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可看作是一种治理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其理所当然地要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股东只是其中之一。企业决不是只为股东而生存的.诸多相关者受企业决策的影响,也会影响企业的决策。然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最大问题是其界定。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经济学家根据不同类型的相关利益者对于企业决策的影响以及被企业影响程度的不同,从多个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划分,认识较一致的分类有:股东、债权人、管理当局、企业职工、政府、社会公众、其他等。  相似文献   

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是对传统公司理论“股东至上”逻辑的颠覆,是新经济环境下公司治理理论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背景及概念介绍,对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中的利益要求及其与公司治理风险的关系,做一具体分析,论证了其参与治理的必然性,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对我国公司治理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3.
张汝晶 《电子财会》2009,(12):12-16,58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系列制度安排,传统的公司治理目标大多是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而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股东至上公司治理的弊端随着现代公司社会性的逐步增强而日渐显现出来。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是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公司治理的目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倡导利益相关共同治理。本文将从分析股东至上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人手,引出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必然性.进而讨论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并对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的战略导向密切相关,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增强企业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在目前公司的治理结构中,普遍存在两种模式:“股东至上”治理模式和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模式。其中“共同治理说”认为,公司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股东利益最大化,应同时考虑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客户、公共利益集团、政府机构、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结构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行的一个关于公司战略导向的概念。尽管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差异,但最近20年来,人们在对西方大公司的研究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国际社会对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把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当作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绩效的基本手段。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激励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以更好地实现公司的目标。但公司的目标,也就是进行财务决策时的目标,是追求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还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上,遵循不同的逻辑。将形成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从公司治理结构主体的角度来说,前者不妨称之为“股东至上”模式,后者或可叫“共同治理”模式。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于。公司的目标是只为股东(SHEAREHOLERS)的利益服务,还是为全体利益相关者(INTEREST GROUOPS)或当事人(STAKEHOLDERS)的利益服务。“股东至上”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一直广泛流行于西方国家。在这样一种治理逻辑下,股东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其地位是至上的,而人力资本则利小势微,为了克服这种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就需要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扬弃“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并非惟一地追求所有者的资本收益最大化。企业本质上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或者说是一张由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组成的“契约网”。契约本身所内含的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独立的关系。这些相互关联的主体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生产者、消费者、供应商及其他有关利益主体,组成了利益相关者,而企业的效率则需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平等的基础之上。在这样一种新的公司治理逻辑上,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不仅要强调经营者的权威,还要强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这样的公司治理逻辑就是“共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逻辑上陷入了西方经典企业理论的团队道德风险。而在股东利益至上的逻辑下,相机治理在利益相关者逻辑下并不能有效“相机”,从而难以保证各类利益团体控制权行使的效率。本文认为能使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有效的比较变量是各利益相关者投入资产的价值及其积累,资产价值比例的改变将会通过引发谈判来缔造新的治理结构,应由资产价值比例最大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享有决策、激励和监督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非关键利益相关者享有监督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企业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股东主权”治理关注的是股东利益保护,而公司财务治理主要关注股东和经营者的企业内部财权配置。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现代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应有平等机会,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企业的财权配置应不仅是内部财权配置,还应扩展到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外部财权配置,以及为保证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实现的相机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步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初,利益相关者理论向"股东至上"理论提出了挑战,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传统财务管理目标逐渐被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所取代。本文在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概念基础上,描述了企业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从而提出了加强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议题。在现代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变革必须突破股东至上和利润最大化逻辑,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文章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校企共同体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提出高职院校首要利益相关者由政府、企业、教师、学生等构成.通过深入分析,提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首要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为引领、高职院校和企业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为关键”的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1.
企业财务控制权配置与财务治理结构是近年来颇受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笔者认为,企业财务控制权配置要平等地对待各利益相关者,企业财务治理模式要采取共同治理模式,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创新必须突破"股东至上"的思维定式,建立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阐述财务治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指出股东至上模式下的财务治理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现象,重点探讨了利益相关者模式下的财务治理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栋 《财会月刊》2005,(1):12-12
所谓利益相关者,一般是指那些与公司存在直接和间接利益关系,并享有合法利益的组织或个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应是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组织,它必须服务于广泛的企业利益相关者。该理论对“股东至上”这一基本假定提出挑战:①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剩余”作出贡献,企业的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应平等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相似文献   

14.
当今的公司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公司的权力正由公司内部逐渐向外部转移,正在由管理阶层向企业外部治理市场转移,“股东至上”的逻辑备受挑战,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正被日益重视,公司权力趋向于在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重新分配,而这种权力分配的结果将成为决定公司最终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因此,如何在股东、职工、  相似文献   

15.
公司治理机制问题的提出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目前理论界对公司治理机制的界定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公司治理机制的中心在于确保股东的利益,确保资本供应者可以得到其理应得到的投资回报,因而股东是具有绝对主导地位的,这是所谓的“股东至上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把股东利益置于与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国家、供应商、经理、员工等)相同的位置,公司治理机制的研究是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定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即是所谓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笔者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作…  相似文献   

16.
陈丽 《财会通讯》2008,(7):39-40
一、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财务目标困境 目前对财务目标的阐述主要有基于股东价值取向的“股东财富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及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等观点。随着新经济与新企业的兴起,基于股东价值取向的财务目标受到理论和实践的诸多质疑,如利润最大化导致短视行为、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决定了股东不可能追求到利益或价值最大化、经营者无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激励等。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广泛认同与接受后,股东至上的理念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于是各种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财务目标观点应运而生,并在现实中显示出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解读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治理效率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逻辑上陷入了西方经典企业理论的团队道德风险.而在股东利益至上的逻辑下,相机治理在利益相关者逻辑下并不能有效"相机",从而难以保证各类利益团体控制权行使的效率.本文认为能使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有效的比较变量是各利益相关者投入资产的价值及其积累,资产价值比例的改变将会通过引发谈判来缔造新的治理结构,应由资产价值比例最大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享有决策、激励和监督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非关键利益相关者享有监督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朱廷辉 《现代企业》2006,(6):70-71,64
利益相关者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股东至上的企业理论。进而对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目标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产生怎样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理论下财务管理目标是什么?本文拟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可看作是一种治理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其理所当然地要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股东只是其中之一。企业决不是只为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企业控制权的安排。在企业控制权安排这个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流派:一种是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主张企业控制权应由股东单方面拥有,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另一种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主张企业控制权由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消费者、政府和社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