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财政》2012,(2):52-54
预算公开是指政府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预算机构和职能、预算政策、预算制度、预算程序、预算收支等信息,让公众"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懂"。它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是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预算公开,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办事效  相似文献   

2.
一、政府预算公开的意义和背景当今世界,政府预算公开已经成为一个现代政府、文明政府和责任政府必备常识。政府预算公开是指政府预算的依据以及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决算、内容整个过程都必须依法向社会公开。狭义上的  相似文献   

3.
4月23日,财政部率先向社会公开了2012年部门预算,拉开了今年中央各部门公开部门预算的大幕。截至4月25日,报送全国人大审查部门预算的部门和单位全部公开了部门预算。自2010年我国首次推进部门预算公开以来,力度逐年加大,每年都有新进展。不仅公开部门预算的中央部门数量增加、公开的时效性增强,而且公开的部门预算内容更细更实,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预算公开工作开展之初,中央各部门都是自行制定标准公布预算报告,形式多样、内容单一,且对于预算增加或减少的解释说明也十分简略。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4.
预算公开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是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预算公开,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是加强预算管理、促进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是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有力保障。近年来,预算司积极推进预算公开,不断增强预算透明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5.
现象     
《中国税务》2011,(7):6-6
98个中央部门中88个已公开预算 2011年无疑是我国财政预算公开大踏步向前迈进的一年。财政部21日宣布,截至5月20日,报送全国人大审议预算的98个中央部门中,已有88个公开了2011年部门预算。与去年全年75个中央部门公开部门预算相比,今年公开部门数量明显增加,公开时间进一步提前,公开内容更加细化。与以往预算只公开到“类”级或“款”级相比,今年有些中央部门将财政支出预算细化到“项”级科目。  相似文献   

6.
今年以来,各级财政和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继续采取措施,进一步规范和改进了财政预算公开工作。一是中央财政预算公开的内容进一步细化。3月22日,财政部通过门户网站公开了2012年中央财政预算全部11张表格及说明,内容涵盖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其中公共财政预算的中央本级支出基本细化到款级科目,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重点支出细化到项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财政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预算公开已成大势所趋。从预算公开的本质属性和国际规范来看,只有实施广义的预算公开,才能真正确保财政和预算信息的透明度。近年来,我国预算公开实践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为了进一步强化政府预算公开,提高财政透明度,必须以实施广义预算公开为深层次目标,立足我国当前实际,夯  相似文献   

8.
正预算,简单地讲就是对收支进行预计、测度。微观上有家庭预算、企业预算,宏观上有政府预算、国家预算,也就是国家的收支计划。国家预算有别于家庭和企业的预算,因为国家预算不仅仅是单纯的收支计划,还体现了一些政策,与一个国家政府职能活动和公众生活密切相关。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国家预算反映国家的政策和意图,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预算的政策制度、收支活动、资金安排等统称为预算信息。按照国际惯例,预算信息分为可以公开的信息和不能公开的信息。预算公开是指  相似文献   

9.
蒋烈  刘佳珞  刘豪 《甘肃金融》2013,(11):16-20
预算信息公开的目标应及时纳入中央银行整体宏观信息披露体系,并作为重要信息予以对外公开、披露;同时预算信息公开的目标、内容和公开方式在公众、市场的需求下及时进行调整,以满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府预算公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预算公开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是优质财政管理的重要特征,也是促进政府管理实现经济、效率、效益的重要方法。近年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积极推动财政预算公开,向社会"摊开"自己的"账本"。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政府预算公开的现状,分析预算公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政府预算公开的对策和建议。一、中国政府预算公开的现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财政预算经历了由"国家机密、不得向社会公开"到"部分预算向人大代表公开"再到"预算向社会公众公开"三个历程。1951年颁布的《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规定:"国家财政计划和国家概  相似文献   

11.
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这一重要要求,对河南省近年来的预算公开情况进行回顾总结,深入剖析预算公开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借鉴美国、香港部分先进做法的基础上,针对河南省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制度,从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制度体系、拓宽内容范围、丰富公开形式和加快配套改革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预算公开是政治透明的表现,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顺应人民期待,推进预算公开,是人大职责所在。本文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对人大监督下预算公开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就加强人大监督,推进预算公开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预算公开是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推进预算公开,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促进节约型政府建设,有利于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有利于促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世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推进政府预算改革进程中,无一不是在加强财政预算监督,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度中取得成功的。没有预算的政府是看不见的政府,有了预算不公开,仍然是看不见的政府,而看不见的政府不可能是负责任的政府。提高政府预算透明度,保证纳税人的知情权,是建立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的内在要求。本文从分析提高政府预算透明度的必要性入手,分析制约政府预算透明度的因素,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预算透明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财政预算信息公开是现代服务型政府需要做好的基本功。它对提升政府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提高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我国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现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寻从建立健全预算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完善预算信息公开机制、完善预算编制机制、强化预算监督体系四个方面提升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会财会》2011,(4):61-6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财预[2010]31号),深人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工作,规范基层财政专项支出公开范围,细化基层财政专项支出公开内容,促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现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财政》2012,(12):15
预算公开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2009年财政部首次公布中央政府本级预算,中央明确提出"三年内要让中央部门财政预算全部公开",为促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起表率作用。三年来,中央部门预算公开从内容到形式年年都有新变化、新进步,特别是今年的公开范围更广泛、内容更全面、科目更细化、解释更详尽、形式更统一,引起社会关注并得到肯定。不过,预算公开起步  相似文献   

18.
人民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金融机构。做好基层人民银行预算公开工作是不断推进政务公开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建立高效央行的有效手段,是化解潜在矛盾与风险、构建和谐央行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预算约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力保障。本文在对基层人民银行预算公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基层人民银行预算公开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预决算信息公开的概念、重要性、评估、建议四个方面,对预决算信息公开问题进行综述。预决算信息公开在保障公众知情权,加强监督、防治腐败,加快政府转型、促进“服务型”、“责任型”政府建设,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实现“中国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预决算信息公开的评估主要是根据具体原则要求,设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建立预算公开的顶层制度设计、完善预算公开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预算信息公开的质量和获取的便利性、引入公民参与机制等措施能够提升预决算信息公开的程度。通过综述,得出,即重视和分析预算、决算两方面信息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对比绩效分析来促进财政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20.
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新修订的《预算法》认真总结了各地在推进预决算公开方面的成功经验,就公开什么内容、什么时间公开和谁来公开三大问题对症下药,开出了三剂良方。结合学习《预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