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公共产品的私人提供角度阐述了高技术产业中出现专利联盟与技术标准的一体化现象.在高技术产业中政府或公共组织没有能力无偿提供技术标准,而只能借助私人来提供.而专利联盟是私人提供作为公共产品的技术标准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技术的复杂化、市场的全球化、以及技术标准的竞争性也促使专利联盟的方式被更多地采用.专利联盟与技术标准的一体化,给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它表现为专利联盟的常态化、产业竞争的阵营化、产业分工的层级化、以及层级和技术路径的锁定.在发展高技术产业时应格外注重技术标准的建立及标准间的竞争,鼓励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利用专利联盟争取竞争优势,同时应认清产业的发展阶段、竞争格局及自身的状况,避免盲目地追求不可能的层级跨越或技术路径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新能源专利联盟是多个新能源领域的专利权人达成协议,通过彼此间交叉许可或统一对外许可而实现的一种战略联盟。新能源专利联盟具有激励自主创新、分散风险等创新正效应,亦存在排斥和妨碍市场竞争等负效应。我国应主要通过反垄断豁免,发挥其创新正效应。同时,运用专利强制许可,避免其竞争负效应。  相似文献   

3.
专利许可通过运用专利技术获取技术收益,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专利技术拥有企业的许可策略受到研发投资的不可收回性、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潜在竞争的影响。基于动态博弈方法,考虑到竞争性企业进行专利技术研发投资的选择和专利许可策略决策,研究了竞争市场下双寡头企业的研发投资和专利许可博弈问题,并比较了固定费专利许可模式和按产量提成专利许可模式的绩效。  相似文献   

4.
基于商务模式创新视角,提出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专利联盟的6种专利运营模式,包括专利谈判模式、专利许可模式、产业合作模式、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论坛模式、专利联盟与专利运营中心协同模式以及品牌共享与合作模式。围绕传统型企业与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之间的商标诉讼案,剖析了其负面影响,提出了权利冲突的解决方案。最后,从食品产业专利联盟运营层面,提出设立淮安捆蹄地理标志品牌保护推广平台和缘文化传播公共平台。  相似文献   

5.
徐绪松  魏忠诚 《技术经济》2007,26(7):5-7119
专利联盟中专利的组成有三种情况:完全排斥型、完全替代型和部分排斥部分替代型。由于专利联盟是开放型的体系,专利加入时间和起作用时间不同,专利之间具有异质性,于是专利联盟中价值的评估和专利许可费的计算产生了变数。为此,本文从单项专利价值的计算入手,考虑专利联盟中专利的不同类型、不同的加入时间和起作用时间等情况,提出专利联盟中专利组合价值的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财务分析中内部收益率来计算专利联盟中的许可费。  相似文献   

6.
刘沐霖 《当代经济》2016,(17):126-128
专利持有人在签订许可协议时有较强的市场势力,加上专利许可会伴随商业风险,所以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目的,许可方会在专利许可协议中加入回授条款.回授条款对竞争具有双重作用,有的可以激励创新、促进专利技术传播,还有的会妨碍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福利.因此,我们要对各种回授条款加以区分,分析其对市场竞争有何影响,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并且在进行法律规制时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7.
张曼 《经济导刊》2012,(5):54-55
实践中,许多专利许可人包括被许可人在内都错误地认为,一旦签订了专利许可合同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被许可人是否按照专利许可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所有费用,在包含费用变动条款的情形下,许可人如何得知被许可人营业利润和收益的变化以便确定最终费用的收取等都存在问题。后者的情形表现在专利许可合同中,就是许可人常常忽略被许可人的利润与利润报告的方式,以及它们对许可人利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创新企业采用什么方式阻止竞争对手的模仿创新是创新战略的重要部分,分析专利保护和补充性资产对创新企业技术许可的影响,发现专利保护和补充性资产对创新企业选择技术许可,阻止模仿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库诺特模型分析了市场主导型创新企业的最优技术许可战略.  相似文献   

9.
专利联盟垄断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指出当前各国相关法律、法规对专利联盟反垄断规范的描述性规定并不能在实践中起到很好指导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对专利联盟内专利间竞争性关系的经济学分析研究了专利联盟的垄断性问题,并依据研究的结果,对受专利联盟挟持的我国相关企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专利技术许可中的不质疑条款可能掩盖了无效专利的存在,使得被许可人为无效专利支出了不合理的许可费,并可能产生阻碍技术市场竞争和创新的后果,但不质疑条款的存在也可能产生降低许可费、促进专利技术许可和运用等积极后果。法律不应对不质疑条款作出禁止性规定,应将其视为合同法上的可撤销条款。对不质疑条款的规制一般应运用专利法和合同法,而当不质疑条款产生非法限制竞争、阻碍技术进步后果时,则应运用反垄断法对其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1.
专利联营是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基础架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技术来源。随着技术进步和创新主体的多样化发展,专利联营核心专利组合的市场价值能否实现已经成为专利联营对外许可冲突的焦点。以专利联营对外许可冲突焦点为研究对象,建立合作博弈模型,得出被许可人获得许可后的经济利益净增值、专利联营的对外许可费底线和被许可人缴纳的许可费底线是影响专利联营核心专利组合市场价值实现的3个重要关联因素。通过借鉴国际活跃专利联营的先进经验,指出核心专利质量不高、对外许可效率低下是本土专利联营核心专利组合市场价值无法实现的主要障碍。在此基础上,立足专利联营供给侧角度,从自主创新能力、政产学研合作和人力资源建设3个方面提出本土专利联营满足被许可人需求、化解对外许可冲突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团体标准制定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加标准有效供给,提升产品竞争力。然而,在高技术产业团体标准使用中,团体标准的专利权人在对外许可专利时往往存在信息隐匿的机会主义行为。根据高技术产业团体标准专利池的专利特点,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团体标准专利许可的信息隐匿问题,探究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同时通过案例研究,在总结与对比国内外对高技术产业团体标准专利许可信息隐匿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中国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推进中国高技术产业团体标准的培育与发展,提升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3.
专利交易是创新主体回收研发成本、形成创新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基于创新主体视角深入探讨专利交易差异及区域网络有利于不同创新主体制定差异化专利交易政策,从而加快实现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采用统计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18年中国专利许可与转让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各类创新主体专利交易差异与专利区域流动网络。研究发现:①不同类型创新主体专利交易特征不同,创新主体类型不同,相关专利特征也不同;②不同类型创新主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不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企业和个人则对多地甚至全国技术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不同类型创新主体应整合内外部资源,通过合作研发扩大专利交易范围;政府应建立完善的专利交易评价体系和专利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研究结论有利于促进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产业竞争格局下,基于许可进行成果转化的专利联营日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和发展的主导范式。传统的纵向结构专利联营由于必要专利权人来源单一,已经出现了许可困境,不利于必要专利的转化,而基于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互动创新的专利联营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有效促进必要专利的转化。对三螺旋互动下专利联营促进成果转化的许可优势进行研究发现,与纵向结构专利联营相比,三螺旋互动下专利联营具备促进成果转化的许可动力优势、许可契约优势和许可市场优势等多维优势,具体表现在:多元来源的必要专利可持久的资本化特性保证了许可动力强劲,契约双方的合作共赢目标保证了许可契约的顺利达成,容易形成事实标准保证了许可市场的有效占领。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基于海量的中国企业专利许可数据,就多种竞争情境对企业对外许可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实证分析发现,随着竞争密度增大,技术市场扩张厚度增加,企业倾向于对外许可其技术,但技术提供数量与专利许可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中国仍远未达到拐点;许可过程中科研实力起到决定性作用,实力较强的竞争者对许可行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反之,则具有促进作用。当被许可人是同行竞争者时,并没有拒绝或者延迟对外许可。另外,在对外许可中,国有企业的竞争反应较弱,私营企业较敏感。最后,结合中国市场情况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专利联盟存在竞合现象,联盟成员技术竞合究竟是阻碍创新还是激励创新?着眼于专利联盟成员竞合网络,将技术合作划分为探索式合作和利用式合作,将技术竞争划分为学习型竞争和诉讼型竞争,以2006—2019年MPEGLA公司12个专利联盟的76个成员为研究样本,运用负二项回归实证检验专利联盟成员技术竞合对联盟成员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探索式合作、利用式合作和学习型竞争有利于成员创新绩效提升,而诉讼型竞争不利于成员创新绩效提升;学习型竞争和诉讼型竞争对双元合作的创新激励效应均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Technology standards refer to particular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which emerge as the accepted approach to fulfill a particular function. In light of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technology standards and network externalities, industrial firms may not only adopt emerging standards, but they can actively shape the standardization processes based on their forecasting activities. One important means to influence standard setting towards a firm's own technology is to foster the technology's adoption by actively licensing it to other organizations. Thus, industrial firms may license technolog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future new product performance based on a standard related to their technology. To shed light on these dynamics of standardization processes, we draw on contingency theory and conceptually examine the role of licensing in the emergence of technology standards. We further use new data from two surveys of 79 industrial firms with a three-year lag to analyze how environmental contingency factors related to appropriability, i.e., patent protection and technological turbulence,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censing to shape technology standards and a firm's subsequen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data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importance of shaping standards by licensing technology, and th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into standards, licensing, and appropriability.  相似文献   

18.
专利主张实体(PAE)是基于美国专利制度缺陷而产生的一种专利商业化经营实体,其通过有目的地收购专利,以主张权利和提起诉讼为手段,获得高额许可费或和解费用。PAE本身并不违法,但其在运营中可能会限制竞争并抑制创新,这些行为构成非法。通过分析PAE运营中可能涉及的不合法行为,借鉴美国应对PAE的策略和举措,提出我国从3个方面着手防御和应对PAE:重视源头控制,通过完善我国专利制度,抑制PAE兴诉动力和能力;完善专利法和反垄断法,强化对PAE的事后规制;发挥政府宣传引导作用,全面提升企业自身应对能力,提前部署PAE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