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就业工作新的更高目标,反映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当前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目标的意义何在,广西在实践中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服务措施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蒋明红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2.
声音     
《中国就业》2013,(3):12-12
我们要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优先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核心就是供求不匹配的问题。我们国家低层次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能给高校毕业生创造足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为此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另外,需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2014年,我省积极稳步推进就业工作,全省城乡就业提前完成年度任务目标,连续11年实现"双过百万",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呈现出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相一致、就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相适应、就业质量与各类群体诉求相契合的良性趋势。但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我省就业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2015年,我省将以推动就业转型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稳增量、提质量、优结构、促创业",精准发力,积极作为,确保我省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4.
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扩大就业形成了新的制约。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人口红利减弱、劳动力成本提高等经济环境变化也对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促进就业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当前,要逐步从由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向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转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就业》2014,(4):14-14
正就业是关系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大事。2013年,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实现就业转型的重要一年。一方面,经济发展从追求GDP高速增长转为追求经济质量提升,并且因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将GDP增速首次降到8%以下;另一方面,就业的改革发展以提高就业质量为重要目标,在保持就业总量增加的同时更加注重就业环境的改善和劳动者  相似文献   

6.
我国工业发展转型升级,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向创新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智能制造转型、服务化转型、内需主导转型,实现从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升级就是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促进工业结构的整体优化提升。工业转型升级需要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发展能力,加快发展模式向集约、质量  相似文献   

7.
当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技能人才是重要保障。大力加强职业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加快培养一支掌握熟练技能、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队伍显得尤为迫切。实现突破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大力组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按照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加快推进职业培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8.
职业指导在统包统配向市场就业的转变中,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中衍生出来,伴随着市场化和就业工作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走向深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这无疑对新时期的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指导的发展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就业不断  相似文献   

9.
筑梦新乡     
正河南省新乡市面对人力资源素质与经济发展岗位需求不匹配和就业条件、就业服务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更高质量就业的需求不适应的问题,凝心聚力、创新思路、克难攻坚,着力在提高就业质量上做文章,不断增强就业的稳定性,促进了城乡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为构建和谐幸福新乡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加工贸易对拉动就业和促进郴州经济增长等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成本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成本低廉等优势已不再明显,加工贸易发展也举步维艰.研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就业数量、质量、结构的影响,突破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瓶颈,带动就业,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正推动就业政策落实,实现就业工作目标,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举足轻重。宜昌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牢牢把握就业工作的新机遇、新要求,把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助力特大城市建设作为工作新目标,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和各类群体就业,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打造中西部就业创业高地!  相似文献   

12.
贾海洁  周博  李珊珊 《数据》2013,(4):66-69
"十二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环境面临重大变革。为客观、全面反映北京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根据北京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对2006~2011年北京工业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提出了"三个发展"推进北京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持续发展",加快工业发展模式转变;实现"创新发展",加强创新成果的有效应用;实现"融合发展",多途径推动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针对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呈现的“乏力”现象,学界的代表性观点认为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的表现。实际上,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并不矛盾,而且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更能提升竞争力,从而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增速下降恰恰说明转型升级的速度未能适应“倒逼压力”下的新需求,竞争新优势的培育还未能充分弥补传统优势的丧失。面对国际和国内环境深刻变化的多重倒逼因素,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亟待破除转型升级的障碍因素,加快转型发展和竞争新优势培育。  相似文献   

14.
经济新常态下国际贸易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需要加速转型,劳动力要素是促进国际贸易转型的重要驱动因素。我国城乡劳动力要素存在很大差异,利用Eviews6.0统计软件,分析城乡劳动力异质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知城乡劳动力异质性的扩大会阻碍国际贸易发展。其中,长期情况下城乡受教育程度差异对国际贸易发展有显著负影响,短期和长期城乡就业率差异都对国际贸易发展有显著负影响,且影响程度远大于前者。据此提出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鼓励乡村劳动力就地城镇化和实现城镇劳动力高水平就业来实现国际贸易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明旭 《中国就业》2014,(12):4-6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质量,同每个劳动者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不同劳动者对于工作的共同愿望。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高质量的就业应该包含哪些内涵?或者说,一个好的工作应该是什么样儿的?去年10月,中国就业促进会在镇江市召开的"全国就业促进会专题研讨会"上,发布了与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共同合作的"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项目研究成果,同时启动了"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大讨论暨"推动中国就业向更高质量迈进"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就业》2014,(2):34-35
正前言:《如皋就业"直通车"研究与实践》是如皋市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目标的战略选择,是政府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重点研究项目(课题)之一,是人社工作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创新举措。如皋就业"直通车"的正式开通,为推动全市大市场、大培训、大就业、大发展,促进城乡劳动力均衡就业、公平就业、充分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直通车"的实践意义,推动公共就业网络平  相似文献   

17.
<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财务管理是提升企业价值、促进产业升级变革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企业顺应数智化转型新趋势,持续优化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应用先进管理工具,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工具方法和创新实践,有力支撑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助推经济发展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  相似文献   

18.
服务型制造业是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制造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有更新更高的要求,先进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要求人才培养结构与之相适应.而高职教育正是为制造业输送人才的一条有效方式和途径.同时产业的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高职教育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跃升的关键。而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物流业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产业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物流服务能力与物流效率,相应的对现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和物流从业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能人才,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必然要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升级发展方向,因地制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人社事业蓝图绘就:在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下,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