从行为学、心理学和企业决策角度及国家政策制定等方面对众包创新模式的研究提出了5个问题,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激励理论及博弈理论等相关知识对问题进行了剖析,并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有研究对众包模式如何实现关键资源协同共享缺乏有效论证,尝试解析价值获取理论和商业模式的经典模型,通过提炼重要影响因素,构建基于价值认同的众包模式关键资源协同共享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发包方和接包方开发专用量表,面向真实参与众包项目的网络用户发放体验问卷,运用SmartPLS3.0对发包方结构方程模型与接包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模拟,并进行bootstrapping迭代。分析结果表明,众包参与程度与资源协同共享、价值认同感显著正相关,价值认同感和资源协同共享显著正相关,价值认同感为众包参与程度和资源协同共享的不完全中介变量,市场竞争强度对众包参与程度和资源协同共享没有直接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再调整,促使跨地域、跨组织的综合商业模式成为未来发展主流。其中,众包在研发网络中的深度运用作为跨界融合的新模式,吸引了国内外普遍关注。首先,通过对众包定义、模式及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引出众包研发网络的定义、模式及相关案例的深入探讨,明确了众包模式在研发网络中的普遍适用性及其在关键领域的应用价值,并就众包研发网络通过关键资源共享、实现效用最大化提出3个问题;最后,基于众包研发网络原理对其进行剖析,提出分阶段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众包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自由、开放、平等、协作为主要特点的众包越来越受到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欢迎。从众包与民主化创新、众包与外包的关系、众包兴起的原因、大众参与众包的动机、众包对发包企业的意义、促进众包发展的建议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针对“双创”时代众包激励的迫切需要,通过对众包文献的编码分析,构建由内在需要、能力禀赋、外在条件联合驱动的众包行为发生机制模型。其中,内在需要作为众包动机直接转化为众包行为,能力禀赋和外在条件分别作为众包能力和众包条件对转化过程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应从唤醒众包需要、训练众包能力、完善众包条件3个方面,迅速推进众包模式的普及,为“双创”提供研发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科技创新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网络众包这一新型创新模式应时而兴。紧紧把握时代发展主题,发现并描述大数据环境下科技创新的新变化、新要求、新问题,从动力源、集聚效应、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等方面探讨了网络众包驱动科技创新的机理,并创新性地提出了网络众包模式下的科技创新实现路径,以期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是经济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Web2.0时代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科技服务众包。分析了国外科技服务众包模式的平台运营和特征,基于开放式创新思维,探索提出了我国发展科技服务众包模式的建议,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提出了我国发展科技服务众包模式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平台资源共享和个体多样化创新。以“群体创造”为特征的网络众包帮助企业在组织内外各个层面集思广益解决问题。从价值协同角度研究了网络众包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络众包价值协同、吸收能力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在网络众包价值协同与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系统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中知识云传播过程和特征,构建了知识云传播的系统模型。考虑到知识云传播过程中受传者接收知识后由于离线或其它原因导致不能即时再传播的潜伏状态,建立了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中知识云传播的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并以此对知识云传播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仿真结果刻画了知识云传播过程中各节点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成员行为和云平台网络参数对云传播过程的影响。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中知识云传播模式能正确反映云环境下的知识传播趋势,并能较为准确地描述知识云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不断获取和吸收新知识,科研合作为科学知识转移、扩散和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以2000-2015年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论文作者的国别信息为数据源,从国家层面构建国际新能源汽车科学知识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0-2003年、2004-2007年、2008-2011年、2012-2015年4个阶段新能源汽车科学知识网络的拓扑结构、中心性、核心-边缘分布以及凝聚子群进行分析,探讨了科学知识网络时空演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创业社会网络中隐性知识转移能够为创业带来持续发展动力,但一般的显性契约无法消除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传播者可能存在的短期行为。从隐性知识转移的信任机制出发,将声誉模型与委托代理理论相结合,建立了拟合隐性知识传播者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动态激励模型,分析了声誉效应在提高创业社会网络隐性知识转移效率中的作用,探讨了声誉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如何有效发挥隐性知识转移中声誉效应的激励作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以往研究和中国产学研实践,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框架,从情境性、过程性两个维度探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其中,情境性包括文化情境、知识情境、价值情境3个层次,过程性分为合作动力、合作界面、合作结果3个阶段,并指出协同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式、超区域创新网络。最后,构建了基于中国情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型,通过案例分析,从理论上证实了“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是一种基于中国情境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