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构建了一个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一国全球价值链分工收益的影响,并基于跨国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价值链分工收益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就后发国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对自身价值链分工收益存在倒U型影响,过高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可能成为发达国家链主企业增强价值链利润掌控能力的外在制度性保障;在参与分工过程中,本土企业若能注重技术进步并形成"差别优势",则将显著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收益;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部分高技术行业已经处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进步抑制区间。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0—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探讨外资在华技术创新溢出对内资企业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外资在华技术创新溢出自身存在单门槛效应,对内资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以行业外资竞争、内资模仿同构和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为门槛变量发现,仅当外资竞争水平较低、内资模仿同构程度较低以及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大时,外资在华技术创新溢出才能促进内资企业技术进步,且其阈值效应存在行业和企业产权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波特假说似乎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找到了一条"双赢"之路。然而,环境规制如何导致技术进步,其内在影响机制是制定环境规制政策时必须明确的问题。本文基于1999—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运用系统矩估计方法对中国环境规制政策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环境规制对技术进步的效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环境规制下的技术进步与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倒U型关系,环境规制刺激下的技术进步主要通过技术引进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4.
构建耦合产业特征与区域要素禀赋结构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的生产函数构建技术进步路径选择模型,实证研究中国装备制造业不同技术选择模式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以及行业特征和区域要素禀赋结构对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一静态的技术引进路径只能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增长,且容易造成技术依赖性,在复杂变化的经济环境中,动态技术进步路径比单一静态技术进步路径更有利于国家经济增长,自主研发才是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技术进步路径;国外技术引进与模仿仅在东部地区对技术进步有显著正效应,国内技术引进与模仿和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具有显著负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与模仿在西部地区对技术进步具有显著负效应,在其它地区则存在显著正效应;行业特征与区域要素禀赋结构能够影响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和变化,且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5.
知识资本对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知识资本对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效率变化的影响进行研究。运用全要素生产率模型和1997—2010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对不同区域知识资本的创新效应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资本投入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国内外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减弱。结果还发现:东中西三大区域工业企业知识资本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技术水平的企业知识资本的创新产出效应也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建议应根据区域和企业技术水平差异,实施差别化的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以更好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6.
空间知识溢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托空间知识溢出修正模型,根据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揭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知识溢出盆地”现象;同时根据区域间知识溢出效应的差异和实证结果,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技术追赶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用2003~2011年资源枯竭型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模型,通过熵值法构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实证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关系及区域差异,并探讨了城镇化、工业化、固定资产投资、技术进步和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而揭示了区域差异的部分原因。发现:总体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呈现正"N"型,东北部地区呈倒"U"型曲线,中部地区呈正"N"型曲线特征,西部地区呈正"U"型曲线特征。同时,不同的控制变量对不同地区环境污染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金融发展、研发创新与区域技术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本文构建了金融发展、研发创新与区域技术深化的实证研究框架,以面板协整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空间误差修正模型(SpECM)和面板动态最小二乘回归(DOLS)实证检验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规模与效率的区域创新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金融发展规模与效率具有显著的研发创新效应,但区域差异显著,西部地区省份相对滞后,分产业的金融发展效率的区域创新效应也与中、东部省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空间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进一步说明金融发展的效率与规模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因此,以金融发展促进中西部省份服务业的产业技术升级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区际及国际贸易联系、促进省份层面技术引进与研发创新、共享技术空间溢出效应是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张阿娟 《生产力研究》2012,(2):13-14,130
进口贸易和国际智力回流作为国际技术扩散的主要路径,是一地区技术进步的重要外部来源。文章采用1987—2010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进口贸易、国际智力回流与中国各地区技术进步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大路径对中国各地区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贡献度却存在差异;其中国际智力回流尤为明显,对东部技术进步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西部却作用甚微。各地区应实施适宜政策充分利用进口与国际智力回流的技术外溢加快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知识产权保护除了从供给侧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产生直接作用外,还会通过需求侧的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从而推动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基于2004-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知识产权保护对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二,在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消费升级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第三,从消费升级的不同表征维度看,消费“质”的升级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作用力要强于消费“量”的升级;第四,知识产权保护对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影响,会因各地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服务水平不同存在区域异质性。据此,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目标导向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要注重其对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的供给侧作用,还要注重其在培育数字消费等新兴消费业态激发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产品供给质量和品牌效应促进消费“质”的需求侧作用,同时,需要构建区域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理清产业链与创新链的链接模式,发挥产业间技术进步协同效应,全面提升产业链水平,不断丰富经济整体技术内涵并提升创新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创新货币外部性理论,提出纵向市场机制具有知识、产品价格非均衡信息的传递功能,通过替代效应、结构效应引致上下游关联产业在创新知识利用与创新方向选择上的联系,进而形成产业间技术进步协同效应。使用我国2005—2017年6期投入产出表以及其它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到:①当前我国纵向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业间技术进步协同作用显著,并表现为下游—上游协同效应;②由技术进步的细分项看,上游—下游前向联系产生了显著技术改进协同效应,下游—上游后向联系则产生了显著技术效率提升协同效应,分别通过替代效应与结构效应实现技术进步协同。据此,我国在实施区域性或宏观创新科技政策时,需关注新兴产业与既有产业的有效关联,通过引入新兴产业创新生产方式实现区域内关联产业的生产结构效应,并通过加速高精尖知识流动实现区域内关联产业的创新替代效应,构建优势技术产业集群,避免在产业技术发展上出现“孤岛效应”。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ories of endogenous growth suggest tha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driven by firms’ own R&D effort and knowledge spillovers. Using panel data for US firms over the period from 1990 to 1999 this paper tests the influence on stock prices of technological spillovers through firms’ purchase of intermediate products from other firm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stock prices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affected by knowledge spillovers through the input of intermediate products.  相似文献   

13.
区域协调发展不仅受到资本积累数量的影响,更受到资本匹配质量的制约。在拓展MRW模型的基础上,理论分析“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最优匹配存在性与高效经济增长的关系,进一步构建资本匹配程度与匹配质量通过创新力培育实现落后地区经济赶超,进而影响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传导路径,并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实物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存量之间存在最优比例关系,且资本匹配质量主要通过创新力培育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资本匹配整体上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资本匹配度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机制检验发现,资本匹配通过组织创新效应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解释程度最大,其次为技术创新效应,最后是产业创新效应。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驱动下,科学研判外资开放的创新虹吸效应至关重要,亟待破解的问题是如何有效撬动外资引入的创新溢出红利。基于内外技术势差探讨FDI创新虹吸的演化逻辑,阐释知识产权价值激励对FDI创新溢出的影响机制,基于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外资开放引入的创新虹吸效应并非静态不变,对区域创新发展呈现出边际递减的抑制性影响;借助高强度知识产权价值激励能够有效调节FDI的创新溢出轨迹,以“U”型规律打开外资引入的创新虹吸通道,驱动区域创新发展;知识产权价值激励的调节效应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FDI创新溢出的撬动更为有效。研究结论为优化外资开放引入与知识产权价值激励的共轨溢出,赋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新的经验依据和路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对外经济开放、区域市场整合与全要素生产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新增长理论的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对外经济开放和区域市场整合内生化全要素生产率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1985—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实证检验了对外经济开放和区域市场整合对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经济开放和区域市场整合对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而且二者存在替代关系。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在对外经济开放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区域市场整合对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较低,而在内陆地区则恰好相反。本文为理解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提升地区技术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本文构建了包括国内知识资本、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和地区技术进步的分析框架,通过中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2—2006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区域R&D投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对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区自身科技投入是推动地区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因素;受中国目前引资结构和质量的影响,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特别是通过FDI企业在当地从事生产活动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并不明显;FDI渠道传递的外国R&D资本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与当地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论文对中国FDI引资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电力行业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基于方向距离函数和ML指数,运用2000~2010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了电力行业的绿色技术进步。基于环境波特假说,运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秩和方法实证检验了"十一五"节能减排政策对电力行业绿色技术的影响。结论证实,相对于"十五"期间,"十一五"期间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显著促进了电力行业的绿色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empirically examine whether the assumptions and predictions of the Hotelling model are consistent with patterns observed in data. We consider nonlinear functional forms for the extraction cost and resource demand to develop an empirical Hotelling model wi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stock dependent extraction costs. Using panel data on fourteen nonrenewable natural resources to estimate this empirical Hotelling model, we get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results as compared to the related literature. We find evidence of stock-dependent extraction costs for most resources. There is no evidence against the linearity of the optimal extraction rate in the resource stock for almost all resources studied. Furthermore, the Hotelling model may sustain a zero long-run growth rate in resource prices. These results depend on whether firms use different extractive technologies or whether the structural break observed on resource prices is taken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技术转移置于区域创新系统内,构建面向西部技术转移系统全面测度技术转移绩效,运用Malmquist指数进行技术转移绩效测度,西部11个省市区的技术转移面板数据进行处理,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两个方面实现对西部技术转移绩效动态分析,最后根据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