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越 《商界名家》2003,(4):8-11
2002年岁末,中国股市最大的新闻不是股指的连绵跌势,而是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退市入行”,而一个叫尚福林的人“离行入市”。对周小川来讲,他个人退出股市当然不像一只股票退市那样令人沮丧和无可救药,因为他又入行了,到了中国人民银行去做行长;而对尚福林而言,离开农业银行行长的位置,来证监会就职主席,倒没什么值得庆幸的。因为谁都知道,证监会主席的位子像个火山口.不小心或不走运的话,是要被烧了屁股的。当然,不管尚,周二位的个人感受如何.对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来说,这个年末的人事变迁当然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情。2003年1月14目的股市大涨就更使人感到“玩味”的重要性。难道股指也会看人的脸色?周小川真的打压了股市?而尚福林就真的能让中国股市牛起来?  相似文献   

2.
一、价值投资是解决中国股市问题的关键中国的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成熟化。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深沪股市经过三年多的深幅调整后,大部分机构都被迫放弃了“做庄”行为,原来推动股价和指数上涨的动力已经不复存在,新的动力必然要靠真正的价值回归来引导。...  相似文献   

3.
一、价值投资是解决中国股市问题的关键 中国的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成熟化.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深沪股市经过三年多的深幅调整后,大部分机构都被迫放弃了"做庄"行为,原来推动股价和指数上涨的动力已经不复存在,新的动力必然要靠真正的价值回归来引导.  相似文献   

4.
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股市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货币政策对股市又有何种影响呢?是否受到了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对股市的作用机制入手,结合现实数据(以SHIBOR和上证综指为代表)做实证分析,来探究后危机时代下,股市对货币政策的反应。  相似文献   

5.
黄进 《大经贸》2001,(9):24-27
中国(内地)股市重新创建以来,对国内经济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一个做经济工作的人,自然也对股市比较关注,因为股市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但中国(内地)股市的指数的涨跌,似乎与经济状况的好坏并无太大的关联,或者说,看不到直接的关联。在我的印象中,中国(内地)股市似乎不受真实的经济状况的影响。否则,ST 板块股价有什么理由上涨?所以,很多业内人士甚至专家、实战高手,到最后都要摇头,说对中国(内地)股市实在看不懂。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理性思维把他们自己给弄糊涂了。尤其是一些实战高手,原来并无什么理性,只知道怎么能赚钱就怎么做,结果赚了钱后开始玩点理性,想把股市弄明白,按成熟规范的股市模式去理解当前中国  相似文献   

6.
南方雪灾,汶川地震,楼市拐点之争,股市持续下跌,高位运行的CPI,次贷危机,国际原油、粮食等产品价格上涨。复杂形势下。中国经济上半年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中国经济下半年还将面临哪些问题?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发展,又该采取怎样的宏观调控政策?很多人都在关心这样的问题,股市也好,或者说经济也好,在阶段性内,现在是在低谷还是还在走向通往低谷的路上?  相似文献   

7.
吴敬琏在哪里?厉以宁在哪里?2001年10月23日爆发了既在意料之中又夹杂着喧泄报复的股市井喷——此时,中国民间定义的股市多空两大阵营的主帅.他们的声音被淹没了。声音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选择。管理层选择了什么?  相似文献   

8.
市场力量到底有多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经界》2001,(Z1)
吴敬琏在哪里?厉以宁在哪里?2001年10月23日爆发了既在意料之中又夹杂着喧泄报复的股市井喷——此时,中国民间定义的股市多空两大阵营的主帅.他们的声音被淹没了。声音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选择。管理层选择了什么?  相似文献   

9.
耿群 《新财富》2007,(2):22-24
对全球金融市场来说,2006年毫无疑问是“股票年”。虽然美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但是股市的亮丽表现完全盖过了美国经济疲弱的影响。2006年下半年,以美国股市为首,全球股市经历了一轮多年未见的大幅上涨行情,美国道琼斯工业500指数一路创出历史新高,2006全年涨幅达到16.3%,又在2007年1月12日再创12556点的新纪录高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股市也不甘示弱,德国股市DAX指数2006年全年累计攀升了22%,英国股市富时100指数的涨幅接近11%,日经225指数继2005年大涨40%后2006年又上涨了6.9%。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股市涨幅更是蔚为可观,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市场指数(MSCI)2006年上涨18%,其中MSCI的拉丁美洲指数劲扬39.3%,欧洲新兴市场国家上涨33.5%,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也有29.8%的涨幅。  相似文献   

10.
高琨  田野 《中国工商》2005,(6):76-83
十年来,反反复复国有股减持,造成了中国股市一次一次的起起落落。国有股减持在这10年屡试屡败,股市在一次又一次的振荡中血雨腥风。在屡次尝试和失败的过程中,无论是管理层、学术层还是其他市场参与者,都已经逐步达成共识,即股权分置问题不解决,中国股市难以健康发展。解决“股权分置”最终拿出的将会是什么样的方案?是否意味着中国股市迎来了一个重大的转折?中间的利益如何博弈?在搜狐财经股权分置沙龙上,学者们就此问题进行了激辩。  相似文献   

11.
股市波动与投资者结构有关,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相比,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市场,无论是在开户数量还是资金总量上,个人投资者都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个人投资者数量众多、投资分散,其对股市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以及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这样特殊的环境下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文利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分别构建个人投资者情绪指数和机构投资者情绪指数来研究投资者结构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最终发现庞大而分散的个人投资者群体加剧了股市的波动,而我国机构投资者虽然发展不成熟,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了股市波动,是稳定市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当前楼市被经济危机炒作的非常热,更有很多人提出了"救市"言论。虽然出台了很多的政策,但大家现在更都是还在观望,其实,这就是人们的心理。中国楼市会与股市一样在未来面临崩盘的危险吗?中国楼市又何去何从呢?  相似文献   

13.
进入羊年后的第一周交易中,中国股市呈强势盘整格局,减持压力还未完全消化,股市继续反弹的力度不足。由于缺乏主流热点,板块轮动,大盘走向不明朗。 2月14日(周五)道琼斯中国88指数(道中88)报129.13点,与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点位几近持平,道琼斯上海指数(道沪)收于184.28点,较两周前收盘涨1%;道琼斯深圳指数(道深)收于173.15点,较两周前微涨0.06%。  相似文献   

14.
李刚  李翔飞 《中国市场》2014,(42):46-47
我国股市在这发展的三十多年历史中,一直都是牛短熊长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指数点位又回到了十年前,这种局面导致了绝大部分投资人伤痕累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言外之意就是股市投资将成为居民进行投资的一项积极内容,几年的时间又过去了,除了又有一批人被套牢以外,目前股市缺乏使居民财富增值的持久能力。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如何成为一名成熟的投资者?除了从基本面以及技术面上多学习股票的知识,不断积累经验,调整情绪和控制心态,这才是走向合格投资者的最重要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周期性复苏     
股市里周期性行业集体复苏,表明市场对价格上升的预期,旁证了中国经济又将进入一轮扩张期。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股市是反应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维持股市的稳定和有序经营有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我国的股市自1990年12月诞生以来,走过了变革中的18年。中国股市经过了两年的股改,终于解决了积压已久非流通股问题。本文就中国股市最近出现的一轮高涨暴跌的行情,分析了中国股市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7.
股市作为反应国家经济的晴雨表,维持股市的稳定有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的股市自1990年12月诞生以来,走过了风风雨雨的18年。股市18年的成长,也是中国股市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国股市经过了两年的股改,终于解决了积压已久非流通股问题。本文就中国股市最近出现的一轮暴涨暴跌的行情,分析了中国股市制度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2008年股市可能走不出2007年行情,市场的震荡性会比较明显,特别是2008年国内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改变2007年的中国股市,是世界股市发展史上的创造者。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中国股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奇迹。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股民成为《亚洲周刊》2007年年度风云人物关键所在。中国股民一年内由7800万户跃升至1.3亿户,参与一年内指数最高上涨1.28倍的中国  相似文献   

19.
公司股票估值方法的实际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的资本市场日益壮大,股票市场更是首当其冲。自2006年开始的新一轮牛市更是将市场人气推至极点,然而伴随着牛市一同到来的是人们对股市泡沫的争论。面对风云变幻的股市,人们又该如何预测股票的价格呢?本文这一问题,对投资学中的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做一番简单介绍,并结合实际案例来探讨股票是如何估值的。  相似文献   

20.
《市场周刊》2004,(40):26-27
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期盼,又承受了一次又一次失望之后,理论界、消费者、商家都在问:中国汽车市场怎么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不仅对市场、消费有意义,对中国汽车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让我们来听听多位业内人士对中国汽车市场现状最真实的声音,从著名的合资公司、民营企业老总们.到对汽车市场颇有研究的研究和咨询领域专家,他们才是市场的“前沿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