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所谓城市土地经营,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坚持城市土地国有的前提下,由城市政府将城市土地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引入市场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杠杆和各种市场竞争手段运行土地资本,逐步显化土地资源的资产价值,从而实现整个城市土地资本效益的最大化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用地弹性系数高是城市土地国有制下城市土地管理制度、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和城市土地征用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应立足于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协同发展,进一步规范法制化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建立只用于公共目的的城市土地征用制度。  相似文献   

3.
李天亮 《经济问题》1995,(11):12-13,25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思考李天亮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中最基本的内容,政府的所有意图和规划思想都必须通过土地的分配使用和控制来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政府行为,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深化,又要求...  相似文献   

4.
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实际上是政府、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和其他利益主体,对在土地管理、占用、利用、转移等过程中所形成的土地收益的分配和再分配的制度安排。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价的持续快速上涨,城市土地收益分配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从地租、地税和地费三个层面,剖析城市土地收益分配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城市土地收益分配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莉 《经济纵横》1992,(9):40-45
<正>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是根据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确定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土地租赁行为.那么,土地使用者按年按面积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土地使用费都包括哪些要素,现实中土地使用费的征收中存在哪些问题?本文根据马克思的土地价格理论,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实际,对上述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一、城市土地使用费的理论构成及其量的确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还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存在着绝对地租和级差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是城市最大的存量资产.在当前土地资源稀缺、土地收益大量流失的状况下,要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土地潜在的价值,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就是政府高效控制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一种常用手段.但是在当前国家紧缩“银根”的形势下,以占用大量资金为条件进行运作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资金瓶颈问题.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具有优良的品质.本文在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进行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及突破模式的探索,为解决我国土地储备资金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现行体制下我国“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易毅 《经济师》2009,(5):24-25
在财政分税制、土地征用制、土地融资制和政绩考核制等各种体制的作用下,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局面在最近十几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造成了农民利益受损和城市畸形发展。但是,我国的现实国情不允许“土地财政”长期存在,所以在科学发展中探索“土地财政”在现有体制下的解决之道便是文章讨论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土地市场浅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城市土地市场浅论魏允哲,宋延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土地能够计税的前提条件。我国城市土地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与发展城市土地市场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9.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产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城市土地制度作为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手段,不仅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而且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有必要对城市土地制度进行完善,以此来促进我国房产经济稳定发展。基于此点,就城市土地与房产经济问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认识发展,结合我国现状和土地利用的特点,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初步探讨,从量化的角度上衡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是在我国土地基本国情的前提下,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化解土地需求与土地有限供给矛盾的现实需要。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需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结合国内外的实践经验,用创新的理念、新的机制及新运作模式加以解决。一、理念创新 城市土地利用不只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到生态文明,环境负荷和社会发展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在我国土地基本国情的前提下,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化解土地需求与土地有限供给矛盾的现实需要。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需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结合国内外的实践经验,用创新的理念、新的机制及新运作模式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完善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资源具有的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的双重特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必须是:市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作为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全新的制度尝试,已在全国许多城市逐步展开。为解决土地储备制度的资金问题,土地基金制度应运而生。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经济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情况,对我国土地基金制度的职能定位、模式及相关问题展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城市土地产权制度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传统城市土地产权制度评析张小铁一、传统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形成过程传统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直接决定了传统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特殊的形成过程。首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我国城市土地国有制的建立开辟了道路,也构成了我国城市土地国有制建立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周江 《环境经济》2004,(10):18-21
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通过土地出让搞建设.可以“抽肥补瘦”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特别是在当前条件下,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政府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土地资源是政府手中为数不多的可出让资源之一,必须合理安排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出让.保证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城市财政收入的重要、稳定来源。  相似文献   

16.
谢地 《经济学家》2012,(10):13-22
土地和住宅问题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而且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毋庸讳言,目前,我国在处理土地和住宅问题上存在一系列矛盾,主要在于: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处理土地和住宅问题上应该坚持社会主义的理念;作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土地产权安排及土地资源配置,住宅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又应该贯彻市场经济的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与住宅问题有许多深刻的分析,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土地及住房制度有一系列原则构想。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土地与住宅思想,对于我们认真反思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处理土地和住宅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深化土地和住宅制度,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更好条件,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存在很多不合理因素,造成土地产出效益差、土地价值不能显化。本文分析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现存问题后,提出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土地是城市中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市土地市场的发育,我国的城市土地管理已逐渐改变了昔日以计划为导向、指令性分配的方式,日益倾向于以价格作杠杆、通过市场来调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在我国目前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工业用地需求非常强劲,如何解决过度占用耕地资源、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成为当前土地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缓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土地需求与耕地保护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界定和具体的研究目标相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与RS、GIS技术手段相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具体问题相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成果和土地利用管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管理改革的深化,城市政府逐步按照法律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并予以储存,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土地收购储备推进了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调控土地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应加强对土地储备的研究,完善土地储备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